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Google与甲骨文的Java API著作权争斗,全面启动

Google与甲骨文的Java API著作权争斗,全面启动

  “对软件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权诉讼正持续延烧!”

  事件的开端:甲骨文(Oracle)认定 Google 在建立 Android 的操作系统(OS)时,侵害了 37 个 Java API。

  Java APIs 是 Java 的应用编辑程序码接口(应用程序界面),也就是一种提供工程师进行编码时,可用的现成分类数据库,而 Java 程序语言的应用相当广泛,是许多手机 App 与应用软件的基础。说到这里读者们大概都能理解,Java API 在现在的人手一支智能手机的年代,使用上是多么广泛吧?因此如果甲骨文(Oracle)赢得了本次诉讼,就会创造一个判决先例,未来将拉高科技产业的成本,同时也给予甲骨文(Oracle)更大的谈判力道,来要求所有设计 App 给 Android 系统使用的开发商,需支付授权金给自己。

  而科技产业的大头们对此也分成两派意见来选边站,Yahoo、HP、红帽(Red Hat)与 Google 站在同一阵线,认为使用 Java APIs 是不构成侵权的,而另一边与甲骨文(Oracle)同阵线的微软、易安信(EMC)与网络器械(NetApp)则对于这种见解相当不以为然。

  本次判决结果将不只影响 Android 的下次改版,同时也将冲击互动性软件的未来发展。

  Google 与 Oracle 到底是怎样打起来的?

  这冗长诉讼的故事,要从 1990 年代说起,Android 准备使用升龙电脑(Sun Microsystems)所发展出的 Jave APIs 来打造自己的操作系统(OS)。Google 于 2005 年收购 Android 后,开始计划透过 Java 继续编写应用程序,而在这过程中一度与升龙电脑(Sun Microsystems)进行授权协商,但最后结果却不了了之。

  于 2010 年甲骨文(Oracle)收购升龙电脑(Sun Microsystems)后,便以 Google 使用该 APIs 但却没有支付授权金为理由,对 Google 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Google 便抗辩说这 APIs 本来就可以免费使用,因为这是开源码(open source),而 APIs 是使用 Java 语言的必要工具。甲骨文(Oracle)于联邦法院败诉后,上诉结果又翻转性的承认 APIs 值得受到著作权保护,而使甲骨文(Oracle)获得胜利,这促使 Google 继续提起诉讼,展开第二轮的著作权大战。

  甲骨文(Oracle)与 Google 将回到旧金山联邦法院,来判决 Google 对于 Java APIs 是否符合“合理使用”?如果不符合,那法院将会计算甲骨文(Oracle)所受的损害,Google 可能会付出高达 90 亿美元的天价赔偿,这将会是著作权案件中史无前例的数额。

  Google 需要证明当他们在使用 Java APIs 时,是含有“转化利用”(transformative use),也就是经过他们的编码后,已经与原本著作所想要传达的“目的”或“特性”有相当不同,这时候才有机会构成合理使用,而不构成著作权侵权。简单来说,Google 需要证明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尚未被甲骨文(Oracle)用于同样的目的或做出类似的产品,此外,也不曾妨碍甲骨文(Oracle)去开发新的类似市场。

  William Alsup 法官如何向陪审团解说案件争点?

  William Alsup 法官向陪审团阐明合理使用的概念:制定合理使用的政策考量是,允许与鼓励建立在旧有作品上的新创意,这制度可以让著作权人与创意发展达到平衡。

  而在这案件中,陪审团需要考虑几个因素,像是何时为营利行为?何时可以构成“转化利用”(transformative use)?

  那到底什么时候会构成“转化利用”(transformative use)呢?William Alsup 法官向陪审团解释:“如果有因更深远的目的或不同的特质了而增添新的东西,并且以新的表达、意义或讯息替代掉原本的使用,而不仅仅是单纯替代掉原本的创作品。”

  当这件作品越具备转化利用的要件时,他是否有营利便显得越不重要。在这场诉讼中,“转化利用”将成为关键考量。

  双方的立场与抗辩?

  Google 最重要的抗辩是,因为结合了智能手机的操作界面,他为原本的创作增添了新的意义──一个甲骨文无法达到的成就。不过甲骨文对此相当不以为然,认为 Google 此番作为并未改变 APIs 的性质,并且同时也造成了甲骨文的市场损害,在 2000 年代,Java 安装于 80% 的手机之中,但 Android 在此之后,绑架了这些手机来安装它的操作系统。

  小结论

  网络上舆论持续发烧,不少人对于陪审团产生了不信任感,认为一般民众怎么可能会理解,这些触手可及的软件到底是如何被编写出来的?因此对于陪审团在本案中,是否可以抓出合理使用应有的范围,抱持着忧虑且迟疑的态度。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