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P2P平台的变异:看看40%的P2P是怎么死去的

P2P平台的变异:看看40%的P2P是怎么死去的

前几天,美国最大P2P公司出大事了,CEO都辞职了。好多人问,什么情况, P2P这个行业怎么搞的,中国公司频繁跑路,美国公司也开始出状况,还要不要往下发展了?

过去几年,中国一共有 4000家 P2P平台成立,目前停摆或接近停摆的累计有近1600家,占比40%。一方面数据看上去极其惨烈,另一方面行业总体却在快速增长,整体规模已经达到669亿美元,是美国的四倍,呈现一种极为矛盾的态势。

于是, 大家都看不懂了。 为此,小巴决定展开了一次巴家村P2P考查之旅,从商业模式的角度 分析目前我们身边P2P行业运行的逻辑。

巴家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广受普通村民诟病的银行体系。银行喜欢借钱给村里的大企业,尤其是村营企业,老百姓、中小企业从银行里借钱太难,为此他们也总是抱怨不止。普通村民呢 ,钱只能存银行,利息实在太低。

巴小甲是巴家村常在外出差的业务员,有一天, 他在隔壁的山姆村发现了一种叫P2P的商业模式,好像能够一次性解决这两个问题。

他回到村里,到处去找人合伙开P2P公司,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他还用村里的电商来比喻。他说,这P2P啊,就像是一个电商平台,大家想来上面发布借钱信息,有钱的村民就可以挑项目借钱给他们钱,就像开网店、逛X宝一样,这不就是借贷两便了吗?

P2P平台的变异:看看40%的P2P是怎么死去的

大家一听也都明白了,听上去确实是一个好模式,于是出钱出力把公司办起来了。很快,村里其他人也看到了里面的商机,纷纷跟进,发展出了和山姆村P2P老大哥们完全不一样的模式。

这样一来,村里的市场上就有很多P2P企业了,它们竞争的,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件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平台向别人借钱,一件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平台把钱借给别人。

竞争之下,很多新花样就出来了。

有的P2P公司就出来做广告说,来我们这吧,我们的项目有担保公司担保。哪怕借钱的人还不上,担保公司也兜底呢!还有一些,租高大上的写字楼,给高额利息,聘美女接待员,给予高比例销售提成,总之是采取各种手段,吸引人投资进来。

P2P平台的变异:看看40%的P2P是怎么死去的

经过立体式轰炸,村民们总算放心了。至于担保公司本身实力够不够强,借款人的项目到底如何,其实他们也很难完全了解。

出钱投资到P2P平台的村民们,愿望是美好的。很不幸,巴家村在去年遭遇了一轮股灾,而其中很多杠杆配资就是来自P2P的借款,再加上经济形势不好,去年下半年很多借钱的人最后还不上钱,甚至破产了。坏账的数量很大,担保公司都架不住了,于是出现担保公司破产、一大批平台跑路的情况。

形式表现为撮合借、贷双方交易的信息中介,作为中介平台,原本不承担风险的,以中介佣金作为收入。

其优点是类似于电商,借款、贷款都非常自由,讲究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点对点的、去中介化的借贷行为,极大地缩减借贷成本。

但缺点是纯平台的P2P对项目的风控要求最高,鉴别能力却最为不足。

对普通投资人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坏账。很多平台引入担保,但过多坏账会让担保公司也一起崩盘。

另外一部分P2P公司比较稳健,早就看出在巴家村,前面这种模式有难度,如果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通过线上平台借钱,风控就太难做了。 风控做不好,其他一切都白搭。

P2P平台的变异:看看40%的P2P是怎么死去的

那怎么办呢?O2O,就是通过线下方式找项目、进行更多重的审核,根据风险制定利息,另一边再把这些贷款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让大家来投资。

小巴有一位朋友,在一家这一类型的P2P平台工作。他说,目前贷出去的利率是20%,而在线上给投资人的利率则是8%-10%左右,中间的利差则是分配在各个环节上。

小巴问他们的平台也有担保吗?他说,担保还是有的,虽然现在行业趋势是“去担保”,但是实际上村民们的习惯还是要有100%的兑付承诺,才会把钱投进来的。

所以,他们在线下,一方面要业绩、一方面还要兼顾风控,也是蛮难的。

形式表现为线上负责吸引钱进来,线下负责把钱贷出去。

由于存在一支线下审核队伍,风控要优于第一类。

缺点是需要建立一支线下队伍的成本很高,这部分成本最终要么转移给贷款一方,要么转移给借款一方。所以,作为普通投资人,或许要在收益率上打个折才行。

最近,又有一种新力量出现,村里很多上市公司开始建P2P平台了。这些大公司,每年业务往来很多,各种贷款、欠款也多得不得了。比如供应商,原来款项可能需要几个月、半年才能拿到,他们只能先从银行借钱垫上,等到钱拿到了再去还。

现在这些核心的上市公司搞一个P2P,自己或者供应商的贷款项目就可以从P2P平台上融资了。反正这些钱,总归是要借的,只要利率合适,在一个自己控制下的平台,知根知底,反而更加方便。

P2P平台的变异:看看40%的P2P是怎么死去的

这一类P2P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它们基于自己的商业生态,具有历史合作信息的背书,把此前向银行的融资行为转变为一种系统内融资行为,风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不过在这一点优势之外,如果引入了其他的融资项目,那就与前面两种情况一样了,风控仍然是命门。而如果不引入外部的项目,那么 这些平台的规模最终其实是受到上市公司自身商业体系规模的限制,企业业务规模有多大,平台的天花板就有多高。

一种基于商业生态的P2P平台,根据历史信息来作为融资的风控背书,可靠度相对较高。

其优点是依附于大企业自身的商业生态,具有成本和便利性优势。 但其优势只有在自己的生态圈下才成立,如果其他人想来借钱,则平台并没有优势。

看上去,对普通投资人而言,这一种类型风险程度较低,但很有可能的情况是僧多粥少,毕竟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是足够大的生态系统。

P2P平台的变异:看看40%的P2P是怎么死去的

除了以上的三类之外,巴家村还有好多P2P平台的变种。同时这三种类型之间,也互有穿插,难分彼此,小巴一次也说不完。 但P2P终归还是一种金融模式,所有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终归仍是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转移过程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资金的所有者因为让渡了使用权而获得一定的收益,这种收益是带有风险性的,这种风险对价的制定是现代金融的最核心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担保、刚性兑付必然只能是由于现实条件不完美而存在的阶段性现象, 决定P2P未来的,仍然是那个被放在一旁多时的“风控”。

小巴以为,虽然P2P目前问题甚多,跑路事件频频,但由于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需求长期存在,P2P未来必有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过程,或许超过90%的P2P都会倒在路上。

对所有打算投资或已经投资于P2P的小伙伴,小巴建议大家回到终极命题——“风控”上,思考之后再做决断!

本文参考材料:

《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陈宇著)

《互联网金融手册》(谢平、邹传伟、刘海二著)

东方证券关于P2P和互联网金融的专题研究报告

中信建投关于P2P和互联网金融的专题研究报告

360营销研究院发布的P2P行业研究报告

数据来源:

花旗银行、网贷之家

本文所获得的支持与帮助:

深圳、上海两家P2P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小金、 全武、封磊 、 Jessie等

特此感谢

P2P平台的变异:看看40%的P2P是怎么死去的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