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哪些工作令你陷入逃不出的循环?

哪些工作令你陷入逃不出的循环?

  我有位朋友在公共交通系统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将天空与大地连接起来——说简单点儿,他是一个在首都机场线讨生活的地铁司机。

  他早在毕业之前就在地铁实习了,而毕业以后也一直留在地铁。他工作勤奋,踏实热情,是一名很不赖的员工。但是,随着年纪增大,这位老司机开始产生担忧——虽然帝都地铁票价经了一次大幅度抬升,地铁的效益也没怎么见长,更何况地铁是个很难有爆发性增长的行业,遑论增长了也跟基层员工关系不大。

  意料到这一问题的老司机,发觉自己在地铁的未来只有两种可能性:凭借着不高且上升缓慢的工资「混」过一辈子,或者想办法做个小领导,然后混过一辈子。至于跻身管理层的一员,对于他这样的平民而言,不太可能。

  然而,他左思右想,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且不说有没有提高收入的机会,在钱以外的很多方面,地铁都令他不满意。他虽然习惯了,却万不敢夸口说地铁的工作环境「好」。而身边的同事,也都在这一制度化、官僚化的行业中变得精明而又死板,这令他感到无趣。最关键是,他从来也没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过这一行业,又怎么愿意再交几十年给它?

  因此,痛定思痛的他,决定给自己创造一个离开地铁的机会。

  但他真的开始实行以后,却发现太难了。

  你为什么要离开?

  一些工作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坏。

  也许收入不高,但却稳定。全球市场动荡了,行业面临剧变了,对面公司都走人了,看看咱们单位,嘿,没受影响。

  也许没什么理想,但毕竟正当活计。在这儿上班,不是卖淫贩毒,不是邪教传销,不是兼职不是临时工,更别提什么创业者了……

  也许工作方式不很常规,但至少习惯了就好。三班倒?上二歇一?一开始挺恼的,久而久之无非是换一种活法。有时候别人上班你休息,想想多少有点儿暗爽——出去玩儿不用排队呀!

  总之,对于工作环境、工作质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喜欢弹性工作,有人觉得按计划进行更稳妥。有人觉得打卡制度是万恶的,有人就烦不打卡的同事天天好吃懒做。有人对加班深恶痛疾,有人就喜欢在加班的时候挑战自己……强行分出个高下,也许并不现实。

  但在客观上,工作又绝对有好坏之分。虽然总有人嘲弄(主要是自嘲)「码农」「金融民工」,但脑力劳动、坐办公室的职业,在许多方面比如安全、健康、前景上,还是要比真的「搬砖」强一些。总有人强调技术工人做一天有多高的收入,这属于典型的不深入群众——技术工人一年四季能稳定找到活儿干,就跟投行每个月都能运营公司上市一样,这在普遍上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在收入方面,多数工作只能让一个家庭维持在「小康状态」,而进入中产甚至富裕阶层,是绝大多数工作都不能提供的待遇。但人人都希望赚到更多的钱——至少在心里希望,也就有了老话「人往高处走」。

  但是,并不是多数人都能走到高处的。在基层岗位度过一生,是许多人到了 30 岁以后就逐渐认同的宿命。由此,改换行业,或至少改换公司,才成了更多人「往高处走」的不二法门。

  总有一些深坑,让你爬不出去

  但不是谁想跳槽都可以的。

  在一些接触新事物较多、认识人较多的工作中,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勾搭,往往可以实现跨岗位甚至跨行业的变动。在没那么「外向型」、但能踏踏实实积累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中,一个人从新手成长为大牛,也可以跳槽去别家谋求更多机会。

  但遗憾的是,这世界上总有一些工作,是既不外向型,又缺乏「底蕴」的。这种说法不好听,但要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充其量是底层人民用来抚慰自己的毒鸡汤——另一些人就不这么说了,比如心高气傲的文人就能拽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自我陶醉。后者虽是狭隘的,前者也并未理性到哪儿去。

  正视差距是缩小差距的第一步。难就难在,即便发觉了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假若不利的境地使人难以逃离,又该怎样面对?具体到工作中,一些具有如下特点的工作可能会阻碍你的前途。

  挤占时间:工作挤占个人时间,主要有三种类型:工作时间过长,工作时间非常规,工作外占用时间太多。

  先说单纯的工时长。这在需要大量加班的岗位如技术、财务尤其明显,在初创公司的积累阶段也很常见。有些公司工作量不一定很大,却仍然坚持每周单休、甚至每晚加班,则值得鄙视。当然,对一些极其基础的岗位比如客服、执行等,工时长是无可奈何之事。

  非常规的工作时间,最典型的比如公交、水力、电力等一刻不可缺人的轮班工作,以及银行、餐馆等节假日也要运行的服务业。

  工作外占用时间太多,则主要集中于上班时间正常,但一些任务要在上班之外完成的工作,比如常常跑会、出席活动的公关,还比如外出采访的媒体从业者。

  这样的工作对人的成长有什么危害呢?单纯的工时长或者挤占工作外时间造成的损耗很容易理解,它会导致人用来进修的时间变少。尤其当你想要抽空学习与现在工作关系不大的知识,缺少时间可是致命伤。

  你可能会想,每周下来,就算再忙,也总归有几个小时闲工夫,怎么会没时间学习?我只能说您要不就是精力旺盛、习惯也很好的牛人,要不就是眼高手低。人在工作、学习之外,除了吃饭睡觉,也总需要额外的休闲娱乐时间。年纪越大,需要的休闲时间一般就越多。除了工作睡觉就是学习的人,太厉害了。一般人不该这样苛责自己;即便苛责了,也很难做到;即便做到了,恐怕学习效率也会很低。

  因此,在时间不足够休息和放松的条件下,抽空学习基本也只是说说好听。但是,如银行等「上二歇一」,实际休息时间其实不少的工作,为什么也会影响学习计划呢?

  那主要是因为缺少周末,没有一个可以统一调度的学习+休闲的大块儿时间。再者,轮班很难是严格的「真·上二歇一」,而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动都可能会破坏人投入学习的计划和心情。

  封闭性强:与见人多、遇事儿多、变数广的「外向型」工作相比,一些工作要求人们做好「分内之事」,而对人本身的水平则要求「到位就好」。这种工作,可以被视作相对「封闭」的。

  一般来说,在受外因影响很大的公司,尤其是做着实体赚钱生意的企业,因为要时刻注意市场本身的变动,在市场变化时又要及时对自身策略进行调整,他们往往会有更多机会遭遇「全新的挑战」。这就逼着每一位经商者不断学习、思考、适应,也就逐渐将他们锤炼为更加灵活可靠的多面手。可以说,他们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但在一些依靠垄断获利(比如国企),一些不太在乎利润的单位(比如事业机构),人们则可能陷入缺乏刺激、停止学习的状态。反正每天做好机械的工作就能赚钱,何必要动脑呢?拿前文的朋友来说,成为一名不会犯错的地铁老司机虽不是易事,但也不是一个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的目标。那么在达成目标以后,还有什么可以提升的呢?

  另外的一些工作,也许可以见到很多人、遭遇很多状况,但并不一定有利于提升自己。比如推销员和电话客服,他们即便遇到很多新鲜人、新鲜事,在处理的方式上也无非是「按部就班」——不然我的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多数新问题都可以用固定思路来解决,这些新问题也就不称之为问题了。这样的工作,一样对提升自身没有太多帮助。

  立场固化:根本无需多观察也很容易作出的结论是:大城市蕴含更多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行业齐全,冲突、碰撞激烈,一方面则是缘于显然的信息密度。

  然而,即便在大城市里,也有一些人由于沉浸于自己的工作,并没太多机会了解这世界上发生的新变化。他们习惯于形成自己的圈子,在外人很难插入的同时,自己也很难出去。

  而在自己的圈子里又能聊出些什么新花样呢?所以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非常矛盾的景象:出租车司机见过的人比你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一开口还是满嘴没根据的八卦和臆想;老一代程序员没能拥抱互联网,一边鄙视学艺不精的年轻人,一边眼馋使用新技术、钻研新领域的后辈动辄高于自己数倍的薪水;传统媒体的编辑眼见着要失业,还在指责新媒体充斥着「标题党」和不靠谱儿的新闻。

  他们不傻,在几年前,他们可能都是聪明人,甚至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然而,当时代迎来巨变,一个个圈子由于固步自封,陷入集体衰落的境地。在其中的每个个体,或出于恐惧,或出于成见,习惯了互相提供虚伪的吹捧和廉价的嘲弄,于彼此的进步无益,最终把自己也陷落进去。

  因此,不要混圈子。任何行业的圈子,往往都充满了沉船时毫无自救能力的乘客。假如你的老板和同事都是典型的旧时代爱好者,你可能也会逐渐成为一个拒绝思考的人。

  那么,哪些工作是重灾区呢?

  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他所在的地铁就是特别明显的「难跳槽」行业。

  地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难跳槽」的条件:

  在工作时间上,他很难拥有同朋友一样的完整周末,夜班更是屡见不鲜。当他想要报名学习某些课程,他发现自己的闲暇时间既不规律,也不够用。一个朝九晚五每周五天的上班族三个月就能学完的东西,他可能需要反复折腾半年。这让他十分难以下定决心苦学,也显然延长了他从地铁逃跑的时间。

  在封闭性上,地铁小小的司机室暂不多提,整个地铁行业,所能遭遇的新鲜人、新鲜事都非常有限。于他而言,领导视察要表演文艺节目,基本已算得上工作中最大的挑战。而每天安安静静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多是在增长自己的年龄,消磨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学习新事物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也正因体会到了这一恐怖之处,他决定在自己还不太老之前,火速逃离。

  在立场上,地铁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同样有着十分「基础」的安全感和优越感。他们也许想不到市民会采用其他何种工具来代替地铁,也根本不担心行业没落或自己丢掉饭碗。每当有同事抱怨工作质量,老人都会说一句:「多少人想进地铁还进不来呢!」

  这令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犯人。监狱中差劲但安逸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中成为了其唯一的归宿。最后,监狱于他而言,竟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与这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自动驾驶技术日趋成熟的现实。作为一位司机,我的这位朋友自嘲说,其实现在的自动驾驶几乎完全可以排除活人司机了,只是还未普及使用。他自己看到了这一点,然而同事们呢?并非一无所知,而是视而不见。

  我无意抹黑和攻击「地铁司机」这一甚至无力还口的群体,因为有很多群体是与他们相似的。拿之前举例的银行柜员来说,如果一个人缺乏上进心还敢在年轻的时候就从事柜员工作,那他极有可能要做很多年柜员了。

  柜员同样有着不太常规的工作时间。他们的工作较为千篇一律,各种情况都要按规矩来,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机会不多,就更别提学习和收获什么了。银行作为众人眼中「体面」「多金」之地,又有着极强的优越感,而国有银行员工则更经常产生「铁饭碗」乃至「金饭碗」的错觉。

  然而,金融行业的改革是中国新常态的题中之义,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完全不能称得上「转瞬即逝」。臃肿低效的国有银行,如今的高利润,更多建立在其垄断地位上——而这种地位怎样保持甚至能不能保持,都不是拒绝拥抱新技术、新方法的人可以回答的。危机显现之日,银行势必淘汰大量落后劳动力以维持效益,届时有多少人可以独善其身呢?

  甚至,号称「每日学习新事物」的媒体和新媒体,尤其其记者和编辑群体,也是「难跳槽」的重灾区。他们的忙碌同样挤占他们的时间,令他们无法学习。他们接触的人和事最终于他们只是一篇报道,常常无关切身痛痒,无法刺激他们提升自己。作为掌控话语权的人,他们的优越感同样不要太高。

  如华尔街日报等老牌媒体,也曾多次畅谈「面临淘汰的 10 大行业」等话题。而除了柜员、记者、司机之外,如装配工人、中介甚至如今看来是较上层职业的财务工作者都有被技术淘汰的危险。

  不考虑是深谋远虑还是杞人忧天,在思索自己的未来之前,我们不妨想想,现在的工作好吗?如果不好,它是否阻挡了我们迈向更好工作的道路?

  如果你想到这些问题时会在心里一惊,那么从今往后,还是行动起来,不要日复一日地蒙蔽自己为好。

  本文由 TECH2IPO / 创见(tech2ipo.com)编辑 @小田一成撰写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