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美国两份大报二十年前就触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Nieman Lab 昨天一篇文章介绍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上线20年后的一些变化,你或许不会想到,在20年前,在互联网还处在早期的阶段,《华尔街日报》毅然决然地选择设置付费墙。

美国两份大报二十年前就触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当时的《纽约时报》评论道:

《华尔街日报》豪赌互联网的读者会付费。

事实上,过去20年,《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几乎从来没有免费过,按照 WSJ 一位资深员工 Dave Pettit 的说法,当时网络版 4 月份上线,8 月份就开始有了订阅计划。而且,早期的网络版和印刷版工作也是分开的,相比于多年运行的成熟的印刷版工作流程,早期的网络版内容生产简直就是一个「笨重」的工作。

在《华尔街日报》触网的1996年,另一家大报《华盛顿邮报》也拥有了网络版,但不为人知的故事则是, 其实《华盛顿邮报》早在 1992 年就谋划网络转型。

1992年,时任《华盛顿邮报》总编辑的 Robert Kaiser 应苹果公司 CEO Sculley 邀请,前往日本东京参加一次论坛,这一次东京之行几乎颠覆了 Kaiser 对于传统媒体未来的看法。他在会上所见所听仿佛是在看科幻小说,他不能想象在一个计算机还没有彩屏,笔记本平板像是神话,移动电话大得像砖头的时代,未来的互联网会怎样彻底颠覆报纸、杂志甚至电视电台这样的传统媒体。

从东京回来的飞机上,他给邮报高层写了长长的一份备忘录( 点击下载 ),那是一个20年前媒体人对于互联网、传统媒体乃至科技产品的预见。Kaiser刚开始便承认:他被与会者对未来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预测震惊了。

「 苹果公司工程师 DaveNagel 称,接下来的 10年 将是一个计算机迅速发展的阶段:个人电脑将变得更便宜,每秒可处理 10 亿条指令(现在只有约 50 万)数据传输的速度将提升到 10 亿比特每秒(现在只有 1500 万至 2000 万)。总之个人电脑将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便于传输和存储大量的文字,影响资料和图片等。」

如果可以穿越回去,我们或许可以前往会场给这些「布道者」再「布道」,因为如今的电脑已经不仅仅是超级计算机那么简单,但别忘了,这是 20 多年前,一群当时最有前沿意识的人看到的未来,而当我们回首时发现,这个预言还是太保守了,科技的发展早已突破人们想象。而在当时,Kaiser 不得不花时间去思考去消化这些预测,他接着写道:

「在这次会议上,我问了很多个科技极客,我认为 Nagel 的预言太过于乐观。但没有人同意我的意见,他们甚至比 Nagel 的想法更前卫,他们认为未来电脑的交互界面会更方便,比如可以声音控制、手势控制等等。他们强调,这一切都不会是科幻小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Kaiser显然感到了事态的重要性,他对集团高层建议说:

「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我们这个行业还没有和互联网发生关联,但我敢打赌,未来媒体行业肯定会被互联网所改变。我们需要在他们的行业(互联网)里用他们的规则竞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败他们。」

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 Kaiser 快速学习的能力,他在互联网即将爆发的前夕领悟到媒体业的危险,接下来怎么办?Kaiser 说出了更让人佩服的话语:

「会议上很多人认为,历史上新媒体初期往往被认为是旧媒体的继承再创新,就像电视机出现时,人们会认为那是视频化的广播电台,但这是一种非常短视和不负责任的看法。我们(《华盛顿邮报》)绝不能仅仅把新闻内容贴到互联网上,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提供一种互联网式的新闻产品!」

Kaiser 随后和科技版编辑 Potts 一起开发出「邮报卡片」(PostCard),这或许是传统媒体迈向互联网化的重要一步,这张卡片里(如下图),我们依稀看到 Kaiser的理念:用互联网的化的思维去重新塑造传统新闻行业。但是,互联网爆发并未马上到来,PostCard 仅仅是个运行在单机上「新闻网站」。

美国两份大报二十年前就触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直到 1996年,《华盛顿邮报》的网站才最终上线。但报业老板们,从未认真考虑过如何理性拥抱互联网,他们确信只有印刷的报纸才是报业集团的根本,他们没有勇气与动力去开辟新的领域,直到后来后悔莫及。Kaiser 曾在备忘录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必须确信现在活在一个电子设备的海洋里,我们必须警惕因为一个不可原谅的时代错误而被吞噬。

更重要的是,博客、社交网络的涌现,几乎彻底改变了媒体和读者的关系,如今人人都是作者。这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新闻发布者,每个人都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是媒体。

原文  http://it.sohu.com/20160501/n447097494.shtml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