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云计算十年:OpenStack如何占据开源IaaS江湖老大的地位

  AWS(Amazon Web Service) 开始于 2006 年 3 月 14 日 Amazon S3 的发布,距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云计算改变了企业对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开启了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形成了极其火爆的技术生态圈,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 2016 年云计算十岁生日之际,InfoQ 策划了云计算十年热点系列文章,为大家梳理云计算这十年的变化,技术圈的生态状况,从历史、背景、格局、趋势、机会这 5 个角度来看云计算时代,回顾以前,激励以后。本文是 OpenStack 篇。

  梦开始的地方

云计算十年:OpenStack如何占据开源IaaS江湖老大的地位

  2016 年 4 月 OpenStack 的峰会即将于美国小镇 Austin 召开,想起 2010 年 OpenStack 首个发行版峰会也是在 Austin,很感叹这就像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相比起 AWS 走过的十年之路,OpenStack 可以说还算年轻,曾经挑战 AWS 公有云的雄心壮志已然暗淡,但是这并不能影响 OpenStack 昂首阔步奔涌向前,成熟的社区机制,活跃的开源社区,商业公司的积极涌入与探索,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可预测的未来同样是光明的。

  在 OpenStack 的发展历程中,作为 Iaas 层管理的云平台软件它不是唯一更不是第一个,但从火热程度上它却成功挤掉了 Eucalyptus 和 CloudStack 等其他项目。尽管针对 OpenStack 在企业化落地过程中的诟病一直不断,尽管很多人也在质疑 OpenStack 各个商业公司的盈利能力,但是 OpenStack 仍然占据了开源 Iaas 江湖老大的地位,成为开源 Iaas 平台的事实标准。在这里,我们应该向社区致敬,应该向每届的董事会致敬,向社区的企业会员致敬,向为社区提交代码的每位工程师致敬,如今满满的收获离不开每个份子的辛勤耕耘。

  对于我们每个受到 OpenStack 恩泽的工程师来说,应该很庆幸最初的 Nova 项目能够走出 NASA 的官僚系统并且与 RackSpace 的 Swift 成功联姻。没有最初蝴蝶轻轻拍动的那一下翅膀,也许就没有现在我们可以技术社区高谈阔论,在 IDE 中奋脑 code。感恩与回报之心是我写成此文的目的,与读者共同回忆 OpenStack 发展历程中值得玩味的事情,同时畅想未来之路。

  VMware 迷之乱入

  OpenStack 与 VMware,前者免费开源后者昂贵闭源,他们是天生的敌人,尽管 OpenStack 如此火热,但 VMware 作为企业私有云的霸主地位几乎无法撼动。Nicira 主导了最初的 Neutron(Quantum)项目研发,在其中引入了 OpenvSwitch,从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续的 Neutron 发展根本无法离开 OpenvSwitch。而 VMware 通过收购 Nicira 强行上船,加入基金会并成为金牌会员,时至今日仍然无法看到 VMware 给 OpenStack 带来了什么,笔者从事行业几年几乎没有看到有人会用社区版的 OpenStack 托管 VMware 虚拟化。面对 OpenStack 自身的内耗过大、积重难返的致命问题,且迟迟打不开企业市场的局面,VMware 最终选择发行自己的 OpenStack 版本,这也被认为是社区内部的分裂。VMware 是内部左右互博,还是为了搅乱 OpenStack 的发展,真可谓迷之乱入。

  Nebula 遗憾离场

  2015 年的愚人节,Nebula 在其官网宣布公司业务关闭,作为 OpenStack 的创始成员的 Nebula 此番境遇,在当时着实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历经四轮融资,一家由风险资本支撑的创业公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等待,能把复杂的 OpenStack 集成到 Nebula One 的“硬件盒子”上,其技术团队的能力是顶尖的,但是当时的开源云市场并没有迅速接受这种产品形态。Nebula 的确生不逢时,如今超融合架构,数据中心交钥匙工程,iPhone 数据中心等这些理念的热度在不断攀升。借助当前容器技术的大潮,打造云控制器的一体机仍然会重新回到市场,当然交付的不仅是虚拟机还有容器 ,同时兼具混合云部署能力,简洁、方便、稳定将会大行其道。

  公有云历经坎坷

  OpenStack 最初的设计目标就是 AWS 的开源实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Rackspace、IBM、HP,这三家企业都有基于 OpenStack 构建公有云的产品线。Rackspace 应该说比较早,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转型到支持托管云和私有云,甚至开启了帮助客户业务迁移到 AWS 的产品 Fanatical Support on AWS。HP 的 Helion 是 OpenStack 阵营寄以厚望的产品,希望在这个 IT 巨头的推动下能够证明 OpenStack 在公有云方面的能力,可是事与愿违,随后 2015 年底的传言和 2016 年初的最终宣布,终结了 Helion 公有云业务,HP 也老老实实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企业市场专攻私有云。IBM 20 亿美金收购 SoftLayer,除了与自家的 Bluemix 整合 IaaS+PaaS 的完整架构,这更像是一场针对基础设施的收购,为客户构建托管云混合云使用 IBM 自家的基础设施是值得信赖的。

  随着企业数据中心逐步被抛弃,托管云正在成为大多数企业和主流公司的选择。对于纯粹的公有云平台,用户会更加青睐 AWS、Azure、GCE、阿里云在内的巨头,可以说基于 OpenStack 构建公有云已经基本消失,托管云和混合云会给 OpenStack 云厂商带来利润,而拥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云厂商将会在未来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

  Mirantis 如日中天

  Mirantis 一直被认为是 OpenStack 阵营的首席厂商,“Pure play OpenStack”一直贯彻在其经营理念中。Mirantis 的 Fuel 降低了首次尝试 OpenStack 的准入门槛,Mirantis 一直稳健保持着对社区的大量贡献,其在培育场培养客户上的贡献也是卓越的,能在早期成功谈下 NASA、AT&T、Paypal 等大客户无不增强了 OpenStack 阵营发展的信心。在中国区与深交所合作,实现了 OpenStack 在金融领域的突破,同时在 2015 年的社区东京峰会上,Mirantis 与国内的 UCloud 共同宣布成立 UMCloud 合资公司,专注国内私有云市场。Mirantis 的成功在于它从未离开过社区,而且在积极引领社区,没有巨头内部左右互搏的困扰,充足的发展资金,与数据中心企业合作同时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资金开销。

  本土雄心与困扰

  国内能够在早期接触 OpenStack,离不开最初的一批布道者们的辛勤劳动,比如程辉带领的 Sina SAE 可以说是 OpenStack 产品化的第一个尝试,再比如陈沙克的 Blog 一直是新手入门教学的基地等等,而在 OpenStack 社区基金会的独立董事中也一直活跃着国人的身影。从 IBM 等大公司出走的 OpenStack 研发团队,他们成立新的公司,加速了国内 OpenStack 的产品化。再有华为等大企在 OpenStack 上的坚决投入,并在服务器存储等硬件领域积极贡献相关驱动。除了云厂商外还有诸如美团、乐视、小米、蘑菇街等一些互联网公司也参与到了 OpenStack 建设中,他们是中国区的“Superuser”。

  谈到国内云计算市场,应该很清楚得明白国内外国情存在差别,这导致开源云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局面,正如之前所提到的 Nebula 宣布关闭之时,国内则正处于 OpenStack 强势发展期,在当时很多的公司反而正在积极涌入市场。国策定调的政务云、智慧城市以及互联网+战略催生的大量市场需求,这都会依托于国内开源云厂商的大力发展与投入。开源云厂商的首选依然是 OpenStack,其高度灵活可定制符合了市场的需求,而面对千变万化的私有云定制需求,云工程师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国内企业们正瞄准毕业生直接培训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人力成本控制的加强,从侧面印证了云厂商正在加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行业探索逐步走入精细分工阶段,这说明整个市场已经趋于成熟,企业的生存环境在变好。当然须始终明白,OpenStack 只是一个软件,软件要想成为服务,还需要运维运营上的火候,云厂商之间也会因此高下立判。尽管如此,但隐忧依然存在,大家一窝蜂地扎在企业私有云上,那么在新商业模式探索方面上,云厂商则是乏善可陈。

  容器强势袭来

  以 Docker 为代表的容器技术的火热发展,分散了人们对 OpenStack 的关注度,风投机构也更加青睐 Docker 相关的初创企业。笔者深有感慨的地方在于 OpenStack 的线下 Meetup 越来越少,与之鲜明对比 Docker 的线下 Meetup 则越来越多,一线工程师对技术的关注度反映了目前的情况。OpenStack 社区在 2015 年 4 月峰会上选择积极拥抱 Docker,发布了容器白皮书,并且接纳了与 Docker 相关的诸如 Magnum、Kolla 等一些项目,峰会上也进行了 Murano 部署 K8s 的精彩演示。而社区在面对这些项目涌来时只能保持一贯的中立性,这样使得开发者力量过于分散,且没有统一的行动指挥,目前来看 OpenStack 在与 Docker 集成上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建树。Docker 相关平台 K8s、Mesos、DDC、Rancher 等的发展正在模糊化 IaaS 与 PaaS 的界限,裸机系统容器化甚至容器化操作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的基础设施管理方式。未来,OpenStack 将如何面对这样的危机?

  国内产能过剩将至

云计算十年:OpenStack如何占据开源IaaS江湖老大的地位

  这里并不单指基于 OpenStack 所构建的云服务,而是更广义的云服务。随着伴随着国家大力扶持,云计算的逐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种产能过剩的局面。它包含两方面,一是软件服务过剩,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过剩。前者的产生在于随着云工程师的培养量上升,以致提供软件服务的云厂商的准入门槛会逐步降低,最担忧的莫过于市场出现恶性低价竞争,使得高质量云厂商难以为继,最终整体行业停滞不前。后者的产生在于各地政府实施国家战略而进行政务云智慧城市等建设,这些势必导致数据中心基建激增,基础设施建设是严重耗费社会资源的事情,国内在未来也许会出现类似美国政府开始干涉数据中心的建设,甚至进行数据中心回购,以便优化整体行业的产能结构。

  笔者深刻感觉到,针对政企,上云已并非难事,更难在于遗留的传统应用程序能否实现云化改造,能否享受到云计算带来的真正优势,否则上云就变成了一件将应用部署到裸机到部署到虚拟机的简单过程。笔者坚定认为,随着行业的逐步发展和更多云厂商的涌入,市场中会走出一批致力于解决客户应用云化的企业,他们会完成政企使用云计算的“最后一公里”。

  畅想未来之路

云计算十年:OpenStack如何占据开源IaaS江湖老大的地位

  在可预见的未来上,物联网与工业 4.0 将会成为时代发展的大机遇,云计算基础设施管控日趋成熟,大数据运营决策分析日渐精准,这些都是下一时代拐点引爆的重要支撑。云计算在基础设施管理上终将会走出数据中心,深入到工业流水线上每个控制模块,深入到物联网每个接入端设备上。在终端设备上,更轻量级的容器化操作系统甚至无核化操作系统会迅猛发展,其有别于传统的嵌入式系统,它能够支持更多高级语言,终端上的应用复杂性和处理能力会极大提升,终端应用的升级部署改造会更加智能化。越来越多的针对物联网领域的通信协议会被设计出来,管控如此庞大规模且又分散的微型终端硬件,云计算会被赋予更高的要求。

  每次时代的变革,命门都在于标准之争,标准意味着未来的市场主导权,通信协议标准、微操作系统标准、智能终端应用标准等等。笔者作为一线的工程师,正期待着云计算在容器化之后的再次革新,同时也希望 OpenStack 这个开源云平台软件仍然能够占有重要位置!

  作者简介

  张智博,初出茅庐在阿里口碑网,后与朋友创业创办美食点评网站 meishixing.com, 后离开加入东网(Neunn)从事 OpenStack 和 Docker 相关开发工作, 在云计算领域有一定经验,目前在公司担任 Rancher 平台的技术负责人。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