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小牛电动:如何走出传统电动车厂商的困境

小牛电动:如何走出传统电动车厂商的困境

  王潘 8 月 31 日报道

  从北京南站一路向南五小时,就可抵达常州北站,再打车一小时,就能来到牛电科技位于江苏常州的小牛电动 N1 生产工厂。牛电科技创始人李一男、胡依林等人便经常穿梭于两地。

  牛电科技目前有员工近 400 人,其中生产线有近 200 人,研发 40 人,其他业务还有 100 多人。牛电科技在北京和常州两地拥有办公区,在北京的员工主要负责市场、商务、营销、品牌等,而在常州的员工则主要做一件事——组装小牛电动车。

  腾讯科技日前探访了牛电科技位于常州的生产车间,在这里,生产线上的员工们将从全国各地供应商发来的零部件组装成小牛电动车成品,然后发往全国各地。

  小牛电动车从无到有

  据牛电科技联合创始人何卫华介绍,一辆小牛电动车从零部件到成品,中间要经历 16 个环节:

  来料-检验-入库-出库-部件组装-车架组装-电器部件组装-电器性能检验-外观件组装-外观检验-下线-整车路试-SN 码写入-整车测试-理货包装-发货。

  为确保组装过程没有遗漏,组装过程中,每一台车都会配有一张“过程检验表”,每一步操作都会被完整记录,这样一旦有疏漏就很容易发现。

  组装完毕后,负责路试的员工会骑着电动车围绕工厂外面一整圈以测试电动车性能是否完好。

  SN 码的写入,则是为了让每一台电动车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号码”,这相当于手机里的 IEME 码。

  据悉,目前小牛电动生产车间一共有 100 多名一线员工,主要分成四条生产线,其中第一条生产线效率最高,良品率也最高。

小牛电动:如何走出传统电动车厂商的困境

  目前小牛电动日计划生产量为 600 台。而实际上,小牛电动车每天的产量,可供8-10 辆满载 72 台电动车的大货车装载发货,也就是说,生产线每天生产的良品电动车在 600-700 辆左右,不低于计划生产量。

  小牛电动曾在 15 天之内在京东众筹完成 16000 辆预订,这批订单从 8 月 17 日开始发货,预计 9 月中旬就能发货完毕。不过,一旦小牛电动销量飙升,则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生产压力。

  至于电动车的配送环节,牛电科技则选择与京东物流进行合作。只要从常州小牛电动生产工厂出发的大货车能及时将货物运到相应的京东物流仓储,顾客在第二天就能收到电动车。

  如何做一辆不 Low 的电动车

  生产之外,小牛在外观设计、基础打磨以及供应商选择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

  设计师出身的牛电科技创始人、副总裁胡依林指出,牛电科技在 2013 年年初决定要去做小牛电动时,团队就带着问题出发做调研,在全国 40 个城市调研了 500 份样本,包括 150 份公共交通数据,100 份电动车数据,100 份自行车数据和 150 份汽车数据。

  调查显示,很多人之所以不选择电动车,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选择使用其他交通工具的乘客普遍认为使用电动车太 Low,电动车处于鄙视链最底端。同时,用户对电动车提出的要求也不高,譬如刹车能否更精准、充电能否更容易,这导致传统电动车厂商得过且过。

  因此,一提到电动车,人们脑海就会第一时间浮现出楼下送外卖、送快递的场景,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电动车本来该有的样子。而在胡依林看来,却并不是这样。

  胡依林认为,以往的电动车不管是在产品设计还是功能特性上,都没有出现很高级的产品。这些产品还徘徊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能跑就可以了,不管品质,也不关注外观是否美观,因此人们并不知道好电动车应该是什么模样。

  整个电动车行业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同质化,无论是科技含量还是硬件配置几乎都处于同一水平,使得这一行业一直没有厂商能够建立自己的品牌。电动车也出现了太多稀奇古怪的问题,用户为了享受电动车带来的便利性,不得不忍受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一台新车买回三个月刹车就失灵这一情况就很普遍。

  小牛电动从四个点出发,做出与传统电动车厂商不一样的产品:更好的产品、更好的设计、提升品牌价值感和用科技提升体验。小牛电动尝试将汽车行业、摩托车,甚至消费电子行业中已经成型的产品或技术用到电动车行业。

小牛电动:如何走出传统电动车厂商的困境

  胡依林对腾讯科技表示,为了做好小牛电动的设计和外观,与很 Low 的电动车说再见,牛电科技还做了以下三件事:

  1、牛电科技从汽车、机器人等其他行业挖来顶级设计师,将该行业中的高标准与审美带到电动车行业;

  牛电科技的设计思路与苹果相似,并非纯粹的极简主义,而是简约功能主义,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将产品做得更好看更用,每个部件都有意义而不是凭空想象。同时,将电动车上的装饰去掉,将功能本身做好。

  2、牛电科技从本田、中国重汽、广达等厂商高薪聘请专业人士做电动车最基础的配件;

  3、小牛电动配件供应商有 200 多家,其中选择的专业做电动车行业的供应商并不多,反而很多是汽车、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将其他行业的一些产品和技术用到电动车领域。

  在小牛电动车问世以后,牛电科技还通过今年 6 月 1 日的发布会所营造的氛围,以及一整套品牌传播理念来改变人们以往将电动车与 Low 划上等号这一状况。胡依林认为,上述做法已经达到初步的效果。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小牛电动就很完美,至少在做工和性能上还有不小提升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讲,小牛电动仍然只是传统电动车的升级,而并未带来革命性颠覆。小牛如何摆脱电动车这一多年固有的印象,也并非难事。

  同时,很多硬件产品在众筹之后就很难再有快速的销量增长出现,小牛电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要在众筹之后找到新的销量增长点,李一男和他的团队,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