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思维的框架-事物分析

思维的框架-事物分析

这篇文章是最近对思维框架和思考方法的一些点滴整理,因为最近空闲的时候一直在重新梳理思维方面的事情,特别是在思维过程中能够抽象出哪些合适的模型和逻辑,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思路和步骤,才是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方法论和实践。

这篇文章结合前面的两篇文章,对一些思维的方式进行重新整理,为了方便描述,对思维的一些关键思路用上面的简图方式进行描述。这篇先分析单事物层面的思考模式,后面再分析对于一组事物的分析方式,对于单事物本身的思考暂时考虑从多维和平面两个层面去解构。

要把一个事物描述清楚,在现实生活里面我们最容易理解的还是平面化的结构化图形或者形象图形,而对于立体模型本身理解起来相对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下立体几何和平面几何,对于立体几何本身的学习困难度大于平面几何,同时对于立体问题我们首先是期望将其转化为平面问题,那么难点就在于立体如何转到平面。

要理解和分析一个立体多维的事物,首先就要考虑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容易理解和阐述的事物,即图1想描述的内容,一个立方体你要研究清楚那么首先要将其6个面研究清楚,再来考虑6个面如何组合和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立体图形,6个面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即:

立体多维-》二维或单维分析-》各个维度集成分析

大学对于理工科往往会开设机械制图课,那么可以看到对于一个立体结构,我们比较容易输出3个视角的投影图,但是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给你三个视角的平面图,你能否快速的构想出来具体的立体形象?即很多时候对于事物的分析,分解容易而集成难,那一个完整的闭环应该是:

立体多维-》二维或单维分析-》各个维度集成分析-》聚合还原并闭环

这个思路理清楚后可以看到对于工作中很多场景都基于该分析思路。那一个软件系统来说,当我们对其架构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时候,可以看到架构本身就存在多个维度和视角,业务流程,数据,技术,物理部署,运行机制等都可能是架构关键的视角。那要把架构描述清楚,就必须首先对这些单个维度逐一的进行分析和描述,类似在架构设计中经常谈到的4+1视图就是一种架构设计的常见思路。

但是如何才能给算一个完整的架构,其核心不在于单独的每个架构视图描述清楚,而是在于各个架构视图之间是如何集成的?用例视图和逻辑视图是什么关系?具体的实现视图最终如何映射到部署视图?各个架构视图如何能够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架构。架构的难点已经不在单架构视图,而真正在于对单视图的整合能力,只有理清了如何整合,才能给更好的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拿架构来说即静态模型到架构内部的动态运行机制。

对于维度之间的关键分析,则到我上面的图2里面,即在分析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和集成的时候,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就是矩阵分析,对于矩阵分析后面还要讲,特别是在一组事物的组合分析中更是被大量的采用。虽然矩阵分析的方式有很多变中,但是无论怎么变,关键就是矩阵的两个维度,维度里面放的内容。


矩阵分析一定要注意,其关键不是你选择出来的两个维度,而是矩阵里面真正有可放的东西。对于在事物群分析的时候,矩阵里面放的就是事物相对来说容易些。类似在企业战略分析里面经常看到的波士顿矩阵,GE矩阵,安索夫矩阵等,起矩阵类似图2中的第一种矩阵分析图,即矩阵里面是具体的产品或战略点。

而在单事物分析里面,具体的矩阵分析场景更类似第二种场景。我们还是拿IT企业架构规划里面的一些实际场景来说明矩阵分析的使用。

对于企业架构,我们往往在前期通过多维转平面的时候,会具体分析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等。在这些架构都分析清楚后还得进行架构之间的集成分析,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业务流程或功能和数据对象之间的集成点,这就是在架构分析中我们谈的比较多的CRUD矩阵分析,当然我们也可以分析流程和功能架构之间的矩阵,即看看我们一个流程的支撑具体是落到系统里面的那些功能点上。通过这些矩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整合还原原始的架构,也更加容易理解架构内部的机理。

多维转平面后,还得分析平面本身里面的一些分析和思考方法。对于平面也一样,也是我前面很多文章已经谈到的,即首先应该分为静态和动态分析,而在静态分析中核心又是分解,即通过分解会形成平面图形中的两种重要结构,一种是树结构(典型代表是思维导图),一种是二维的表结构(典型常用是excel表)。

事物-》静态分解-》树结构+表结构-》进一步的分解后集成分析

拿IT系统中的应用功能架构来说,对于功能架构常用的还是静态分解,即形成具体的功能点,你可以用树状结构和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描述。但是在功能架构展示的时候往往少用,更多的我们会用功能架构图,功能架构图本身是一种架构化的图形展示方式。在功能架构图后还得分析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集成关系图等。

在静态架构分析和展示中,存在一些树状和二维表结构常见的一些变通图。其中对于功能架构图是一种常见的,即大方框套小方框,中间可能还进行分层。也可以是由表格演进的矩阵图,中间放具体的映射内容。而对于树,本身也还可以类似组织机构图方式呈现,而不局限于仅仅是思维导图。

结构和呈现,重要的首先是要把结构分析和梳理清楚,再来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去呈现,而不是拿着呈现的形去反推结构。这也是在我原来一些ppt文章里面谈到过的,当你做ppt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要抛弃掉ppt模板的约束,模板本身不是促进你思维,而是约束和僵化你的思维。

任何静态事物的分解在分解的时候都必须考虑层级的概念,不同的level层级下应该具备相同的粒度,在分解的时候最容易犯错的两个地方,其一是不符合MECE法则,其二就是分解层级粒度问题。这两个问题都解决好了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分解,这种分解才能给更好的根据金字塔原理的思路去做最终的呈现。要明白最终呈现本身的不清楚核心原因在于分解时候的结构不清楚,演绎本身的模糊也在于最终归纳上的错误。

静态事物的分解和呈现最终都是无法真正理清事物的内在机制,因此对事物本身的动态和运行机制分析往往才是更加重要的内容。对事物的动态分析一个是把事物看为一个整体,根据时间线去研究事物本身的发展演进过程。当你做了这一步后,会衍生出第二个问题,即是什么推动了事物的这种动态变化?任何事物的动态发展变化一个方面是外在环境和事物的推动,一个则是事物内部各个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


静态和动态分解容易,但是动静结合分析难,即在静态分解完成后,还需要考虑事物本身的动态变化究竟是静态组件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推进的。从事物发展演进的动态观来看,事物的各个静态组件本身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正是由于事物动态发展将静态组件之间衔接起来了。

还是回到IT系统建设层面来举些例子来说明。一个软件系统在设计实现的时候会分解为多个组件,但是一个业务流程和功能究竟如何流转的?那就存在组件之间要进行交互,即对于拿到的动态业务流程需要去分析,组件之间如何进行交互,从获取到一个需求最终完成闭环并产生一个输出。这个想清楚了后系统的具体实现才能够想清楚。即回到我前面一直谈到的一个点,静态分解往往本身不是目的,静态分解后的组件如何交互和集成,完成和实现一个动态的目标,或者说最终完整聚合成最初的事物才是最关键的。


任何思维层面的事情,任何分析和决策,都不要忘记了你最初的目标,否则你将会越走越远。特别是在思维中越是分解和分析,越容易不断的深入和陷入到细节。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思维中的目标驱动并形成闭环是思维过程中必须时刻意识到的事情。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