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预亏6亿 拿什么支撑阿里影业逾300亿港元市值

预亏6亿 拿什么支撑阿里影业逾300亿港元市值

  □新京报记者郑道森北京报道

  阿里做电影的计划,进展并不顺利。

  去年 3 月,文化中国宣布,阿里巴巴将斥资 62.4 亿港元,入股 60%,这意味着阿里对文化中国的估值为 104 亿港元。这比文化中国收购前的市值翻了一倍左右。然而,重金买下这家公司 60% 股权之后,阿里并不省心,很快发现这家公司的种种财务问题,并展开调查。

  直到去年 12 月底,阿里影业宣布计提约 3.93 亿港元的减值准备,直接导致大幅亏损。今年 1 月 26 日,阿里影业发布了成立以来的首份盈利警告,称 2014 年全年可能出现最多 6 亿港元的重大亏损。

  财务问题之外,阿里入主前公司原有的业务也出现了种种变化,有消息称,阿里入主之后,不少文化中国的老员工也相继离职。

  阿里影业前主席董平也于 1 月 22 日于场外以每股 1.5 港元,减持 6.25 亿股,涉资 9.38 亿港元,持股由 6.21% 降至 3.23%。

  但对于阿里影业的未来,赵薇夫妇看好。去年 12 月 20 日,赵薇夫妇以每股 1.6 港元的价格买下 19.3 亿股,这一价格几乎是阿里影业近几个月的最高价。

  最新的消息是,CEO 张强也将与这家公司深度绑定。

  1 月 28 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张强将以每股 1.67 港元的价格,获得这家公司 2.1 亿股股份的购股权。1.67 港元,几乎是阿里影业近几个月以来的最高价,有网友称,阿里影业几乎是以一张白纸支撑着 300 多亿港元的市值,这也意味着,张强要想从资本市场获利,必须带领阿里影业奋力一搏。

  阿里陷文化中国“财务陷阱”

  2014 年以来,互联网巨头相继布局电影领域。腾讯成立了腾讯电影+,百度成立了电影事业部,优酷和爱奇艺则分别成立了合一影业和爱奇艺影业……不难发现,这些互联网公司大多是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孕育电影项目,或者成立主营电影的子公司。

  与这些公司选择内生性的发展不同,阿里直接在香港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文化中国。2014 年 3 月,阿里宣布将通过认购新股的方式,获得文化中国近 60% 的股权。

  文化中国是一家影视剧制作公司,掌门人是国内影视圈“大佬”级人物董平。这家公司曾投资 2013 年国产片票房冠军《西游·降魔篇》,获得该项目 30% 的股权,并与周星驰、王家卫、陈可辛、柴智屏等诸多电影圈大咖有长期合作协议。

  阿里对文化中国的高估值,曾让众多业内人士颇为惊讶。

  阿里出资 62.4 亿港元,认购了文化中国近 60% 的股权,这意味着,阿里对文化中国的估值为 104 亿港元。而就在阿里宣布入股前一天,文化中国的市值仅为 53.4 亿港元,阿里对文化中国的估值几乎是这家公司市值的 2 倍。

  这家重金买入的公司,还没有让马云实现电影业务的快速布局。去年 6 月,阿里完成了这桩交易,随后将公司更名为阿里影业,直到今年 1 月,阿里影业才发布了第一个项目——《摆渡人》。

  去年 8 月 15 日,阿里影业发布停牌公告称,新任管理层对财务和经营状况做出初步审阅后,发现“以往会计期间可能存在不恰当财务处理及可能存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足”。

  这一次停牌长达 4 个多月之久,复牌时已是去年 12 月 22 日。在这期间,阿里聘请了普华永道,对入股前公司的诸多财务问题进行调查,时间追溯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

  最终,阿里影业宣布计提约 3.93 亿港元的减值准备,直接导致 2014 年上半年公司的大幅亏损。这些减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子公司在内地销售艺术品、电影、电视版权时在缴纳税款、适用税率等方面存在不妥之处。

  资产减值,只是阿里影业业绩大幅亏损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则是这家公司原有电影、电视剧发行业务的延迟。

  2015 年 1 月,阿里影业宣布去年全年亏损可能达到 6 亿港元,原因就是推迟发行了原定于 2014 年发行的若干电视剧,取消或是推迟了若干原定去年制作、发行的电影,并且,杂志行业不景气、运营团队变更(文化中国旗下还有《费加罗》杂志的运营权)。

  300 多亿市值背后的资产

  业绩大幅亏损预期,导致了阿里影业股价的下跌。

  在去年 8 月停牌前,阿里影业股价长期在每股 1.6 港元之上,但在 12 月 22 日复牌之后到今年 1 月 22 日之前的一个月当中,股价一直在 1.5 港元以下,直到近期曝出赵薇夫妇持股的消息,股价才又提升至 1.6 港元左右,上周五收盘,阿里影业报收 1.54 港元。

  这样的股价,对应阿里影业的市值已是 326 亿港元,折合人民币 260 亿元。如果放在A股,已是影视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仅次于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

  有港股分析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326 亿港元的市值,已经可以排入港股的近 10%,但阿里影业的业务事实上并未充分开工。

  有股民在投资者论坛中发言称:“支撑阿里影业 300 多亿港元市值的,只有对阿里集团的想象,以及公司与几个影视大咖的长期合作协议。”

  在阿里入主前,文化中国曾与王家卫、陈可辛、柴智屏、周星驰,都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并且向这四位影视界资深人士分别支付了 5000 万元预付款。

  正因为此,阿里影业获得了 2014 年国庆档大卖的电影《亲爱的》的投资份额。阿里影业 2015 年开年后宣布的第一个项目——《摆渡人》,就是由王家卫监制。

  此外,阿里影业旗下的资产还有《还珠格格》的电影改编权,以及《狼图腾》的海外发行权。

  赵薇、张强与阿里影业“深度绑定”

  与阿里影业前董事会主席董平减持不同,与马云私交很好的赵薇夫妇却入股阿里影业。

  阿里影业获得了赵薇夫妇 31 亿港元的巨额资金入股,并且入股的价格为 1.6 港元,已经高于上周五的收盘价 1.54 港元。

  换句话说,赵薇夫妇的入股已经出现了浮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阿里影业方面曾回应称:“既然股票没卖,所谓贬值的情况就不是定论。阿里影业接下来将会有一系列大动作,赵薇买我们的股票肯定不会亏!”

  比赵薇入股价格更高的,未来可能是这家公司的 CEO 张强。

  1 月 28 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将授出 2.85 亿股的购股权,这其中的 2.1 亿股由 CEO 张强获得,购股权 10 年有效。不过,这一购股权的价格是 1.67 港元,比当前的股价还要高。

  这也意味着,张强如果想真正从股权激励中获得资本收益,必须努力让阿里影业的股价获得大幅提升。

  “支付宝+中影”组合靠谱吗?

  阿里正在给这家公司注入全新血液。

  有阿里影业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已经发起了大规模的招聘计划,招募的员工几乎都是 90 后,而一些文化中国的“老人”则悄然离职。

  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阿里影业 CEO 张强表示,“我们的主力电影观众平均年龄是 21.8 岁,很年轻,但主力导演的平均年龄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在他看来,电影制作人员必须实现年轻化。

  在选择投资哪部影片时,阿里影业的原则是“接地气”。张强说,既然主力观众都是年轻人,他们都是在网上泡着的,那么电影从演员到台词,都必须符合他们的审美,“有时候我看到一些电影,台词非常不对味,这种片子一看就很危险。”

  阿里影业第一部主投的影片并非大制作,而是一部由畅销书作家张嘉佳执导的情感喜剧片,这样的投资路数,似乎是要模仿郭敬明、韩寒在电影领域的成功。对此,张强回应,大明星、大导演并非电影票房的保证,相比之下,他更愿意信赖热门文学的销量、点击量、口碑等数据。

  在电影发行业务上,张强提出,要建起一支全国最大的地网发行团队。目前,这一风声已在电影圈悄然发酵,在电影发行领域,光线和乐视是地网发行做得最好的两家。

  所谓地网发行,通俗地说,类似于厂商在超市里派驻的促销员,他们的任务,是帮助电影在各家影院获得更大比例的排片。张强表示,这支发行团队将由原来阿里 B2B 的业务骨干负责搭建,未来人数将多达 200 到 300 人,一个人负责 10 家电影院。

  张强交给这些地网团队的任务,与以往的电影发行公司截然不同。用张强的话说,就是通过支付宝的用户数据系统,帮助电影院将周边 3 公里的支付宝用户发展为电影院的会员,而另一方面,这些电影院的售票系统,未来都会“搭建”在淘宝电影的平台上。

  与阿里在电商领域的做法类似,张强要将全国电影院的售票系统全部搬上阿里云;与现有的在线售票网站不同,未来阿里强调的并非自己来售票,而只是打通系统,让影院实现在淘宝电影平台上的电影票销售。

  此外,阿里还打算为全国的电影院免费建立电商平台。“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用手机对着屏幕就可以实现付费购买衍生品,最后送货上门。”张强说:“由于是在电影院产生的利润,我们跟电影院分成。”

  对于这样的计划,国内前四大电影公司一位资深人士表示:“这些计划如果能在阿里影业真正实现,那么这家公司将获得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一系列宏伟的蓝图,都需要具体的执行者,阿里影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一位长期从事院线管理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阿里拥有淘宝电影的平台,在线上发行上有很好的优势,做好线上的工作,对影院排片就已经可以有强大的说服力,庞大的地网发行团队固然有助于疏导用户、组织活动等等,但对于阿里来说是否有必要做如此大规模的线下发行可能也要斟酌。

  对话

  马云的电影情结

  专访阿里影业 CEO 张强

  马云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他曾说,是《阿甘正传》这部电影,鼓励他能坚持下去。

  自从去年 6 月更名为阿里影业以来,这家上市公司尚未对外正式发布过公司的发展战略,只是在今年 1 月发布了主投的首部电影。

  坐拥 300 多亿港元的市值,阿里影业已是国内影视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仅次于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这家上市公司的未来方向如何,一直是众多投资者关心的话题。

  今年 1 月,阿里影业 CEO 张强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表示,阿里影业要建国内最强的地面发行团队,不仅服务于电影院,也服务于观影人群,把数亿支付宝用户变成电影院的会员。

  新京报:马云为什么要做电影?

  张强:阿里做电影有情感的原因,也有理性方面的考虑。

  感性方面,马总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他曾说,是《阿甘正传》这部电影,鼓励他能坚持下去,这个情结是很深的。去年 10 月,马总带队去洛杉矶,专门去了派拉蒙的片场,坐在“阿甘”坐过的椅子上拍了一张照片。

  理性方面,我跟马总深谈过一次,他主要看中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空间,未来这个市场会达到 2000 亿的规模,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们一致认为,2000 亿的市场规模中,票房只占三分之一,衍生品三分之一,付费点播再占三分之一。但在票房之外,现在另外两块几乎是空白,空白恰好是阿里要做的事情。

  新京报:在线点播这一块,您曾说要用 60 多亿资金来购买版权,是这样吗?

  张强:这一块可能大家有误解,不是上市公司阿里影业来做,而是阿里集团旗下的数字娱乐事业群来做,阿里影业与阿里数娱打配合。

  新京报: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方面,阿里跟一般的影视公司有什么不同?

  张强:我们会更加关注年轻一代观众的审美期待,大量使用大数据作为参考的首要条件。

  我们要拍中国年轻观众最喜欢的电影,主要集中在三类:

  第一类是奇幻类电影,尤其是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把视觉做到极致;第二类是有情感共鸣的本土喜剧;第三类是青春爱情类、怀旧类题材。

  未来,我们主攻的一方面是奇幻大片,一方面是喜剧。对于奇幻大片,故事是国内的故事,特效我们可以请国外的团队来做。

  我们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也是一本超级畅销书。我们非常看重 IP 的价值,IP 可能是书、漫画、游戏。

  新京报:您对题材选择的要求是什么?

  张强:我们要做的是接地气的东西,“接地气”这三个字我一直非常强调。

  现在的主力观众都是年轻人,是比较新兴、独立、有特点、有个性的一代。这一代,他们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从演员到台词,都必须符合他们的审美。有时候我看到一些电影,台词非常不对味,这种片子一看就很危险。

  新京报:阿里影业成立至今一直没有公开发布公司战略,一些投资者也比较困惑。未来阿里影业要做哪几件事?

  张强:我们要做 3 件事:第一是“O2O 的电影模式”,也就是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影模式;第二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业务里面打通电商模式;第三是拍电影和电视剧。

  新京报:电影 O2O 很多家都在做了,阿里有什么不同?

  张强:过去我们看到,电影的线上发行,就是格瓦拉、猫眼;线下发行,就是乐视、光线。

  未来我们既有线上的淘宝电影,也要建国内最强的地面发行团队。过去阿里 B2B 的铁军有 1 万多人,我们地面部队就是从 B2B 那边抽调了核心成员来组建,会有两三百人,一个人负责 10 个电影院。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