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O2O死亡潮”中,个性化垂直类社区O2O或将赢得新生

“O2O死亡潮”中,个性化垂直类社区O2O或将赢得新生

  一个月来,一份“O2O 死亡名单”不停地刷屏着朋友圈。一边是创业圈内,恐惧像传染病一样在蔓延;一边是圈外,人们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隔岸观火。舆论中始终缺乏理性的声音。

  创业受挫不丢人,被吓死才丢人

  抛开部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失误以及激进发展等问题,大多数垂直 O2O 项目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用户获取成本过高以及用户活跃度低。

  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的运营思路由以往的流量为中心变为今天的用户为中心,所谓得用户者得天下。然而,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平台,也让用户的获取成为一大难题,尤其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新用户的获取渠道较为单一,或通过线下地推用礼品吸引用户,或通过线上广告增加下载量。过高的推广成本,是多数项目现金流断裂的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项目本身不具备高频消费属性,如:美甲、保洁等等;或部分产品缺乏消费场景,极易被线下消费取代:如社区购物等等,使好不容易获得的用户重复使用平台的频次较低,长此以往,对这些难以激活的用户而言,平台成为一个鸡肋,也自然加速了平台走向死亡。

  但需要指出的是,可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不知因为什么而死。既然病因已经明朗,谁就说这一定是绝症?

  我们其实不应该对 O2O 行业尤其社区 O2O 缺乏信心,O2O 的未来前景一定是光明的,但各自为政的垂直化 O2O 项目却由于以上原因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究其原因是做了不该自己做的事——“切入”、“平台愿景”这些不切实际的词汇让创业者被欲望支配,忘记了专注于份内的服务。

  目前,市场上的社区 O2O 项目主要从以下不同的切入点入手,试图打造具备特色服务的用户体验:

  以社交做集成:叮咚小区

  去年初叮咚小区在 O2O 业内傍得大名,其产品的核心在于通过小区社交将产品打造为一款高频使用产品,用户自然也会是平台上所有 O2O 产品的使用者。

  这明显是一种臆想出来的需求,国内绝大多数年轻人早出晚归,生活早已麻木,除约炮等奇葩需求之外,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主动社交的欲望,这也是当年风光一阵的社区 BBS 活跃度急转直下的重要原因。

  用户未有小区内社交的冲动,叮咚小区也就失去了其理论的基础。去年下半年接二连三传出叮咚小区资金链紧张的新闻,叮咚小区也最终退出北京市场,宣布重回上海。

  刚需服务集成:58 到家

  去年 58 同城推出 58 到家服务,重点以 58 同城此前具有优势的搬家、保洁、美甲三条主线为主。58 到家认为这三大主线,基本为上门服务的刚需产品,可加大用户使用频次,提高产品粘性,今后再集合其他品类也水到渠成。

  开业至今,58 到家发展极快,对于各类垂直化 O2O 项目是个不小的刺激。原因其实也很简单,58 到家有三大刚需产品在手,用户粘度和活跃度是各垂直产品所不及的,有活跃用户在手,其胜券也自然在握。

  但在此铁哥提醒诸位,以 58 到家的基因以及近期传出的声音来看,58 到家未来也是以服务类 O2O 项目为主。其他诸如社区零售、各品类的 O2O 改造产品基本不会太多涉及。

  但 58 同城的火热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未来 O2O 项目向平台化过渡的方向是基本没任何问题的。

  信息共享类集成:小区无忧

  小区无忧以 O2O 信息集成起家,以社区为中心,将附近所有的 O2O 项目集成在此,包含上门服务、社区超市、教育培训等等。

  其实,这些项目无论从哪些点入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而每一个行业的发展注定是分工不断合理化的过程。铁哥以为,O2O 行业想要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多个核心场景入口形成有效的营销平台,帮助垂直服务应用解决用户和流量问题。

  换句话说,中低频的垂直项目急需在同一消费场景中实现用户以及信息共享,提高用户的流通和使用频次,极大地降低重复推广的资源浪费。

  海量信息过时了,快速解决问题是趋势

  此前铁哥也接触过平台型社区 O2O 项目,多数都在追求平台服务的多元化,甚至为追求入驻商家的数量,而降低了对入驻商家资质的把关,以为商家越丰富用户的选择越多,用户粘性自然也就越强。

  这显然是个误区,对于用户而言,社区周围商家再多,能记得住有特色的餐馆小店毕竟是有限的,平台能做的应该是进行质量的精选,而非简单的黄页的店家堆砌。这也是部分平台型 O2O 项目,即便录入了所有商家,以为能给用户提供海量服务却仍然被用户抛弃的主要原因。用户在生活场景中的服务性需求,和传统电子商务的购物需求,在响应速度和解决速度上要求是不一样的。

  社区类 O2O 平台需要尽早发现这一点——Magic 等人工智能服务已经在大洋彼岸预示了这个趋势。到底哪种模式适合国内用户,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但笔者认为,用户并不会因商家数量减少而缺少相应服务,相反在减少过多选择环节之后,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和依赖性会更强。由此,我们几乎可以判定:社区 O2O 并非是简单的上门服务以及信息移动化,而是品质和服务的完全升级。

  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份死亡名单对社区 O2O 行业失去信心,相反,一大批个性化垂直类社区 O2O 项目将会赢得新生,中低频的优质服务不至于死于混战,这才是 O2O 的美好明天。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