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靠13轮融资存活近20年 可穿戴鼻祖Jawbone竟然将走向死亡

靠13轮融资存活近20年 可穿戴鼻祖Jawbone竟然将走向死亡

  可穿戴设备鼻祖 Jawbone 据传计划退出运动手环领域,种种迹象表明,这家红极一时的独角兽正在衰落。过去近 20 年,这个公司靠不断融资活了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被收购或者上市,而在美国,当融资环境并不景气时,创业公司失去话语权并走向衰落也不会让人意外。但 Jawbone 并不是孤立,它代表的是全球科技公司的一种典型生存方式。

  关于这个独角兽最新的消息是它计划对外转让无线音箱业务,并正在寻找潜在的买家,更让人意识到它状况不妙的是,Jawbone 现在已经全面停产 Up 系列健康追踪设备,同时把现有库存出售给第三方零售商,要知道,它可是被外界视作可穿戴设备鼻祖。

  据财富网站、Business Insider 等媒体报道,Jawbone 拒绝对传闻作出评论,因此暂时不知道它是不是永久退出了可穿戴设备领域。公司 CEO 侯赛因·拉赫曼(Hosain Rahman)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计划推出一款临床级的健康设备。而在公司新一轮业务缩减之后,不知道这个计划是否会继续推进?目前摆在这个公司面前的问题是,能否为此轮业务出售找到一个合适的买家。

  在可穿戴设备浪潮大行其道时,Jawbone 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鼻祖,其估值一度与 Uber 不相上下,除了 Up 智能手环、蓝牙耳机和音响是这家公司的三大标志性产品,但在这次“死亡信号”发出之前,种种迹象都表明这家公司身处麻烦之中。

  首先是折价融资。就在今年 2 月,Jawbone 融资 1.65 亿美元。据报道,估值仅仅剩 15 亿美元,比上一轮时的 30 亿美元折价 50%。

  而在此之前的裁员,也显示出这家公司在收紧开支,去年公司宣布裁员 60 名,相当于员工总数的 15%,它还关闭了纽约办公室。

  此外,在过去两年,这家公司都陷入和同行的官司中:2014 年,代工厂商伟创力(Flex)指责 Jawbone 违反合同并提起诉讼,官司虽然和解,但 Jawbone 险些因此赔偿 2000 万美元;2015 年在 Fitbit 上市之后,Jawbone 又发起对 Fitbit 的诉讼,指控 Fitbit 及其员工盗窃本公司商业机密,侵犯了专利权。但最近法庭做出了有利于 Fitbit 的裁决。

  至此,这家独角兽的命运已经浮出了水面——正在走向死亡。但如果回过头看这家公司 20 年的生存路径,这并不出乎意料。

  靠 13 轮融资存活近 20 年

  一个让人容易忽略的事实是,这家公司在硅谷成立了近 20 年,产品一直较为单一且难以实现盈利,竟靠 13 轮融资活了下来。

  Jawbone 现在的 CEO Hosain Rahman 和 Alexander Asseily 在斯坦福大学读本科时认识,1999 年,他们创办了 Jawbone 的前身 Aliph,最开始的计划是给美军开发降噪耳机;直到 2002 年他们从美军那里获得合同,他们才开始向消费者市场布局。此后若干年间,产品研发唯一一次较大的提升就是 2007 年在 CES 发布了无线耳机;三年后的 2010 年,这家公司首次发布了非耳机产品——蓝牙音响;2011 年,这家公司发布了 UP 系列的健康手环产品。而就在当时,对可穿戴设备的追捧风气从硅谷蔓延向全球,Jawbone 被视作这个领域点领军者。

  在单一领域经营数十年,这是美国较为独特的现象:比如 Twitter 一直在社交领域,Square 致力于移动支付。而那些迅猛扩张业务的公司,则成为了强势的大公司——Facebook 从最开始的社交到现在 VR 以及人工智能等等业务。

  相比之下,中国的创业公司在扩张业务这件事情上则激进得多:小米成立于 2010 年,从最开始的手机业务到电视机电饭锅乃至年轻人房屋租赁业务;锤子手机成立于 2014 年,也在今年宣布进军 VR 业务。

  在融资环境较为成熟的美国,许多投资者都奉行一个理念:投资一家公司的未来,即便这家公司暂时没有盈利能力,但相信它未来前景良好。有时候他们对这一理念能够“迷信”数十年。

  最典型的案例是亚马逊——即便最残酷的华尔街,对待这家公司也堪称宽容,这家公司的市盈率在最高峰时达到 4000 多倍。亚马逊从电商业务起家,后来发展出云业务,以及最新的火箭业务,在成立 20 多年时间里,公司发展策略以及创始人贝佐斯的管理理念成为全世界商业世界的教科书。但容易让人忽略的是,这是一家 20 年一直没有实现盈利的公司,一直到 2015 年第二季度,它终于发布了盈利的财报。现在看来,未来,无论是其电商还是云业务都有着可观的盈利能力。毫无疑问,在这个案例中,投资人为一家有希望的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而这种环境的另一面是让部分公司活在温室之中。在融资环境较好的时候,不少公司能够获得像亚马逊一样的待遇——依靠资本不断投入存活下来。包括今年 2 月的融资在内,Jawbone 一共融资 13 轮,总融资资金 9.83 亿美元。相比之下,它的竞争的对手 Fitbit 只融过 4 轮,一共筹集 6600 万美元。

  不难发现,许多著名投资者都曾看好这家公司的未来。根据 Crunchbase 上的数据,Andreessen Horowitz、黑石投资以及 JP 摩根都是这家公司的早期投资者,而投资人苏海尔·利兹维(Suhail Rizvi)作为 Twitter 的投资者也曾领投过这家公司,在 2014 年年初,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报道称,“硅谷仍然预计 Jawbone 将会推出一些伟大的产品。总的来说,每一轮融资过后,Jawbone 都会进军一个全新的产品领域,例如 Up 健身手环。”

  从 2011 年前后开始,以硅谷为中心,“可穿戴设备”这个古老的概念以运动手环为切入点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而 Jawbone 登上了这波浪潮的巅峰。《连线》杂志在 2014 年 2 月的文章中说,“从设计的角度来看,Jawbone 的新创意或许足以胜过苹果,这也正是它对苹果的威胁所在。”

  不用说发展旁支业务,Jawbone 并没有如投资人们所设想那样开发新品。当竞争对手开始为运动手环提供屏幕、自动识别睡眠和运动状态的时候,Jawbone 并没有做任何跟进。

  不仅仅是可穿戴设备,就连这家公司原本的蓝牙音箱业务也出现危机,Alex Asseily 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他们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跌至5%,出售这一业务是痛苦的,但也是经过谨慎的考量。

  当人们对“未来高回报”坚信到狂热的程度时,不免出现怀疑,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泡沫破灭的时候。从 2015 年以来,这种怀疑已经在出现,风险投资者在出资时往往讨价还价。根据硅谷 Fenwick&West 律所对 2016 年第一季度的 148 个总部在硅谷公司融资情况调查发现,这一季度融资的公司相比前一轮融资时价格上升的,即业界称之为上升轮的融资,占据 78%;相比上一个季度(即 2015 年第四季度)的 82% 有所下降,平均价格的增幅(53%)略低于历史平均水平(56%)。

靠13轮融资存活近20年 可穿戴鼻祖Jawbone竟然将走向死亡
Fenwick&West 律所对自 2004 年第一季度来融资情况作出统计,绿色代表上升轮公司所占比例,红色代表下降轮公司所占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公司如 Jawbone 的日子变得艰难,为了获得持续资金,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融资条款或者是“流血融资”。2015 年 3 月,Jawbone 公司融资了 3 亿美元。但此后彭博社报道称,贝莱德公司投资的那部分其实只是贷款而非股权融资。贝莱德的投资相当于一笔可转换债,有着非常苛刻的条件:在 Jawbone 出售的时候,贝莱德会比早先的股东还要早地获得资金;贝莱德在管理问题上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贝莱德也会干预 Jawbone 公司如何花钱。就在 Jawbone 获得了贝莱德的资金后,于 6 月裁掉了 20 名员工。

  除此之外,还有折价融资。实际上,就在今年 2 月这家公司再次融资 1.65 亿美元时,Jawbone 估值由 2015 年 4 月上一轮融资时的 30 亿美元缩水至 15 亿美元。投资者相比之前能够给公司带来各种资源甚至是“背书”的著名投资者,这次是一家来自中东的“接盘侠”——科威特主权投资的投资公司。这些来自中东地区的投资者在硅谷大多数时候只能介入部分公司晚期私募投资,由于这些公司除了资金之外并不能够像硅谷主流投资者那样带来附加的资源,所以一般并不为势头强劲的公司都青睐。而往往在这些被硅谷人称作“石油王子”的中东资本介入时,往往代表这家公司在被“抛盘”。

  这种长期专注某一个领域的公司可以说一直在等待某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的收购。在 Jawbone 命运已经浮出水面时,再去回顾《连线》杂志那篇文章,几乎有着讽刺的意味,文章称,鉴于 Jawbone 给苹果带来的威胁,苹果解决的办法之一是收购这家公司,“苹果似乎已经走上了死胡同,但 Jawbone 的未来却充满了各种可能”。

  在两年后的今天,走入死胡同的却是 Jawbone,苹果当然也没有收购这家公司而是发布了自己的运动手表。

  Jawbone 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曾经被鼓吹的可穿戴设备究竟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市场。

  借助伪市场概念走红

  至少目前看来,美国市场上主流的可穿戴设备厂商都痛苦地存活着。除了 Jawbone 以外,偏时尚类的 Misfit 以 2.6 亿美元的价格被 Fossil Group 收购;而 Jawbone 最重要的竞争对手 Fitbit 于去年 6 月登陆纽交所,如今股价在 14 美元左右,相比最高点时的 51.90 美元下降近 73%。就在 5 月初,这家公司发布了第一季度财,财报显示其运营成本接近去年同期的 3 倍,导致利润大降 77%。

  大多数分析人士把这种集体生存困难归结于中国厂商小米生产的廉价手环。来自咨询公司 Creative Strategies 的一位人士说,现在健身类的可穿戴设备被几个玩家垄断,小米与 Fitbit 占了 70% 的市场份额,前者垄断了中低端市场,而 Fitbit 则占据高端市场的 50% 以上。“这让其他玩家的生存变得非常困难”。

  但公司真实的遭遇却脱离于市场报告给出的数据。Fitbit 的遭遇如前所述,小米也并非威力无穷。小米从 2015 年 2 月起宣布进入美国市场,由于专利等原因,手机无法进入这一市场,小米手环则成为一个重要的敲门砖,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售价仅仅是 Fitbit、Jawbone 十分之一的产品仅仅是通过他们的英文网站向这一市场销售,而小米公关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目前他们在这一市场的销售数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仍然在鼓吹这一市场,IDG 最近发布的报告指出,在 2016 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相比去年同年上涨了 67.2%。

靠13轮融资存活近20年 可穿戴鼻祖Jawbone竟然将走向死亡

数据来源:IDG

  而就在这份报告中,即便是苹果手表也显示出颓势,Apple Watch 发售于去年春季,考虑到 2015 年 Q1 还没有销售数据,而出货量环比受销售旺季影响,这一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但从占有率环比看,2016 年 Q1,Apple Watch 市场份额 7.5%;而在去年第四季度,这个数字是 15%,全年也有 14.9% 占有率。

  可穿戴设备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大众市场。在去年 Business Insider 做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中,51% 的用户说,看不到任何使用的必要——iPhone 和 Android 等智能设备的出现满足了用户绝大多数的需求,当 iPhone 手机自身就有了计步和心率检测功能,在某种程度也在推翻这一市场,本身就提高了用户痛点的门槛。

  可穿戴在 2011 年前后再次兴起,也是借助物联网(IOT)的概念,网络、芯片等各种硬件发展得足以连接起整个世界,包括通过可穿戴设备连接起人们的身体。物联网的确存在,Nest 这种智能恒温器在美国普及到大多数公寓,亚马逊最近在向普通家庭出售 5 美元一个的按钮,把这些按钮贴在洗衣机旁,当洗衣液用光了,只消按它一下就可以在亚马逊上下单补货……但在可穿戴领域,私有公司在走向消亡,上市公司股价狂泻,至少说明可穿戴商业化难以撑起一个巨头。

  而就在 Jawbone 正在走向灭亡的时候,市场报告和媒体都在鼓吹新的可穿戴的概念,比如含有智能芯片的衣服……如果你不介意当下一个 Jawbone,也不妨相信这件事情。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