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DockOne微信分享(五十四):双模IT给你的企业装上双引擎

【编者的话】如何在动态变化的业务环境中妥善权衡稳定和创新,满足业务敏捷性。有人说itil已经过时,DevOps才是王道;又有人说我们需要一套互联网化的架构,去IOE。是否真的只能两者取其一,我的答案是否。那么答案是什么,按照中国人中庸的思想,我们需要一种混合思路——双模IT管理。

伴随着Openstack、Docker、Mesos等新兴技术,以及Devops等新理念的出现,传统的IT管理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在国内互联网+大背景下,部分金融企业开始探索传统业务上云或互联网化。在这个过程,传统企业掀起了去IOE、精益运维运动。

但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先明白:任何一项IT层面的优化甚至是颠覆,其出发点都必须是业务导向的,即对业务的发展能起到关键的支撑或推动作用,毕竟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公司行为,而公司的第一目标是盈利。

对于当今成熟企业而言,发展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目标一】 如何持续稳定现有业务的发展,即如何依托现有的运营能力保持业务稳步增长。这个业务目标对于IT的直接要求是安全、稳定,不要出大事,小事快速解决。 【目标二】 如何推陈出新,布局新的产品和模式。国内外兴起的“数字化变革”潮流是这一目标的极致表现。该目标要求高度灵活、适配的IT能力,灵活性强调快,适配能力强调了弹性。精益运维和Devops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从动态发展的观点看,一个业务经历了“不成熟的概念”—“相对清晰的方案策划”—“起步”—“快速发展”—“持续运营”—“消亡”等阶段。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其业务势必遵循这一过程。应该说 【目标一】【目标二】 是业务发展到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策略,比如说腾讯公司的QQ是传统业务,它在 【目标一】 上的投入侧重就更大;像微信三年前刚出现时, 【目标二】 会更突出,但今天我们来看微信首要解决的也是 【目标一】

如果我们简单将企业分为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话,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往往是创造新事物和新模式的代表,它们常常以行业颠覆者的身份出现,没有什么历史包袱, 【目标二】 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需求严重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注:硅谷目前兴起的MVP的产品开发模式,强调快速迭代)。

但对于占绝大多数的传统企业而言,由于其整体试错成本较高,无法采用推翻原有基础架构的激进手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目标一】 任然是企业首要关注的。这就好比一座城市的老城区改造,虽然我们可以对未来有种种期待和设想,但在改革前必须事先考虑房屋拆迁、基础设施配套、人员安置等种种问题,并给出应对措施,唯有此才能保证居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再举个例子,对于一家金融企业的IT部门而言,任何一项规划不充分的变更和新技术采用,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生产故障,比如第二天无法开门、用户无法在ATM取现,企业信誉也因此受损(按照早几年的市场统计,大约70%的故障是由于不充分的变更导致),强调风险控制的ITIL更好的满足了企业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当然, 【目标二】 也是不能放弃的,特别对于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型业务,大可采用DevOps、开源技术等新思路和新方法。

上面啰嗦那么多,无非要告诉大家IT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两者取其一的问题,而是需要在 【目标一】【目标二】 两者不断平衡决策的问题。Gartner把这种形态称为双模IT(bimodal), 其高级管理者彼得森把双模驱动IT描述成“一个公司工作由两个速度的工作”,并指出,这两组虽然专注于不同方面的业务,但可以保持沟通,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提高生产力和创新。

具体来说,模态1(Model 1)叫做可靠(Reliable)IT,其强调安全性和经济性,其对应上述的 目标一 ;模态2(model2)叫做敏捷(Agile)IT,其强调的是速度和灵活性,对应上述 目标二 (摘录自参考文献1)。

从长远看,模态1和模态2会长期并存,两者是快速转化和促进的,可靠的IT奠定了敏捷的基础,敏捷又促进形成新的稳定(注:本段为笔者观点,欢迎探讨)。

DockOne微信分享(五十四):双模IT给你的企业装上双引擎

根据Gartner的调查,中国已经有62%的企业已经构建了双模的IT能力(笔者觉得这个数字有点夸大,但也表明了这是一种趋势)。

从业务形态上,Gartner将业务分为创新型(Systems of Innovation)、差异型(Systems of Differentiation),以及记录型(Systems of Record)。三者最本质的差别是企业是否能确切知道需求,记录型和差异型往往采用模态1,而创新型往往采用模态2(互联网是典型代表)。

DockOne微信分享(五十四):双模IT给你的企业装上双引擎

从两种模态的具体差别看,两种模态对于产品开发测试方式、供应商选取策略、治理要求、风险应对方法,以及IT团队的组成都有着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如果简单的做个区分,传统企业是模态1的代表,互联网企业是模态2的代表,伴随着互联网+的进程,双模IT管理比较好的弥补了两种模态的差异。从云计算的发展我们也大致上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从公有云(模态2)、到私有云(模态1),到目前的混合云(双模IT)。

DockOne微信分享(五十四):双模IT给你的企业装上双引擎

以光大银行为例(详细参见参考文献)。光大银行为自己设立了建设“最具创新能力的银行”愿景,以平台化系统建设、科技创新机制、双模式科技管理为支撑,相继推出了“阳光直销银行”、“云缴费”、“云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在双模IT应用的具体表现上,光大以CMMI模型指导建立的研发过程体系作为第一种模式,看中过程规范性,可预测性、可靠性、连贯性和一致性;但在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了不断迭代逐步实现产品功能敏捷开发能力。(摘录自参考文献2)

再如恒丰银行科技部总经理张晓丹认为传统IT架构走向云计算架构,中间有一个CloudReady阶段,传统的应用和架构可以先过渡到CloudReady架构,在这个架构下利用云的资源和特性,也可以不最终走向CloudNative方向。这种选择也是双模IT的典型例子。(摘录自参考文献3)

当然我们要看到的是,双模IT管理理论还是一个新物种,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术语、方式、方法,应该说当前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只能基于已有的ITIL、CMMI、ISO20000、DevOps、Agility IT等理念方法,试图拼出双模IT的完整拼图,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逐步推进。 按照经典的PPT理论(People-Process-Technology),有必要基于IT生命周期提出双模IT下的组织架构形态、流程(可定是制度、方法)管理体系、以及技术要求,这也是翰纬下一步希望推进的工作,也请大家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参考文献1】:Gartner:给CIO的建议—没有双模(bimodal)光谈混合架构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2】:【光大银行副行长 张华宇】科技创新助力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3】:转型实战:如何用开源模式度过新旧IT的过渡期

Q&A

Q:双模模式和DevOps以及目前流行的Docker容器有什么关系吗?

A:首先双模模式是一个管理理念,它指导IT部门采用的组织架构、制度、人员技能,以及技术。如前所说,DevOps和Docker技术优势可以更有效推动企业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因此在我见到的金融企业中普遍应用到了信用卡、互联网金融等2C端的业务。

Q:这个双模模式和目前常用的敏捷开发,cmm开发在操作上,产品质量保证上,开发迭代,效率上有哪些不同?或者说有哪些优势?以及如何和这些开发流程协作?

A:大家可能以往比较关注技术,较少关注管理体系方面的内容。双模IT管理更多侧重在管理体系,它指导IT部门采用的组织架构、制度、人员技能,以及技术。CMMI采用了传统的瀑布模型,这种方式适合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工作。但由于当前市场环境十分不确定,需求的不确定性是创新的最大挑战,因此演化出一种持续迭代的开发方法,这也是DevOps强调持续反馈的原因。

Q:怎么理解itilv3的服务驱动?

A:相比V2,ITIL V3尝试从服务战略、服务设计、服务转换、服务运行、服务持续改进五个方面阐述服务生命周期,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重点强化了服务目录,并从服务目录出发将服务交付、事件、问题、变更、容量管理等流程串联在一起。

Q:客户在碰到类似的管理产品时,通常很畏惧,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要改造现有流程,反而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后续更是增大管理成本,如何说服他们?

A:双模IT首先是一个管理理念,然后基于这种理念演变成管理最佳实践、管理方法和管理标准。其次,管理重点要解决的是人、财、物,如何最大化协调三者,使得企业效益最大化,提升IT效率才是关键,所以我们在推进一个新方法的时候关键要说明白好处已经风险,让管理者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培训理念导入,让企业内部关键人员说一种语言,统一思想,但最近几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技术驱动的模式将管理理念通过平台落地。

以上内容根据2016年4月12日晚微信群分享内容整理。分享人 张亮,上海翰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合伙人。IT从业经验14年以上,先后从事开发、架构、项目管理、技术管理等岗位,曾就职于IBM,在大型企业数据中心运维方面,积累了超过10年的架构和规划管理经验,先后为五大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规划和管理平台落地咨询及实施服务。热爱开源技术,现专注于OpenStack、Docker、Cloudify、Apache Kylin等开源方案在传统企业的落地。 DockOne每周都会组织定向的技术分享,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加微信:liyingjiesz,进群参与,您有想听的话题或者想分享的话题都可以给我们留言。

原文  http://dockone.io/article/1213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