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红包大战的杂谈:支付宝输了么?

红包大战的杂谈:支付宝输了么?

新年素材还挺多,比如可以吐槽一下春晚和猴塞雷;可以抨击一下王晶胖子又带一群明星来骗钱了;可以感慨一下星爷回归;不过最火的事情,自然还是支付宝,微信的红包大战。(是的,我知道,还有QQ红包,腾讯玩左右互博,不过这就不展开说了)

今天写点小科普,把这个事情前因后果理一下,我的订阅者有一些是业内比较资深的,但也有很多其实都是对互联网有兴趣的,或者在读的学生等等,所以抱歉,今天干货不多,重在普及。

当然,对于业内人士,也许每个观点和看法你都了解,都清楚,但是在春节,和家人团聚,以及亲朋交流的时候,有时候会不会觉得没话题?很尴尬?会冷场? 可以试试冷场的时候聊聊红包大战,大部分人都会有兴趣,你讲的好兴许还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你可能说了,我不需要家乡人对我刮目相看,嗯,但你父母多半需要,你不想让他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更开心更自豪一点么),这时候,也许你需要和我一起理一理这里的思路。

这个很简单的答案,业内的人都懂,非业内的一听就懂,微信要切支付;而支付宝要切社交。 红包兼具支付和社交两大属性,所以成为最前线。

当然,如果你读过我的文章《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口碑营销最好的时机,所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红包又恰恰符合春节爆发的特性,所以,这一仗的规模,注定天翻地覆。

其实小道消息里冯爷的文章挺好的,我就不转发了,我的用户应该都是小道消息的用户,如果不是,赶紧去订阅。

简单总结,因为微信做了支付,所以支付宝必须做社交。

只有微信,对支付宝造成了根本的冲击,微信是高频应用,而支付宝最多只能算中频,高频打低频,这个已经被很多人说烂的概念,用户习惯摆在那里。

支付宝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眼看着微信翻盘,所以,打到敌人阵地上,是必然的选择。

感谢支付宝,感谢微信,中国移动网络支付的应用场景的普及度,成熟度,用户体验,世界领先,你没看错,真的是世界领先。

这一仗最开始是从打车软件开始,补贴的血流成河,效果差强人意。后来微信发现红包是个大杀器,迅速放弃了打车市场的投入,而且市场地位迅速攀升,其实微信还有一个次一级的大杀器,可能被很多人忽略了,加入满100人的微信群需要绑定银行卡,如果没有被红包如此光辉的表现压制,这一大招其实也是蛮厉害的。

简单说就是,社交上做支付,远比支付上做社交容易,注定这是一场不平等的战役。

回到最初,中国移动支付领域,真的是世界领先,而且在传统门店上已经彻底铺开,那么,你能看到什么? 支付宝和微信正在逐步蚕食和取代银联的地位,是的,瓜分掉银联的市场,终端更简单(和银联相比,微信和支付宝都不需要独立的终端机,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开展付款),成本更低,用户使用更方便,银联怎么打? 想一想,未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是新一代的银联,这个想象力是不是,biu,太美好了?

咳咳,其实吧,也没那么美好,我特意查了一下银联的收入和利润,满打满算银联一年六七十亿的收入和十多亿的利润,放在阿里和腾讯这样的巨头眼里,还真不算什么,当然你说他们终端成本降低了无数,利润率会高一些,但也不至于是多大的想象空间,对现在的业务来说,也就是锦上添花,犯不着性命相搏。

既然银联模式,赚交易中介费这条路,并不宽敞,那么他们做支付的野心是什么呢?

实际上腾讯和阿里都拿到了金融牌照,也都拿到了征信牌照,在阿里的武器库里,至少有两样东西目前是被低估的,一个是芝麻信用,一个是花呗,我相信2016年这两个产品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当你拥有了用户完整的线上线下交易记录和交易习惯的时候,往后的想象空间就更大了,信贷,理财,甚至保险!都可以进入到这个平台。 花呗未来想象的模版是什么? VISA,MASTERCARD,现在看看这俩公司的年营业额和收入,还不够让巨头动心么? 这是不是很遥远? 信用卡机制面对移动互联网,是不是可以有点新意思了? 花呗 这个产品,形态就是信用卡。

不止信用卡,还有理财,P2P金融,中小企业贷款,支付场景背后隐藏的是,金融帝国的野心。

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最少十倍于互联网。

微信今年在推红包的同时,还在不断的推一个产品,就是微信理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一个细节,在几个月前,微信的理财只允许通过银行卡转账进来,而最近,零钱理财悄然上线,并且大力推广。

微信的零钱,其意义已经变了。

我们知道一点,微信和银行对接,是要向银行缴纳手续费,简单说,如果你从银行账户打钱给人家发红包,然后收回来红包后打回你的账户,这个交易看上去是一个零和交易,但是微信是要给银行结算一些手续费的,这是有成本的,支付宝也是,很多人早就习惯用微信或支付宝转账的方式来规避银行手续费,而相关平台对此也一直是乐见其成,人家觉得这点成本换到了你的使用频率,是值得的。

理财产品其实很早就出现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微信理财和零钱的绑定是最近的事情,这减少了银行体系切换的手续,提高了交易效率,也减少了交易中间费用,同时,更重要的是,你收到的钱,有更多理由不用放回银行了。

用理财来吸储,替代传统的存款。这真是是在挖银行的底。

以前,大家习惯在支付宝里放点钱,因为真的经常需要买东西,但是微信零钱一般都不放太多,今年我很好奇微信零钱理财的规模,然而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保守估计应该还不具备太大的规模,但是我相信这个口子会越来越大。

今天看到很多网上文章,有不少一边倒的说支付宝输了,说支付宝的设计很蠢,甚至说设计人员脑子进屎,我个人觉得写这种文章的才脑子进了屎。

说句公允的话,在社交这个场所作战,想战胜微信,几乎没有可能,如果说支付宝赢了微信,把战场成功打入到了马化腾的场地,我说真的,马云都不会信。 这是一场注定赢不了的战役,如果说支付宝干脆放弃社交,任凭微信长驱直入,这换谁做马云的位置都不能忍。

所以在这个场景下,支付宝能做到这样,并不算差,当然也许有更好的设计或者更好的切入点,但是至少这个集福设计,并不是最坏的方案。

说一下一个基本概念,一片骂声的产品和方案通常都不是最坏的,甚至是不坏的(比如经典的脑白金营销广告),坏的方案是没有声音的,连愿意讨论的人都没有,那才叫完蛋。而集五福这个产品,据我所知,影响力相当惊人,而且也没有沦落到全是骂声的地步,如果你听到的是一片骂声,很大的可能是因为你的社交关系,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于特定的人群属性,实际上,中国互联网所有巨头都是在各种评论家的一片骂声中崛起的,在更多草根和普通人心理,没拿到敬业福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你街边买个彩票没中你会说卖彩票的是骗子么? 真因为这个删除所有社交关系的也有,但也不是主流。

实话说一点就是,在大部分低端用户里,甚至一些中高端用户,支付宝拿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社交关系,这就是数据报告里的10个亿好友信息。而且这个社交关系,基本上还是非常真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甚至可以认为说,支付宝这次活动大获成功。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支付宝的朋友圈的关系是基于集五福这样的活动建立的,因此社交关系其实是非常功利的,也是非常脆弱的,这样的活动如果有人在微信平台上搞一定被微信官方封杀,也就是支付宝用的是不符合微信价值观的方式获得了一些并不那么有价值的社交关系,是的,这个问题的确存在, 但话说回来,如果支付宝仅凭2亿元的红包,一下子获得10亿个有价值的社交关系记录,那么这个活动设计者我认为比张小龙还牛逼。事实就是,你不能用这个朋友圈和微信比,差距确实还很大,但是你不能说他们没有成绩,微信的朋友圈仅仅媒体价值就已经上百亿了。 你不能说支付宝没有颠覆微信,没有微信的社交关系好就说他输了。

低价值社交也是社交,低质量社交圈也是社交圈,在足够的数量基础上,未来仍然存在质变的机会,这需要看支付宝后续的动作。

揶揄和谩骂是最容易的,我想起那年,某些评论家说赶集花了重金结果让用户只记住了赶驴,他们不看数据不看真实用户群,只是基于一些花边信息和自己拍脑袋就做出这样的判断,这才是愚不可及。如果你认真去看数据就知道赶集网那次营销多么成功,赶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花边而已。

微信这次表现中规中矩,而且我认为还会进一步蚕食支付宝的市场,是的,就算支付宝做的不差,这个趋势还是挡不住。但我觉得,微信还是缺了一点,怎么说呢,感觉微信缺了一点竞争斗志,最简单的说,我有两个需求无法满足,需求1,如何在朋友圈发红包;需求2,如何在公众号给粉丝发红包。 我今天才知道微信公众平台有红包接口,但是为什么不能直接提供红包福利的功能呢。这些我看不出对微信的社交关系有什么不良影响吧,至少比红包照片负面作用要小吧。

后来我找到了解决方案,很简单,利用支付宝的口令红包,我试了一下,在朋友圈发了一下,然后我发现我带动了朋友圈一批人发支付宝口令红包。 而且很可怕的是,因此朋友圈一些人还真就在支付宝建立了好友关系!!!

这一点我觉得支付宝做的不错,他们在明知被微信平台各种封杀的情况下,还能坚决想进办法扎入微信的朋友圈,微信的公众号,而且其切入点确实是有需求的。微信对自己地盘是不是过于自信了呢?

微信很强大,从社交领域切入金融,目前顺风顺水,对支付宝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短期内看上去,微信仍处于步步进逼的状态。

支付宝这次春节作战,可以认为是没有太大胜算的战役,集福活动确实无法颠覆和动摇微信的社交网络,但是我认为这个战役,支付宝做的并不差,低价值社交也是社交,低质量朋友圈也是朋友圈,支付宝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如果你能理解支付宝和微信在社交上天大的差距和微信社交圈天文数字般的价值,就不会认为支付宝在犯傻了,他们只是没有做到最好,但不代表批评者去设计就会比他们做的更好。

中国互联网其实并没有摆脱草根主流,那种盲目认为互联网进入精英阶层的人和十年前那些盲目批判草根互联网的评论家没区别。

从互联网金融的整体来看,支付宝依然保持领先,包括征信体系和各种金融合作关系,阿里系依然具有先发优势;但借助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支付场景,腾讯的追赶速度确实恐怖;但这场战役,有一个赢家是确信的,就是我们。希望他们多打几年,别那么快分胜负。他们分胜负后,我们的好日子就结束了。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