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BAT“离职老员工”生存百态:重返老东家or再造小而美

BAT“离职老员工”生存百态:重返老东家or再造小而美

  文/李栋

  “现在阿里员工人数在职 3 万人,离职员工有 5 万人。”寿元对记者说道,前橙会的目的是为离职员工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结交资源的平台,未来还希望为阿里人提供投融资、猎头、品牌广告等增值服务。同寿远一样,腾讯前 HR 侯峰也管理着约 1.2 万人的庞大离职群,他是单飞企鹅俱乐部的发起者,并且从 2014 年转入全职管理。

  当唐木到达时,福云创业咖啡馆已经是人声鼎沸。

  台上,贝贝网 CEO 张良伦正在做《无线遇到垂直电商》的主题演讲,分享他创业 7 个月市值就超过 2 亿美元的故事。在台下,唐木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有阿里巴巴前 CTO 吴炯、现阿里巴巴首席客户服务官戴珊,也有同程旅游 CEO 吴志祥,吉屋网创始人潘国栋等前阿里人。

  “Bigger than bigger。”这是分享会的主题,发起方是阿里离职员工组织“前橙会”,参与者大多来自曾经供职于淘宝、支付宝的员工,凭借以前在阿里的工号方可入内。演讲结束后,大家互相交换名片的同时,也报出以前的花名叙旧。

  “这是阿里人的典型共性。”唐木对《IT 时报》记者说道,“凭借花名武功的高低,就能看出曾经在阿里的职位高低。”而他曾经的花名是一乔。2009 年离开阿里后,唐木便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现在从事在线医疗的项目。这次来参会,除了认识更多老朋友、寻找商业合作的同时,他还希望能够招揽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四年前,百度的“百老汇”、腾讯的“南极圈”、阿里的“前橙会”、盛大的“盛斗士”、新浪的“毕浪”、金山的“旧金山”等互联网公司离职圈开始出现,它们有着许多共性:大佬级人物发起、共同的公司背景、与前东家紧密联系的名称。

  伴随着互联网公司人才的高流动性,离职员工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这些平台开始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它们想做的是,将更多的“校友”聚集起来,在 BAT 外再造更多的“BAT”。

  阿里+腾讯:专业运作的离职社群

  福云咖啡馆,这座位于杭州天目山路的创业咖啡馆,俨然已成为阿里离职员工的大本营。每个月的 19 号,这里都会举办“一九前程”的主题活动,诸多阿里系的知名创业者都会从天南海北赶来,一起聊聊工作、聊聊创业。

  2010 年,阿里的离职员工圈开始出现,这也是互联网离职群体的萌芽时期。起初成立时的模样很简单:一个 QQ 群、微信群,把许多对老东家有感情的员工聚到一起,发展到后来人数越来越多,也有了原条线的各个子群,于是便成了规模化的民间组织。

  “最初是个简单的离职群,当发展到几百人时,大家都觉得应该起个名字,于是便有了前橙会。”前淘宝网创始人之一、福云创咖负责人寿远如此解释,其中的“橙”来源于阿里巴巴的 Logo、工服颜色,寓意相同的公司背景,而离职员工们也以“橙子”自称。

  随着支付宝、淘宝的离职员工不断加入,这个组织开始愈发庞大。于是,寿远组建了一支小规模团队全职化运作,定期在北京、上海、广州、硅谷等地举办线下活动,为阿里系的创业者与创投机构、天使投资人牵线搭桥,或者是请张泉伦、吴志祥这样的知名创业者分享心得。

“现在阿里员工人数在职 3 万人,离职员工有 5 万人。”寿元对记者说道,前橙会的目的是为离职员工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结交资源的平台,未来还希望为阿里人提供投融资、猎头、品牌广告等增值服务。“未来 5 年后,阿里在职人数依旧是 3 万,前橙会可能已经超过 15 万人,这将是一个超出想象力的人才群体。”

  同寿远一样,腾讯前 HR 侯峰也管理着约 1.2 万人的庞大离职群,他是单飞企鹅俱乐部的发起者,并且从 2014 年转入全职管理。

  2012 年,在外部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内部电商、搜索业务调整的双重影响下,许多“企鹅们”下海创业,侯峰也是其中一员。为了吸引更多的腾讯离职员工加入,他走访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的 HR,将已经在工作的腾讯离职人员拉拢过来,试图建立起单飞企鹅俱乐部的品牌效应。截至目前,单飞企鹅俱乐部有 8 名员工在深圳和北京办公,他们通过 QQ 群跟所有离职员工建立了联系,试图打造一个离职员工数据库。

“将来会考虑在人才、投融资项目对接方面,从合作企业中收取少量费用以维持平台正常运营。”在一次采访中,侯峰表达了他对商业化运作的设想。

  “南极圈”,这是腾讯离职员工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名称,也是腾讯离职员工 QQ 群组的统称。根据地域、职能等部门的不同,它还有上海分群、北京分群、广州分群、商务分群、互娱分群、电商分群等多个群组。

  在另一个 3000 多人的腾讯离职员工群“永远一家人”中,潘国华也在计划为腾讯离职员工提供免费的专业服务。他曾在腾讯人力资源部、360、猎豹等多家公司担任高管,但在 QQ 群中他的名字却叫做“深圳义工”,热心为离职员工、创业公司打听人事情况,引荐合作资源。

  久而久之,“南极圈”在创投圈、猎头圈开始有了不小的名气,源源不断的 VC、猎头们开始主动找上门。仅从 2010 年到 2014 年,“南极圈”为红杉、IDG、经纬、真格、北极光等几十家 VC 机构,提供了近 200 个腾讯离职员工创业项目的对接。

  现在,潘国华计划将“南极圈”定位于为创业者提供投融资的服务平台,并且已经得到了众多创投机构的认可,“同时也会通过公众号不断发布腾讯离职员工创业、招聘、融资的相关信息,目前日均阅读值在 5000 左右。”

   特立独行的“百老汇”

“今年申报百老汇年会的离职员工创业公司就有 102 家!”前不久,百度离职员工年会上,原百度创新发展部负责人、“百老汇”发起人陈枫兴奋地说道,“算上还未统计的,百度系的创业公司已经有 200 多家。”

  这是在北京三里屯一家饭店举办的小规模活动,但参加人数人数却远远超出预计:58、去哪儿、7K7K、人人车、多盟、口袋购物、E袋洗、微播易、贷小秘等 100 余家百度系企业高管到会。事先邀请了 16 家创投机构负责人,最后却一连来了华创资本、高原资金本、经纬创投、今日资本、真格基金、金沙江、蓝驰创投、洪泰基金、险地兴、九合创投等近三十家创投机构。

  百度的元老也不停地出现在现场:郭眈、雷鸣、王啸,百度七剑客等老资格创始人纷纷露面,李彦宏还专门委托两位 VP 级高管到场问候,甚至某位前百度系员工索性将为春晚提供转播服务的团队带到现场,录制起了纪念视频。

  “枫姐好!”年会现场,不停有人跟陈枫打招呼,过来拥抱握手。这次活动中,她与百度的几位高管们一起,成了现场备受瞩目的明星人物。

  “美丽来”,这是陈枫创办的 O2O 美容项目,但她另一个身份是“百老汇”的“义工”。2010 年从百度离职后,陈枫建了第一个离职百度人的聊天群,随着越来越多的离职员工加入,“百老汇”开始呈滚雪球式发展,截至目前覆盖人数已经超过了 1 万人。

  “在百度系内部,几乎无人不知‘百老汇’。”陈枫得意的对记者说道。百度内部的一个数据是,目前百度在职人员近 4 万多人,而离职人员已经达到 6 万人左右。事实上,这个平台某种意义上成了百度离职员工的另一个家,每次举办的沙龙活动,都有众多从百度离职的员工参加,上台演讲、互相认识朋友、寻找资源。“念稿子的不要、能搜到的不要,”这是陈枫对演讲的要求。

  与其他离职圈不同,“百老汇”始终拒绝商业化发展——平时的活动由 30 多名自愿报名的义工负责组织,聚会的费用也采用 AA 制度。仅在去年,便有好几家知名机构试图投资”百老汇”,将其打造成商业化运行的人脉平台和商业孵化器,但陈枫都婉言谢绝掉了。

“‘百老汇’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也是所有互联网企业离职群体中最特殊的一家。”陈枫解释,“百老汇”更加注重产品和技术的研究,这也与百度的工程师文化有关。而在最近的一次内部讨论中,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永远不商业化。“百度系也有许多天使投资人或者创投机构,不需要再去做孵化器,搭建好一个公益性平台,为双方牵线搭桥就行了。”

  潜在的人才资源库

  一次前橙会的聚会上,经纬、软银等多个创投机构的投资经理半开玩笑地打趣道:

“从阿里系出来的创业者,公司估值要比其他人多 20% 以上。”

  事实上,这也是互联网创业圈的一个典型特征:从 BAT 离职的创业者,得益于大平台的优秀背景,使他们可以迅速从一群草根创业者群体中脱颖而出,更容易吸引到 VC 们的目光。

  同时,他们身上大多还带着老东家深深的公司文化烙印,创业时也希望可以找到与自己有共同背景的人合作。这个时候,离职圈就成了人脉资源平台的最佳载体。于是,他们纷纷打起了“自家人”的主意:阿里系的创业者往往以电商、O2O、LBS 服务等商业平台为主,他们经常会选择从前橙会平台寻找合适的人;而百度系的创业者项目更偏向技术流,多在公司担任 CTO 等技术高管,他们更希望通过“百老汇”挖到技术大牛。

  58 到家的 CEO 白鸥就通过“百老汇”找到了想要的人才。出身于百度网盟产品部的他,更希望可以招到有共同特征、背景相符的搭档,于是他多次去参加“百老汇”的线下沙龙活动,挖来了数名核心技术骨干,并且还顺带“忽悠”到了一套企业软件系统。

“也是‘百老汇’一个成员开发的软件,在发布试用版本的时候,以一个很低的友情价格提供给了我们。” 白鸥说道,这个平台能提供的价值还体现在基于资源和信息共享的服务上。“在‘百老汇’中寻找资源合作、或者是企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2 分钟后就能得到结果。”

  同样,阿里系的唐木在创办在线医疗项目时,急需靠谱的技术人才,最终通过前橙会的资源引荐,从支付宝等部门挖来了 3 位架构师、工程师等核心骨干。“找一个系统出来的创业人才,看待事物的三观基本相同,而且做起事来配合更加默契,有种天然同盟的感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阿里人、“百老汇”等离职员工群里,不时能看到“招聘 PHP 工程师,推荐者奖金 5000”、“B轮融资创业公司寻 iOS 工程师,待遇优厚”的招聘广告。从百度招聘离职的王昕,正是这些猎头大军中的一员,他平时潜伏在阿里人、“百老汇”等多个离职员工群里,试图为客户公司寻找合适的技术高手。

“有大公司工作背景的人,工作方式会比较接近,共事起来也比较舒服。”王昕告诉《IT 时报》记者,互联网圈子人才流动频繁,而大多数公司看上的是大型互联网公司“黄埔军校”式训练跟熏陶,“这样能缩短新人进入一家公司后的磨合期,比较容易进入工作状态。”

  除了为离职人员谋求职业发展机会外,离职群自带的资源整合作用也给不同需求的公司带来了许多的新机遇。“以前从一个系统出去,现在分散在不同的公司,当凑到一起后会有很多不同的资源。”贝贝网创始人张泉伦告诉《IT 时报》记者,每当举办线下离职沙龙活动的时候,创业者会凑到一起讨论跨界合作的机会。“比如围绕电商系生态做产品合作,或者帮其他创业项目介绍投资人。”

  记者手记:从离职圈里“挖宝”

  1 月 13 日,在北京的一次线下活动中,阿里系创业者张斗、前橙会组织者寿远,百度元老王啸、“百老汇”陈枫,“南极圈”潘国华、腾讯 SVP 吴宵光这三家代表着 BAT 离职圈的人物齐齐到场,探讨拓宽资源、渠道合作的可能。

  事实上,当如此庞大的一个深度离职圈文化逐渐形成后,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也使得昔日的老东家们开始逐渐关注到这个与公司文化、业务紧密契合的生态圈,并逐渐改变以往的态度。

  2014 年前后,阿里、百度、腾讯人力资源部门纷纷启动了人才回流计划,邀请在外面单飞的老员工们“回家看看”。其中阿里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校友会,也邀请到马云、彭蕾到场为员工们打气。蚂蚁金服 CEO 彭蕾谈到了在阿里内部一直比较敏感的离职员工创业问题:

“很多阿里人出来创业做的事情和阿里密切相关,有些离开的同事创业,通过走捷径拿到了本来不该拿到的资源,所以我们之前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会在一段时间内对离开的同事不再投资,但未来可能会做出改变。”

  现在,这些巨头们正向国外学习,对离职圈递来橄榄枝。Google 在 2011 年便创立 Alumni (校友)网站,邀请所有离职员工、在职员工一起参与,互相赠送礼物并分享生活乐趣。麦肯锡也认为离职员工将会是公司的潜在客户,并能传播出品牌,于是它投入巨资搭建校友会平台,吸引离职员工参与。在采访中,几位 BAT 离职圈的创业者都不约而同表达一个观点:

“无论是百度、阿里、腾讯,都想通过这些善意举动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们在乎老员工。”

  阿里资本的一位投资总监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前橙会概念火起来之后,他们平时除了战略型项目并购外,也会去关注一些早期的创业项目。而寿远也表示,阿里的 HR 们经常会参加线下活动,希望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人:

“目前已经又招了 2000 多名离职员工回公司,将来这一规模还会继续扩大。”

  目前,互联网公司的离职员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细分人才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仅 BAT 三家的离职员工已经达到 13 万人的规模,而且这个市场逐渐被离职发起人所抢占,进行全职业化管理,并朝着人才招聘、创业融资的中介平台发展。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庞大的离职员工群体,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说道。他多年研究离职员工管理,并曾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单位提供人力资源咨询工作,“对离职员工管理得当,能给企业建立起非常良好的品牌形象。如果管理不当,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下会给员工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业界也并非没有先例:去年 7 月,一位自称是搜狐离职员工爆出猛料,称搜狐总编辑吴晨光作风败坏、乱搞男女关系,掌控财政,肆意造假捞钱等“丑事”。无独有偶,在前网易高管唐岩创办的陌陌上市前夕,网易突然发文炮轰唐岩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私创“陌陌”,并向其妻所设立的公司输送经济利益,因个人作风问题被警方拘留。这种因离职协调不当引发的矛盾比比皆是,并且对当事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离职员工的管理证明,员工和公司之间已经不单再是纯粹的雇佣关系,更多会朝着商业合作伙伴的关系发展。”刘昕对记者表示,离职圈文化正在逐渐倒逼人力资源管理做出改变,而互联网企业由于人才的高流动性,在业内发展最为超前。“离职员工更像是一个管道,能够在很多项目上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合作甚至是人才回流,彼此了解让双方交易成本变低,合作的可能性也更高。”

  自喻为现实主义创业者的唐木,现在每年还会收到老东家阿里发来的生日祝福、拜年短信,在他看来这是阿里在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口碑,但起码“阿里还没有忘记我们,许多同事在外面兜一圈再回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