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思维的框架

前面谈思维方面的文章写了很多,始终没有绕出一个圈子,即一直在强调有哪些思维方式?思维有哪些具体的方法等。而忽视了一个关键的内容即思维本身的框架,即使上一篇谈思维的逻辑这篇文章,仍然局限在如何认识和分析事物层面,而没有建立一种更加普适性的思考框架结构。最近在知乎上看各类问题,给了自己一些启示。

对于知乎上的各类问题,我们首先剔除掉是什么? 有什么体验?具体代表什么意思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体现出两个重要特性,一个是本身就属于完整的感性层面的感悟,一个是本身属于前人本身已经得出的定理或推论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这些暂时都不纳入一个理性的思维框架。

将知乎上的上述问题噪音去掉后,从剩下的问题进一步抽象分类,可以初步列出一些思维框架。在经过初步思考后暂时将上述思维分为四种类型的思维模式,即如下:

第一类:认识和看待事物

这类常见的提问方式包括了一个知名人物或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如何看待一个产品? 你对某个事物是如何理解的?如何看待或分析一种行为或热点等?

对于看待或分析事物类的思维,则是我们前面一篇思维的逻辑里面讲到的很多内容,即事物本身应该结合外部环境+时间线+事物核心维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外在交互关系,事物的内部结构和衔接,事物本身动态展现的行为特征等。这些首先分析清楚,即对事物本身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这类思维的一个核心即辩证思维,在这里我不太喜欢用批评性思维这个词,辩证思i维更加体现了这类思维的重点是全面,客观,以数据说话同时减少主观偏颇看法。对于这类问题你不一定要去表面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更加重要的是把事实和道理讲清楚,有理有据。

在真正分析清楚后,后续才过渡到这类问题的演进,即如何评估或评价一个事物,其前提仍然是分析清楚客观数据,但是数据本身不是评价或评估指标,因此一谈到评估自然会想到需要建立或参考一个评估体系。一个历史帝王有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民生各种评价体系。对一辆车可能有动力,舒适性,油耗,操控等各种评价体系。一个产品本身有功能满足度,易用性,性能,价格等各种评价体系等。对于任何评估,则首先是找到现成可用的科学评价体系,然后将对事物分析后的数据映射到具体的评价体系上,即任何评估指标值的得出一定有事物本身内在数据和运作机制进行支撑的。

这些都想清楚后,即这类思维的重点是事物的分解和集成分析,事物的行为或活动分析,事物相关的内外环境因素分析,事物本身的关键属性维度分析和评估体系确定,事物各关键指标特性间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力分析(类似系统思维中的正负循环)等。

第二类:决策类思维

这类问题在知乎的提问里面也相当多,最常见的就是两个或三个选择我选择哪个?我做的某一个决策究竟对不对?我应该选择哪些事物形成一个组合?还有则是类开放性的决策问题,即类似国庆究竟去哪里玩比较好等等。

对于决策类思维和第一类分析和看待一个事物或产品最典型的区别就是,决策类思维可以理解为科学的看待一类中的多个事物或产品,并根据自己的目标意愿选择最佳的结果。对于科学决策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多个事物的共通属性,并对这些属性设计评估指标值或权重,以方便后续的结构化决策。

对于引入了一组事物后,对应的方法自然就不是局限在事物内部的分解,组合和集成分析。而在于同类的多个事物本身的排序,筛选,组合,抽象共通属性提取等。决策时也会引入决策树,层次分析判断等方法辅助进行科学结构化决策。

谈到决策一定就涉及到目标,如果本身是单目标决策往往相当简单,比如购买手机最大的考虑因素是照相效果最好,购房时候必要条件是哪个学校的学区房。有这些目标后本身选择和决策范围就会大幅缩小。还有一些决策本身属于多目标决策,对于产品的购买常用的就是性价比,而性价比本身就是一个多评价指标共同组成的目标,同时目标最终又转化为多个评估指标的权重值,只有明确了目标和权重,往往才能够得出科学决策,而不是完全凭借自己的直观经验。

在单一决策后,还会引入组合决策,类似基金购买的股票组合就是比较典型的组合决策的例子,组合决策是多个选择事物组合在一起以满足目标多个维度的要求。对基金组合来说往往则满足了收益和风险两方便的要求。在项目管理里面也会有组合管理,即更加公司的战略目标,来决策究竟应该立项哪些项目形成一个最优组合。

对于系统思维,往往用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决策性思维,即要意识到任何一个决策都会会导致内部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的正反作用力。一个餐厅涨价那么单独看每单收益增加了,但是往往导致客流降低了,那么究竟应该涨价多少才是最佳选择?这就涉及到通过系统思维去决策,这种决策不是解单目标的题,而是一种最适合的方法,其核心是模拟和反馈,而非理论推导。

第三类:学习和实践方法论

这类是我们平时最常用的一种思维,在知乎里面可以看到大量类似问题,即如何学习,如何掌握一门技能?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工作多年自己能力为啥没有提升? 如何读书?如何系统的了解某一段历史等等。对于这类我将其统称为学习和实践方法论。

谈到这类思维,有一些附属的工具,即个人自我管理,时间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等。知识体系是这类思维的一个核心,基于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是这类思维的呈现。

学以致用,学习往往最大的作用就是最终要实践,学习后实践,实践后反思和总结,多次迭代持续优化即最基本的学习和实践方法论。任何学习如果脱离实践,最终都难以真正内化为自我的经验和模式。

学习之本质即是理论或前人方法论-》学习-》自我实践-》自我经验或实践模式。

当我们谈学习方法的时候,最离不开的就是个人自我评估,即当前自己在什么水平或能力?自己期望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或水平?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学习方法或建议都无法成立,即以我们成功的最佳实践来强制推广到不同环境和不同背景的他人,脱离了诸多的前提假设往往直接导致结论不成立。

谈到学习层面,最重要的就是首先确定自己的目标,根据目标和前人的经验分析,逐步清楚目标域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你想成为产品经理,那就首先要理清楚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个理清楚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学习路线,同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纠正自我学习路线。

工作后的学习往往是问题或实践驱动性质的,因此脱离实践的学习往往很难真正沉淀和深入。今天刚好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即3年的架构和10年经验的架构究竟本质有哪些区别?我们先不谈具体区别,如果10年的架构本身也没有参与任何大项目实践的机会,没有大团队沟通讨论和相互促进的机会,即使你再肯学能力也无法提升。真正持久化的学习驱动力都来自于实践和目标驱动,来自于创造价值的持续乐趣。

第四类 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和实践中当然也会大量的面对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对于这类还是想把其单独拿出来谈。因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是你最重要的思维能力体现,是多年学习实践后经验的体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是个人最重要的能力。

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言,谈到的方法论就相当多了,大家最为熟知的还是麦肯锡的问题解决七步法,但是从定义问题和分析问题,再到具体的解决计划和验证,里面最难的还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又会涉及到我们第一类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一些最基本方法。

分析问题其一是理解清楚问题本身的内容和子问题的分解,其二是洞悉问题具体产生的过程,只有结合问题本身的结构静态分析和动态行为分析,才能够对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任何问题的解决又涉及到第三类学习和实践方法论的积累,经验和模式的积累,正是由于经验的积累和潜移默化,对于问题的解决转化为一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结合的模式。即对于问题在搞清楚问题定义后,首先则是根据历史经验提出假设,然后再通过科学的实验去验证假设。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