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虎嗅挂牌新三板:资本市场不相信黑公关泡沫

虎嗅挂牌新三板:资本市场不相信黑公关泡沫

  文/十面霾伏

  自两年前新三板扩容以来,已有 4000 多家公司挂牌;单是今年以来搭车的就有近 2500 家,而且还在以每天二三十家的速度增长。这些公司分布于诸多行业领域,业绩质量也良莠不齐。其中既有借此进军创业板的实力创新型企业,也有技术含量有限、赶趟凑热闹的泡沫公司。

  大潮涌动,必有裸泳者。准确地来说,新三板是挂牌,不是上市。这些公司是将股东已有股份进入股本代办转让系统,挂牌目的包括融资转板、团队套现、提升品牌等等。不是每一家挂牌新三板公司都有实力和潜力继续增长,直至未来在创业板上市。

  资本市场不相信泡沫。作为国内最近三年的新兴科技媒体公司,虎嗅网也在今年 9 月底申请挂牌新三板,并公开披露了股转信息,引发了诸多热议。媒体公司挂牌新三板并不少见,但虎嗅网挂牌究竟能够得到市场的多少认同,依然是个未知数。

  那么就看看虎嗅网究竟成分如何?虎嗅网于 2012 年 5 月正式上线,根据该公司公开信息,过去两年的营收分别为 350 万元和 926 万元,净利润 19 万元和 66 万元,今年前五个月营收 565 万元,净利润 78 万元。换句话说,过去三年时间虎嗅网总计实现营收 1841 万元,利润 163 万元。虎嗅网站公开信息显示,网站每月浏览量 1500 万,男性用户占比 79%,75% 分布在发达地区,25-49 岁用户占比 70%。但如果考虑到虎嗅每用户的 AUPR 值只有可怜的 0.8 元,这实在是有些侮辱用户的“高质量”。

  虎嗅网现有员工 50 人,即便按照今年的预期业绩数据,人均创收和利润也只有 27 万元和 3.7 万元。在国内商业媒体网站而言,这个数据也只能说是平庸;再考虑到虎嗅网所在北京地区媒体行业的劳动力成本,这 50 名员工每年的用工成本就要接近 1000 万元。以这个运营能力挂牌新三板,虎嗅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只能说属于小微企业。

  但比起平庸的运营数据,营收模式单一和盈利能力孱弱才是虎嗅的真正问题所在。虎嗅网的营收完全来自于网络广告、线下活动和整合营销三个方面。网络广告通常是一家媒体网站最重要的营收来源,也是一家媒体衡量流量和内容价值的核心指标。但虎嗅网今年这部分营收占比仅有 29.5%;而线下活动和整合营销的营收占比高达 71.5%。

  这意味着什么?线下活动和整合营销通常来自于企业赞助。这意味着虎嗅网是一家极度依赖企业公关费用的媒体公司,是一家体现公关价值而非广告价值的媒体。如果再回想过去几年虎嗅网与诸多企业闹出的公开争议,会更加清楚这家网站的真正营收模式。

  虎嗅是在 2012 年国内科技媒体处在转型迷茫期成长起来的,以大胆、直率的负面评论报道吸引了诸多关注。如果一家媒体以评论稿件为主,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编辑独立性和媒体公正性。但虎嗅网在评论选择权上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创营收和拉投资目的。

  虎嗅网在过去三年已经多次陷入“黑公关”争议。媒体当然有权负面报道企业,但像虎嗅网这样频频以“内伤评论”连续招惹企业公开对抗的,在国内媒体行业也属于罕见。在过去的三年时间,包括盛大文学等多家企业都明确炮轰虎嗅网的片面偏激报道。

  虎嗅通过有选择性的评论,吸引企业公关的关注,从而拉活动赞助和股权投资,这在媒体界已经是多次被披露的事实。很多企业则通过投资与赞助的方式,来满足虎嗅的胃口,实现吹捧自己和攻击对方的公关目的。

  虎嗅网前期重要供稿人葛甲曾经披露说,虎嗅网早期频频选用他的稿件批评阿里,“对我写的质疑阿里的稿件很感兴趣”,甚至多次通过负面稿件批评阿里投资的微博。但等到虎嗅成功吸引阿里关注之后,虎嗅网极少再采用他的批评阿里稿件,反而出现很多正面赞扬的稿件。因为阿里系的上海云鑫投资持有了虎嗅 15% 的股权,而持股虎嗅 12.75% 的浙报集团旗下传媒梦工场也与阿里有着密切的关系。

  虎嗅创始人李岷曾经公开表示,虎嗅网的商业模式是依靠为企业提供商业方面的资讯获得收入。如果一家媒体的业务严重依赖企业赞助活动以及更加耐人寻味的“整合营销”,那么这家媒体的业务难免存在灰色地带,编辑的客观公正性也面临着严重质疑。

  考虑到近年来国家监管机构正在严厉打击媒体黑公关事件,21 世纪传媒等大企业媒体都因此遭受调查洗牌,虎嗅网的这种通过内容向企业要钱的营收模式能够维持多久,依然是个未知数。未来潜在的法律风险或许会令资本市场对虎嗅避而远之。

  即便是虎嗅的最重要投资者阿里,也在 9 月投资了虎嗅的竞争对手 36 氪。当然阿里投资 36 氪主要是看重 36 氪服务创业公司的业务价值,投资虎嗅或许更多是之前的公关价值。同样是科技媒体,36 氪已经将自己的主要业务转向了创业公司,而虎嗅网的目标依然只有具有公关价值的大企业,“核心关注对象是公众公司与创业企业在内的系列明星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业务扩展。

  新三板上鱼龙混杂,具有潜力的优良公司拿走了大部分资本红利。而大量造血孱弱、模式存疑的公司挂牌之后,几乎无人问津,券商也不愿接手做市。

  如果没有业务突破,媒体股在新三板上普遍受冷落。考虑到其它媒体股背后都有着国有资本的支撑,深陷黑公关争议的虎嗅能否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同?看起来只是一个一戳即破的泡沫。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