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暂停P2P平台注册,懒政?

暂停P2P平台注册,懒政?

近日,有媒体披露多地都开始限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注册,也就是说新增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了难点,或许这也是为何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出现下滑的原因之一吧?那么我们感兴趣的是,为何多地工商部门要暂停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注册呢?这是不是一种懒政?

众所周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后,各地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开始加劲了,虽然有18个月的整改期限,但显然各地在执行政策的力度上有所不同,限制新公司的注册是不是也是在把握不准方向的情况下的一个权宜之计。尤其是随着年根的临近,互联网金融平台本来也有在年根儿进行“卷款”失踪的先例。既然市场不太“安定”,那么暂时进行限制,也可以规避一些风险。

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臆测。毕竟多地都进行了相应的限制,也不能说明各地都存在着“懒政”行为吧?那么,如果限制注册的“时限”拉长,对现有平台其实也是一个潜在的利好。只是目前还难以确定限制注册会持续多久,此外,对于现有平台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小小的“喘息”之际,这样也可以更加精心地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做?起码18个月的时限,是必须充分利用进行“整改”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规避风险,更主要的是按照《征求意见稿》规定的那样,平台要单纯成为一个信息中介撮合机构,去担保,去理财,去自融,去资金池等等都需要规避。

十二条禁止性行为对于现有的平台而言,都需要逐条进行梳理,并做出整改,这应该是一个底线,不能突破。此外,市场还有消息称,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已经下发通知,要求下架所有跟民间融资相关的广告。包括但不限于P2P、理财广告等等。这其实也是一个信号。不过笔者前不久在所居城市还发现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某某宝)在进行线下地推,扫二维码送热水器等活动,吸引一些上年纪的人扫码关注。

那么在暂停互联网金融平台注册之后,市场又会有什么预期呢?我们揣测有几方面的可能:

,虽然监管的力度在加大,但最终的发展是希望朝着良性的方向运作,这是基础,也是最终的目标,因此不会因噎废食。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监管的力度会稳扎稳打,这一点从《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就可以窥得一斑。在规范中求发展将成为必然。

这对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参与者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和考验,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如何创新,如何迎合用户和市场的信心?更主要的是,真正能够给投资人带来价值,又能给借贷人带来一解资金难题的渠道,而且如何控制风险,这是最终的红线,如果出现本金损失,那么投资人的资金就会受损,由此带来的就是不信任,以及参与的热情锐减。这是一个两难的衡量。平台虽然目前被要求只做信息“勾兑”,不允许担保等等,不过目前的市场透明度,投资人在不能明确知道自己的资金是不是被可靠地“投出去”,并且预期回报能得到相对保障的情况下,也很难激发他们的投资热情,尤其是国内投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小白”用户很多,对于风险承受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就是类似于银行理财模式,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判断,对于风险的承担能力也缺乏较强的市场教育。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并非是借贷双方的纠葛,很多时候恰恰是平台自身“深陷其中”,结果造成投资人在“标的”出现问题之后,首当其冲地就是拿“平台”撒气,并且迫切希望平台兜底,而一些问题平台自身的违规和违法,卷款跑路不断,也是瞄准了有空子可钻。当平台真正作为单纯的中介存在的时候,借贷双方才是真正的主体。只是这个过程相对要“漫长”一些,尤其是在国内的投资环境下,如何让投资者获得更加准确的判断,并由此做出相对正确的投资策略,对于平台来说,其实也是责无旁贷的。当然也不排除平台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或者进一步的风控。

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发展方向,尤其是在2016年将异常受到关注。一方面是,是不是还如之前的野蛮生长那样吸引到大量的风险资金的垂青,包括上市公司,国资企业等等的入资,这或许是未来的一个看点。不过,有一点需要留意的是,据调研公司CB Insights和审计与咨询服务公司毕马威(KPMG)最新联合发布的报告称,去年上半年全球风险投资十分活跃,但随后的中国股市动荡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风险投资急剧下滑在亚洲体现的最为明显,尤其是中国和印度,风险投资额显明显低于前几个季度。”在亚洲,去年第四季度的风险投资交易数量环比下滑了32%。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规模为72亿美元,环比下滑29%。

这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此外进行IPO上市融资的企业估计也会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在国内资本市场,包括新三板等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会增多,毕竟融资发展也是一种迫切的需求。只是在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存量还普遍不低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也是值得关注的。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