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对Uber模式照单全收害死了大批O2O公司 它们错在哪里?

对Uber模式照单全收害死了大批O2O公司 它们错在哪里?

  5 月 10 日,据科技博客 VentureBeat 报道,按需经济(也就是所谓的 O2O)天生就有其内在的波动性,那么该行业未来到底走向如何呢?

  一方面来说,许多新创公司都开始试探 O2O 的道路,以人们的即时需求为市场导向。另一方面,由于 O2O 的烧钱特性,许多风投已经开始转移阵地了,供给 O2O 的资金量开始下滑。最近,该领域许多公司都遇到了问题,食品杂货配送创业公司 Instacart 提高了快递费,按需泊车服务 Zirx 黯然消亡,在线助理雇佣平台 Zirtual 也突然关闭,O2O 公司的生存能力遭到了普遍质疑。

  难道 O2O 公司里未来只有 Uber 能生存,其他都注定要失败?恐怕现实没这么残酷吧。事实上,这种狭隘的观点认为只要“Uber 化”就意味着公司走上了 O2O 的道路,但 Uber 只是 O2O 市场的一个子集,它的影响范围还没那么广。

  相信下一代 O2O 平台会作出相应改进,它不但会活下来,还会繁荣发展。当然,要想实现该目标,公司必须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其次,它们还要改进自己的商业模式;第三则是强化并影响一个不断扩大的辅助性生态系统。

  O2O 的 DNA

  我们所说的按需经济有三大支柱(DNA),它们分别是即时配送、被动消费以及固定成本。而 Uber 为我们提供的无缝打车体验正好满足了这三点,但 Uber 还有其他秘密武器,一是 Uber 选择在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发展,这里有足够的流动性支撑 Uber 的打车网络;二是使用 Uber 的人群已经习惯了出租车,因此他们不在乎是否是陌生人送自己回家。

  Uber 的强大之处在于,该公司不但针对出租车行业的弱点进行了精确打击,还利用了自己提供即时服务的优势。因此“Uber 化”是针对特定问题的一个非常具体的解决方案,不加考虑的照单全收只会换来负面效果。

  解构 Uber 模式

  Uber 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们早已培养了打车的习惯。在日常交通中,被动消费已经我们的习惯,每天坐哪辆出租车、公交、火车或飞机都是无法选择的。而其他的按需服务则不同,例如清洁工、停车员或者保姆,用户肯定会对服务挑挑拣拣。因此,如果只是简单将自己的服务“Uber 化”,肯定死路一条。

  Uber 模式无需考虑交易中情感交流的方面和“脱媒现象”(disintermediation),即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在“Uber 模式”中,进行交易的双方都会感受到额外的压力,而随着交流的深入,这种压力就会不断增大,最终导致双方合作破裂,因此这种模式在其他行业无法铺开。

  适者生存

  就像前面提到的,“Uber 模式”不是 O2O 的发展范本。举例来说,就在 Zirx 宣布关闭按需泊车服务三个月后,其竞争对手 Luxe 却宣布在B轮融资中拿到了 5000 万美元。在当前风投规避风险的环境下,5000 万美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么,为何 Luxe 能够成功,Zirx 却失败了呢?

  首先,泊车服务并不像出租车那样普及。Zirx 和 Luxe 在一开始就明白,想依靠 Uber 的方法来扩大规模和吸引客户是不可能的。为了适应该行业的特性,两家公司都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改进,不过方法却大不相同。Zirx 聘请合同工,专注于企业市场;而 Luxe 的泊车员则成了实实在在的员工,此外,它们与租车公司 Hertz 合作,将自家业务变的更加多样化。

  Luxe 的成功就在于它对自己所处的行业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它完整把握了整个行业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因此不会在高峰期出现泊车员捉襟见肘的情况(泊车员都是正式员工)。

  自适应供给侧管理

  Luxe 将泊车员转为正式员工可不是担心监管部门突施冷箭,此举是为了保证自己的优势,在关键时刻能兑现自己即时性的承诺。而对 Luxe 来说,这种自适应供给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公司都应该玩一把“Luxe 模式”,它们真正应该学会的是根据市场特点进行相应调整。

  不管是在平台内还是平台外,培养一个对服务提供支持的供给侧生态系统都很重要,它能防止供给侧混乱的发生。毕竟,当我们讨论适者生存时,最适合生存下来的公司并不一定是业内的霸主。许多情况下,能笑到最后的公司往往是融入行业最好的那家公司。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