转载

写Java也得了解CPU–CPU缓存

CPU,一般认为写C/C++的才需要了解,写高级语言的(Java/C#/pathon…)并不需要了解那么底层的东西。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直到碰到LMAX的 Disruptor ,以及 马丁的博文 ,才发现写Java的,更加不能忽视CPU。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希望总结一下自己的阅读后的感悟。本文主要谈谈CPU缓存对Java编程的影响,不涉及具体CPU缓存的机制和实现。

现代CPU的缓存结构一般分三层,L1,L2和L3。如下图所示:

写Java也得了解CPU–CPU缓存

级别越小的缓存,越接近CPU, 意味着速度越快且容量越少。

L1是最接近CPU的,它容量最小,速度最快,每个核上都有一个L1 Cache(准确地说每个核上有两个L1 Cache, 一个存数据 L1d Cache, 一个存指令 L1i Cache);

L2 Cache 更大一些,例如256K,速度要慢一些,一般情况下每个核上都有一个独立的L2 Cache;

L3 Cache是三级缓存中最大的一级,例如12MB,同时也是最慢的一级,在同一个CPU插槽之间的核共享一个L3 Cache。

当CPU运作时,它首先去L1寻找它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去L2,然后去L3。如果三级缓存都没找到它需要的数据,则从内存里获取数据。寻找的路径越长,耗时越长。所以如果要非常频繁的获取某些数据,保证这些数据在L1缓存里。这样速度将非常快。下表表示了CPU到各缓存和内存之间的大概速度:

从CPU到     大约需要的CPU周期         大约需要的时间(单位ns)

寄存器         1 cycle

L1 Cache    ~3-4 cycles                        ~0.5-1 ns

L2 Cache   ~10-20 cycles            ~3-7 ns

L3 Cache   ~40-45 cycles            ~15 ns

跨槽传输       ~20 ns

内存 ~120-240 cycles                ~60-120ns

利用CPU-Z可以查看CPU缓存的信息:

写Java也得了解CPU–CPU缓存

在linux下可以使用下列命令查看:

写Java也得了解CPU–CPU缓存

有了上面对CPU的大概了解,我们来看看 缓存行(Cache line) 。缓存,是由缓存行组成的。一般一行缓存行有64字节(由上图”64-byte line size”可知)。所以使用缓存时,并不是一个一个字节使用,而是一行缓存行、一行缓存行这样使用;换句话说,CPU存取缓存都是按照一行,为最小单位操作的。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好好利用缓存行的话,程序可能会遇到性能的问题。可看下面的程序:

public class L1CacheMiss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RUNS = 1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IMENSION_1 = 1024 * 1024;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IMENSION_2 = 6;  private static long[][] longs;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sleep(10000);   longs = new long[DIMENSION_1][];   for (int i = 0; i < DIMENSION_1; i++) {    longs[i] = new long[DIMENSION_2];    for (int j = 0; j < DIMENSION_2; j++) {     longs[i][j] = 0L;    }   }   System.out.println("starting....");   long sum = 0L;   for (int r = 0; r < RUNS; r++) {    final 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slow //   for (int j = 0; j < DIMENSION_2; j++) { //    for (int i = 0; i < DIMENSION_1; i++) { //     sum += longs[i][j]; //    } //   }    //fast    for (int i = 0; i < DIMENSION_1; i++) {     for (int j = 0; j < DIMENSION_2; j++) {      sum += longs[i][j];     }    }    System.out.println((System.nanoTime() - start));   }  } } 

以我所使用的Xeon E3 CPU和64位操作系统和64位JVM为例,如 这里 所说,假设编译器采用行主序存储数组。

64位系统,Java数组对象头固定占16字节(未证实),而long类型占8个字节。所以16+8*6=64字节,刚好等于一条缓存行的长度:

写Java也得了解CPU–CPU缓存

如32-36行代码所示,每次开始内循环时,从内存抓取的数据块实际上覆盖了longs[i][0]到longs[i][5]的全部数据(刚好64字节)。因此,内循环时所有的数据都在L1缓存可以命中,遍历将非常快。

假如,将32-36行代码注释而用25-29行代码代替,那么将会造成大量的缓存失效。因为每次从内存抓取的都是同行不同列的数据块(如longs[i][0]到longs[i][5]的全部数据),但循环下一个的目标,却是同列不同行(如longs[0][0]下一个是longs[1][0],造成了longs[0][1]-longs[0][5]无法重复利用)。运行时间的差距如下图,单位是微秒(us):

写Java也得了解CPU–CPU缓存

最后,我们都希望需要的数据都在L1缓存里,但事实上经常事与愿违,所以缓存失效 (Cache Miss)是常有的事,也是我们需要避免的事。

一般来说,缓存失效有三种情况:

1. 第一次访问数据, 在cache中根本不存在这条数据, 所以cache miss, 可以通过 prefetch 解决。

2. cache冲突, 需要通过补齐来解决(伪共享的产生)。

3. cache满, 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减少操作的数据大小, 尽量按数据的物理顺序访问数据。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