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邮储银行IPO的规模困境:网点多是优势也是劣势

邮储银行IPO的规模困境:网点多是优势也是劣势

  羊年伊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邮储银行”)酝酿 2016 年 IPO 重磅消息砸出。一时间,人们将焦点转向这家国有独资背景的银行,资产规模庞大、资产优质、历史包袱轻,上市处境远比五大行当年背水一战实现“涅槃重生”要乐观。

  与此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关系亟待理顺,盈利能力,资产结构的严重“偏科”等问题也在这家股改完成的商业银行身上暴露无遗。

  业内人士建议,厘清战略、提升治理与能力、上市再出发。

  循迹五大行上市:邮储 IPO 包袱轻

  “对于一家遍布全国城乡近 4 万个营业网点、资产规模已在 2014 年突破 6 万亿元、号称全国银行业第六大的机构而言,邮储银行祭出 IPO,很容易回想起五大国有银行的上市情景。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国家注资)、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现代银行管理体制、上市……”中国银行战略研究部副总经理宗良对《第一财经日报》回忆国有大行的上市路径。

  对于长期扮演国有企业的“提款机”、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五大银行,上市可以说是一场没有选择的“选择”。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遭遇严重下行风险,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高达 30%~40%。1998 年财政部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 年四大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 1.4 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到 2001 年底,中国加入 WTO 后,四大行仍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

  “核心问题是银行发展机制,没有建立新的风险管理体系,否则不良贷款还会增加。”宗良说,改变体制成为银行涅槃的“药方”。

  2002 年 2 月,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由此拉开了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大幕。

  完成股改后,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将国有银行带到资本市场的舞台。2006 年 10 月,建行率先登陆H股市场,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银行。随后两年,工行、中行、交行和建行先后在H股、A股市场上市,2010 年 7 月,农行登陆A+H股市场,标志着国有大行上市征途的告捷。

  正当五大国有银行竞相上市之时,2007 年 3 月 20 日,邮储银行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组建成商业银行,注册资金 200 亿元。

  与特殊时期国家注资不同,邮储银行补充资本金主要依托单一股东的投入。邮政集团分别于 2008 年、2009 年底、2010 年底、2012 年四次向该行追加资本金 100 亿元、100 亿元、110 亿元和 300 亿元。

  与当年国有银行悬在头上 30% 以上坏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处境不同,由于邮储银行网点遍布全国城乡,长期吸收低成本储蓄存款,保持较低的不良水平,负债业务优势明显,资产质量良好。这意味着,邮储银行上市前可以跨过国有银行所经历的剥离不良资产、财务重组这门“必修课”。

  公司治理的“政企”病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银行家认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问题表现为:独立懂事和外部监事制度的有效性不高(占比 35.9%),“三会一层”的完善程度不够(占比 34.7%),行政力量干预严重(占比 25.1%),监事会履职效果一般(占比 21.0%)、股权较为集中(占比 16.8%)、内部人控制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占比 12.0%)。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通病在这家邮政集团单一控股的银行尤为明显。尽管邮储银行已于 2012 年 1 月 21 日由“中国邮储银行责任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股改里程碑式一步。

  在组织架构上,邮储银行建立了符合股份公司要求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

  “名义上是邮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一位熟悉邮储业务的国有大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尽管完成股份制改造后,邮储银行名义上建立起“三会一层”,但其政企不分的官僚系统尚未得到根本改观,这点从邮储银行董事长同时兼任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可见一斑。

  在分行层面,邮储银行 31 个省级分行行长中,绝大多数仍兼任所在地省级邮政公司党组成员或党委委员。

  与此同时,邮储银行人才素质跟现代商业银行水平相形见绌。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对《第一财经日报》建议,该行实现上市后,应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大规模引入专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层人才,来全面改革官僚体制的遗风。

  盈利困境:利润配不上规模

  而在业务层面,邮储银行相较于现代商业银行业务“虚弱”。上述国有行人士表示,该行在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竞争力与工行、建行等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相形见绌,且盈利能力较弱。

  从数据对比看,这家资产规模位居行业第六的银行,盈利能力并不与规模相匹配。截止到 2013 年,邮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1447.1 亿元,利润总额 350.9 亿元,净利润 296.7 亿元。而同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净利润分别为 2626.49 亿元、1663.15 亿元、1569.11 亿元、2146.67 亿元、622.95 亿元,显然与五大行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放在股份制银行梯队,2013 年邮储银行的盈利排名位于中信、光大银行(601818,股吧)之间,两行净利润分别为 391.75 亿元、267.54 亿元,同等利润水平,但资产规模仅占邮储银行一半,分别为 3.63 万亿元、2.41 万亿元。

  “整体来讲,邮储银行跟股份制银行差距很大。“上述银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感慨,摆在这家银行面前的问题还是不少:公司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既有的产权结构缺乏有效激励,邮储银行品牌形象还不清晰,产品同质化严重尚没有拳头产品,分销渠道有限。

  作为中国银行业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服务客户最广的机构,邮储银行被外媒称为“金融巨无霸”,4 万余实体网点遍布城乡、县域和农村。

  “网点多是优势,也是劣势。”在董希淼看来,邮储银行庞大的网点结构布局并不合理,且在金融互联网化背景下,客户服务习惯改变,银行网点面临转型压力,邮储银行实体网点多的另一面是沉淀成本大。

  “总之,未来打造成有竞争力的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资产结构失衡:资产业务短板

  作为“普惠金融的先行者”,邮储银行以“接地气”的服务网络遍布城乡,吸收低成本储蓄存款。凭借此,邮储银行形成了雄厚的负债业务优势。年报显示,截止到 2013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5.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74%,位居全国银行业第五位;其中储蓄存款 45375.49 亿元,年增 4879.10 亿元,增幅 12.01%,储蓄存款市场占有率达 10.14%,居全国银行业第四位。

  相比较而言,资产业务失衡问题不容忽视。2013 年末,在邮储银行 5.57 万亿元资产规模中,与贷款业务相关的企业贷款 4411.47 亿元,个人贷款 7331.78 亿元,专项融资 3182.80 亿元;与此同时,该行是市场的主要资金拆出方,债券投资、存放同业、票据贴现和买入返售 1.22 万亿元、9838.55 亿元、6215.21 亿元、4140.14 亿元、四项同业拆借之和占总资产的近六成。

  “这么大资产规模做这么点贷款业务,通过同业拆借说明资金没贷出去。”在上述银行业内人士看来,邮储银行需要补齐资产端的业务短板。资产类业务按照贷款规模分为超大银团贷款、大型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以及个人客户贷款。

  是进军大企业客户还是固守小微金融?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大中企业加大直接融资比重,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渠道贷款规模收缩,导致银行利差收窄,大中型企业客户吸引力已不如往昔。同时,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邮储是全新的挑战,相关制度建设、流程梳理、人才队伍都要给邮储银行打上问号。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均表示,尚未看清楚邮储银行明确的发展战略。正处于与潜在投资者谈判阶段的邮储银行,将如何描述自己的发展故事仍然显得神秘而令人期待。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