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谈了那么多共享经济,你猜投资人喜欢什么共享经济项目?

谈了那么多共享经济,你猜投资人喜欢什么共享经济项目?

1.共享经济所谓“挂得最低的果子”(行、住、吃等),已被摘过,平台化的超级独角兽的公司的机会比较少了。

2.“共享经济公司”可能会成为过去时,“共享经济”慢慢具有标配化、普适性。

3.解决行业痛点的往往正是“门口的野蛮人”。

4.闭环模式不适合承载一些相对复杂的交易。

经历困兽之斗,共享经济还是来了。

比如,无论是国外的Uber、Airbnb、Lyft,还是中国的滴滴等平台,估值都在一路飙升;至少在一二线城市,打车软件已经彻底改变了众多年轻群体的出行习惯;闲置物品、经验技术交易平台大行其道,等等。

“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其实可以认为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所带来的科技红利正被慢慢用尽,而像VR/AR、无人驾驶这些新领域离真正承载大规模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大规模科技创新会少一些,这就出现了‘蛙跳效应’。”

晨兴合伙人程宇所说的“蛙跳效应”,正是指两波科技浪潮中间的一个低谷期的商业机会,也是因为这样,带来很多传统行业和互联网充分融合的机会,进一步刺激了共享经济的新生。

小猪短租,觅食,PP租车,易到用车……晨兴布局共享经济4年有余。号称“中国Airbnb”的小猪短租是2012年程宇加入晨兴资本后投的第一个项目,所以中间的波澜起伏让他印象深刻。

以下以程宇自述形式展现其对共享经济方向的判断和投资逻辑,enjoy:

那时Airbnb刚刚经历了从2009到2012年艰难爬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中国还没有比较典型的共享住宿项目。借鉴Airbnb,我们首先从宏观进行了大势判断:

首先整个社会在经过几年高速发展以后,供给出现大量富余。无论从重资产的房、车,还是到软性技能比如说英语、会开车,这些供给和十年前的量级有本质的差异。这是造成共享经济存在的基础。

其次是2012年科技在迅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它天生具备的属性是可以把我们一些碎片化的需求跟碎片化的供给,通过一定的方法结合起来,为它提供了位置、时间和用户属性所有的维度。这样既能保证买家和卖家的匹配,又客观上增强了互信,把交易摩擦降低,实现交易。2012年左右移动互联网快速增长,大家觉得这个时间节点要到了。

再次是观察到其实整个社会在进行消费升级,其实消费升级是全方位的机会。2014年人均GDP超过了7千美金,很多消费需求就会重新诞生。比如大家对吃饱穿暖不再满足,这个时候在体育、文化方面都有大量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事实上包括在垂直的零售行业领域里面,全世界都有这个趋势,当你的社会GDP超过一定金额之后,肯定会有很多细分性的需求出来,比如说可能在家居、母婴等很多领域里面都会出现跟以前不一样的消费态势。

最后在消费者方面,其实90后的消费者跟60后、70后、80后的消费者都不一样,他们对于价格敏感度更弱一些,可能这一代用户整体上来讲更有安全感,另外他们每个人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会形成更多的长尾细分性的需求出现,每个人喜欢的东西可能会不一样。我们投资的很多趋势都要跟随着这批用户一块去成长,他们所关注的东西,年轻用户关注的衣食住行新的需求,我们也关注,因为他们代表消费的未来。

所以我们觉得在那个时点(2012年)上判断,虽然可能会有巨大的障碍,包括今天还有巨大的障碍,但是我们看好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机会。

有些行业可能适合诞生于一个产品品牌,有些行业可能适合诞生于一个渠道品牌,其实还要落实在每一个行业:有些行业天生就是一个散小乱差的行业,这个时候可能做平台型的公司是最好的结果。有些行业,比如说在手机这个行业里面,往往是从一个产品品牌衍生到最后的互联网入口。各行各业切入点是不一样的。

有些行业其实是跟经济周期无关的,比如体育,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诞生大波这样的机会,大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会更加在乎,这是长期存在的。另外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讲寒冬,其实这个时候有一些反周期的机会,比如旅游,旅游看上去好象是跟经济相关,其实它的关注性比较小,当人均收入超过7千美金之后,这个时候哪怕经济再往下行,经济增长率从7%降到4%,旅游的需求是不变的。你看看外面的空气,其实每个人都会去旅游。所以这些跟经济周期相关性比较弱的行业里边,我们肯定会关注。

今年会持续关注共享经济,现在我们在住、行、吃几个领域都有布局。其实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因为大家都想把一些东西分享出去,提高边际收益。在这个大环境下,我觉得共享经济是大有机会的。

但我们也注意到了另外一点,除了这些重资产的车和房,以及吃等这些领域外,真正具备一些平台化的有潜力称之为超级独角兽的公司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所以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几年前做的一些布局,反而现在我们会更加谨慎,看看垂直细分领域有没有一些机会。

这实际需要从两面看:一方面我们追求投到一些独角兽、超级独角兽的机会,除了车、房等大的刚需之外,在更多垂直领域里面,它本身的市场容量不足以诞生这样的规模,住、行、吃这些都是万亿级以上的市场,可能在一些相对较小的领域里边,我觉得都很有价值,但是可能不太容易出现这样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其实这些共享经济,被融合到所有的商业模式里边,像物流领域达达快递,我们不把它看成是狭义上的共享经济公司,但是本质上这些公司都有共享经济元素。所以我觉得共享经济公司可能会成为过去时,慢慢更加具有标配化、普适性。

会不会随着技术或者社会的发展,有些领域还可能出现像住、行、吃这么大的市场?我觉得肯定会有,但是目前所谓“挂得最低的果子”,肯定都已经被摘过了。

因为这两个市场最大最痛,Airbnb和Uber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共享经济模式:Uber无论是在纽约还是旧金山还是在伦敦,只要在当地形成足够的密度,足够的供给之后,就能够独立地运行。Airbnb可能供给最开始在旧金山或者纽约,但是最后当你的供给变成在巴黎、意大利的时候,可能一个美国旅行者到了其它地方,也会使用这些服务;反之,当他使用这些服务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也会成为供给者,这是Airbnb最开始的理念。

这两个领域代表着两个最大的市场,出行和住代表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所以最容易做起来。而它们俩有蛮不一样的地方:Uber强调的是一种高效、低成本、效率,它是代表了共享经济的一面,就是我提供一个跟传统工业化供给不同的成本结构。而Airbnb,其实它有两个属性,既有成本结构属性,又具备多元化供给,所以你能够提供不一样的体验,住经济型的酒店,所有的房间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在Airbnb上,每一个房子都是不一样。

为什么国内出行领域跑出了滴滴,但居住方面发展却并不明显:

首先我们看到Uber的市值其实是超过Airbnb。在短期来看,因为出行本身的需求是相对标准的,区间就是从上车到下车那么短暂的时间内,通过共享经济可以比较容易形成一个不错的用户体验。

但是Airbnb发展时间很长,从08年、09年开始,真正起飞是三四年之后。即使美国有PC时代个性化住宿平台的基础,用众相对更容易接受Airbnb的文化,但它也需要很长时间慢慢发展。

其实反过来回到中国也是一样,出行其实是一个更标准的服务,这个市场更容易发展。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足够巨大的市场,在这里供给的形成,用户从房东到房客这个身份的转换,再到最后对平台越来越信任,可能这些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非常有意思地看到,如果你看Airbnb的成长曲线图,基本上大概从第四年开始会开始慢慢进入陡峭的增长区间。

其次,两个领域发展不一样,跟标品和非标品的差异化有关,和高频和低频有关。

频次方面肯定是有差异的,因为出行的频次可能比住酒店的频次更加高一点,另外标准化服务,住宿相对来说是更非标的服务,可能从用户的接受度的程度来说,因为我在车里,无非是把我从A点带到B点,对一些要求其实只是很短暂的过程。但是住别人家里,或者是把自己的房子出租给别人的时候,可能用户这方面需要迈出的门槛是比较高的。

最后,从供给形成网络效应来说,比如打车软件可以通过把市场上一个点迅速打透,然后迅速进入其它市场,而像小猪或者Airbnb这样的市场,需要单点的网络效应密度,如果我们在北京有足够的供给,这还不够,虽然北京的当地消费已经很大了。

此外还包括市场环境、竞争格局、立法情况的因素影响,等等。

制度和法律因素肯定会长期存在,甚至在道德领域。可以举个例子,在1900年代,电车刚刚出现的时候,中国黄包车夫会把铁轨线、电车烧了,但这不会阻挡电车这个新技术以势不可当的速度发展。在这个社会上,因为我们形成很多的法律的制度,甚至约定俗成的道德,都是伴生在以前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在分享经济很多领域里,我觉得不仅中国,全世界范围都面临着这些问题:Uber进入全世界各个城市,要跟当地的立法者之间很激烈地沟通。我觉得这个大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整个社会是一定会有这种起起伏伏,但是一定会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最终这些更优美的商业模式,更满足人类本质需求的,更新的一些科技,一定会替代传统的东西,这个是不会变的。

其实我们看到各行各业都会出现所谓有传统行业经验背景的人,跟所谓的互联网人,是两种团队的选择,各有优劣。

我们看到互联网人往往有一个特点,第一是说他不懂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第二是他有一些简单朴素的观念,比如相信客户,相信用户,要把用户服务好,用户有自由意志。第三,他对整个事情有时会像“门口的野蛮人”一样,因为他其实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所以做的很多事情,往往在开始是被传统行业的人认为是天方夜谭或者必败。

但是这类创业者往往正对用户本质需求有清楚的认可和认知,还善于利用互联网提高运营杠杆,使公司快速发展,这样结合起来以后,虽然可能95%都败掉了,但最后5个互联网创业项目反而大成。

真正改变行业的往往都是“门口的野蛮人”。

其实无论从供给还是从低频用户角度看,如何把共享经济形成冷启动,是最难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供给,一个增量市场,在传统体系里是没有的。不同行业的切入点可能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就像Uber跟Airbnb,看上去两个都是共享经济的模式,其实平台做的事差别很大,Uber其实做了所有的事:司机的认证,最核心的是算法在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方面。Airbnb平台做的事相对少一些,而且哪些是平台做的事,哪些是平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做的事,这个界限的不是静态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在动态不停调整界限,这是很关键的,针对每个业务都不一样。

当然首先还是市场规模是否足够大。

其次该交易是复杂交易还是简单交易,比如说Uber是简单交易,无非从A点到B点;住别人家里这件事情是一个比Uber复杂的交易,但又没有过于复杂;而技能交易这可能是更复杂事,而且越往后越复杂,所需要的匹配难度越大。

我心里的直觉是也许用这种闭环交易的模式,不适合承载一些相对复杂的交易。因为相对复杂就需要交易之间的摩擦很大,你完全靠在线的数据、在线的匹配、算法没法把交易摩擦消除掉。比如说做找写手的平台,可能写手跟需求方之间的关系并不好理清,比如互相之间什么是最合适的写手?需求方的需求是不是足够清晰,是不是可以满足?这当中需要相对长时间的交易,来回的沟通、协调,这可能就变成开放的模式更适合。

越是非标品的时候,做决策所需要的维度越多。

再次是这个行业的壁垒,时间是不是站在你这一边,是不是有更多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用户是不是离不开你,你是不是能形成对未来新进入者和挑战者的壁垒。

最后看是否有足够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当规模效应导致更多人使用时,成本往往会更低,网络效应更明显。比如当身边所有人都在用Facebook时,你也会被抓到这个网络上来,用Facebook。

Q:提起共享经济,最先想到哪三个关键词?

A:分享,多样性,成本。

Q:对共享经济的信任一开始就有吗?

A:是。

Q:如果共享经济里出现下一个独角兽,有可能会哪个领域?

A:吃。

Q:觉得共享经济目前在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A:我觉得还是广泛性的社会认可,本质上还是用户端的问题,现在接受程度还不够高。

本文由网易创业Club(微信:tech_club)授权创业邦(微信公众号:ichuangyebang)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