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NASA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有了

 

红巨星 KSN 2011d 的爆炸过程

  文/刘博洋 (微信公众号:天文八卦学)

  如何评价开普勒望远镜在可见光波段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激波暴?

  以前我们看到的超新星光变曲线,往往是这样的:

NASA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有了

  这是很多颗 Ia 型超新星光变曲线的叠加。虽然它们的光变曲线本来不大一样,但 Kim 等人发现,峰值亮度和衰减速度有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对不同超新星的光变曲线做了个改正,就很好的叠加到一块了。1998 年之所以能发现暗能量,就是利用这个发现提高了 Ia 型超新星测光精度实现的。

  或者是这样的:

NASA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有了

  这也是一颗 Ia 型超新星在不同波段的光变曲线。

  注意这些超新星仿佛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从我们发现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处在亮度急剧上升阶段,甚至已经接近亮度峰值了——换句话说,它们爆发之前有多亮、是哪颗星,我们往往根本不知道。对上面两幅图所展示的 Ia 型超新星,就更是如此:Ia 型超新星非常之亮,峰值时几乎相当于整个星系的亮度,所以它们能够用来做高红移宇宙学。对这些遥远的超新星,我们根本无从看到爆发之前暗弱的多的超新星前身星。

  这次发表的两颗 II 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是这样的:

NASA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有了

  或者如果你们想看科普一点的图,是这样的:

NASA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有了

  Surprise!这次我们居然是有长期监视超新星前身星的亮度,终于知道爆了的是哪颗啦~

  当然,以前发现的超新星也不是全都不知道是哪颗。对离我们比较近的那些,查看一下历史图像,有些是可以找到前身星的,比如大麦哲伦云里的 II 型超新星 1987a。但是超新星爆发相对罕见,搜寻超新星往往需要对很大面积的天区进行监视,那就没办法对每一小块区域都很频繁的进行监测。所以以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发现爆发之后,才会重点的频繁观测超新星的亮度变化情况,就算我们能查到爆发之前的图像,在时域上往往只有很稀疏的测量。

NASA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有了

  这是分别来自 ALMA、哈勃、钱德拉的毫米波、光学、X 射线三波段合成的超新星 1987a 遗迹影像。

  而这次,我们终于能够看到(II 型)超新星从爆发前到开始爆发的完整亮度变化过程,而且时间分辨率高达 30 分钟:原来在超新星爆发的“主震”之前,是先有一个小小的“前震”的,也就是所谓的“激波暴”。

NASA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有了

  II 型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8 个太阳质量)的核心变成铁核之后,无法产生足够的能量来支撑铁核的自引力时,铁核向内坍缩引发的。铁核坍缩时,会产生接近光速向外弹起的激波,横扫整个恒星半径,所以“激波暴”的持续时间大体就是恒星半径 / 光速。虽然对超巨星来说,恒星半径非常大,但以光速扫过也只需要不到一小时的时间。

  能发现这么短时标的天文现象,没有特别的仪器是办不到的。做出这次发现的就是去年宣布发现“第二地球” 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以发现类地行星为目标的开普勒望远镜,需要以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非常高的测光灵敏度,对海量恒星进行监测。而这海量的恒星中,不仅有行星凌日产生的光变,也会有微引力透镜、新星、超新星以及其他机制产生的变星,开普勒望远镜提供的高质量时域测光数据,为我们发现前所未见的新天文现象提供了宝贵机会。

NASA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有了

  上图为开普勒望远镜监测范围。

  老生常谈,天文学是观测科学,天文仪器的进步带来时域 & 频域 & 空间覆盖更全面的、更高质量的天文观测数据,而新的观测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新现象、新天体,从而推动着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一步步前进。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