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鸿海62亿美元收购终落成 郭台铭为何死磕夏普

鸿海62亿美元收购终落成 郭台铭为何死磕夏普

  雷建平 2 月 25 日报道

  据日经新闻报道,夏普在今日召开临时董事会,做出了接受鸿海的重建方案的决定。夏普将接受包括直接出资在内的 7000 亿日元(约 62.3 亿美元)援助,进入鸿海旗下。

鸿海62亿美元收购终落成 郭台铭为何死磕夏普

  鸿海设想总共提供 7000 亿日元规模的援助。计划购买主要往来银行持有夏普优先股票,不再要求银行追加提供金融援助。

  此前,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亲自去夏普大阪总部与夏普高管进行会晤。之后郭台铭曾向记者表示:“我希望能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签署的最终协议,我认为已经没有太大障碍了。”

  此番鸿海与夏普最终达成协议,作为外国企业对日企的出资案例,鸿海的注资额将超过 1999 年法国雷诺集团对日产汽车的出资规模。这也是中国公司首次对日本大型科技企业并购。

  鸿海死磕夏普主要有几层理由:

  1、防堵三星获取夏普的技术。目前三星已是面板中的强者,在市场十分萧条情况下,许多家电企业都陷入小幅度亏损或持平状态,三星旗下 LGD 和 SMD 市场占有份额仍非常高。

  面对市场上升的需求,三星不得不扩大规模,并投入巨资建立 10.5、10.6 代线生产,但建工厂需要时间,收购夏普液晶业务,可在原有工厂进行面板生产,还能利用夏普面板技术。

  夏普与鸿海有很深合作,此前,SDP 从夏普分离,成鸿海和夏普共同经营的企业(改名为 SDP)。鸿海作为合作伙伴,不会放弃 SDP。

  加上三星收购案中提出要鸿海退出 SDP 股份,分析人士指出,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无论如何也要拼尽全力打败三星。

  2、可帮助鸿海转型升级。富士康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世界代工厂”,一直给苹果手机代工,表面上看似风光,但却一直处于生产链的最底端,工人很少参与上游的研发。

  作为代工企业,富士康的苦恼是专注于订单生产,却不能分享品牌价值,利润率极低。随着中国的发展,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及中国成本的提升,富士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

  这些年,鸿海一直在谋求转型。富士康曾宣布机器人引进计划,要 3 年增加 100 万台机器人,在 5 到 10 年内有首批完全自动化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2015 年 6 月,日本软银、阿里巴巴及富士康还共同宣布达成协议,阿里巴巴、富士康向软银旗下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 SBRH 分别注资 145 亿日元,分别持股 20%。

  鸿海这一系列动作还曾引发外界担忧,以至于郭台铭不得不在 2015 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公开表示,机器人无法完全取代人工,富士康在大陆的招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

  在布局机器人的同时,2015 年 8 月,富士康还联合日本软银、阿里巴巴一起以 5 亿美元入股印度电商企业 Snapdeal。

  夏普手中有大尺寸 OLED 生产的技术氧化物薄膜电晶体(Oxide TFT) ,收购夏普能壮大鸿海旗下群创光电液晶技术和推动群创 OLED 研发,且面板技术瞬间赶超韩国和大陆。

  加上富士康能形成优良供应链,降低成本,苹果甚至不需要再向三星 LG JDI 采购液晶面板。鸿海也不再只是 iPhone 手机组装,还通过提供手机部件提高生产效率,与对手拉开差距。

  3、夏普有很强的品牌及背后资源。夏普经历百年,在多个行业中成为多个“日本首次”、“世界首次”的产品。

  夏普现已在世界 26 个国家,64 个地区开展业务,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电子信息公司。在中国夏普拥有 6 家生产公司、5 家销售公司、2 家研发公司。夏普还是“液晶面板”之父。

  收购夏普后能很大程度上也能帮助改善鸿海处于产业链低端,无技术含量的公众形象。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