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股权众筹,在中国,或许就是一个伪命题

股权众筹,在中国,或许就是一个伪命题

前段时间,创业媒体第一品牌(几乎是)36氪被爆出,其众筹平台操作的一个宏力能源的项目出了问题,承诺的2015年业绩与实际业绩严重不符,被指涉嫌欺诈,通过其官方回应的内容来看,问题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事件的爆发,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快速成长、成名的创业公司——36氪。

在36氪享受早期互联网创业红利,迅速成为明星创业企业,创始人也小小年纪(现在也不小了)就已成名,然而在 通往最终成功,进行商业模式变现的过程中,依然充满着挑战,而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和效果,最终决定了成名与成功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是近在咫尺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1

一炮而红带来的烦恼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那些拥有较好发展潜质的年轻创业者,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原住民特征的85后,90后迅速崛起,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迅速成为创业报道的主角,成为事实上名人的也不少。

然而, 在迎来早期的成就的同时,在面临其创业项目商业变现的关键时期,会发现要实现真正的价值变现,几乎都离不开传统商业的本质,和传统商业、传统行业的运营经验必不可少, 比如36氪一个互联网新媒体最终要通过金融变现,比如3W咖啡一个互联网社交品牌正在探索空间经济的变现之路,也回归到了商业地产领域。

而在这些领域中,其固有的,传统行业的运营经验和积累,是这些互联网创业者所不具备的,或者说缺失的。

此时的创业项目无疑会遭遇到创始人基因天花板的局限。

而幸运的是,这些早期成名的创业公司,都拥有品牌优势、先发优势,以及资本的优势,可以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的方式,解决自己在地产和金融领域的行业积累缺失,然而,此时的创业公司,已经从创业公司模式自然切换到了上升期公司模式,已经从产品型公司向管理型公司转变,而此时吸纳的职业经理人,那些具有传统行业经营经验的新人,与原有团队成员之间的文化、行业等基因的不同甚至是冲突,更是在第一时间就会暴露出来。

首先,创业公司的品牌是否能够足够响亮,让传统行业的精英选择加入。

其次,加入者是否能够理解创业公司原有企业文化和优势,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融入或者增量加入到原有优势之中。

最后,是否拥有足够的时间去验证和实施商业模式变现的整个过程。

以36氪为例,在确立其主营业务是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以及FA业务之后,其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人士的引入就是其核心工作,而且这些行业资深人士对于其自身业务模式确立,业务风险的规避能力,就直接决定了这样一个品牌是否能够不断增色添彩。

而如今爆发出来的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众多的瑕疵暴露在世人面前,而且一些被专业人士指出的常识性错误,都在向世人暴露着存在的问题。

2

中国的股权众筹或本来就是一个大坑

当下,伴随着创业投资热,无数的股权众筹平台纷纷出现,各种出身背景的主角都投入到了股权众筹这样一个看似风光业务之中,而拥有媒体入口特征和流量优势的36氪,选择股权众筹业务作为其转型升级的核心业务,也被视作是创业媒体商业模式变现的几乎是最佳模式。

然而,事实上, 中国式的股权众筹,特别是基于早期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股权众筹,在中国或许就是一个坑,一个伪命题。

看看中国式股权众筹的那些坑。

  • 一大坑,将高风险匹配给低风险承受能力的人

早期创业项目所谓的天使投资,在兴盛发展的美国,大多数是以个人身份进行的天使投资,虽然数量众多的人都可以做天使投资,但是总体来说投资人数量相对有限,而且都拥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或者说对风险投资的共识性认知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而在中国,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将更多的“大众化”的“天使投资人”的资金汇聚到一起,做起了股权投资,其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大众化、非专业化,从本质上已经使得更多的可能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甚至是对于股权投资缺乏真正认知的投资人加入其中。

同时, 由于互联网早期创业项目,成功概率非常之小,则意味着早期天使投资的项目,几乎是大部分都将打水漂,丝毫没有回报,而这样的现实结果,是否能够真正被股权众筹参与者所真正认知呢?

因此,中国式股权众筹,将本应该是拥有较好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认知前提,并且是相对精英化的活儿,人为放大为人人都可以参与,却未曾真正改变其风险性极高的现实,本质上就存在悖论,让高风险的早期天使投资项目,让那些普通的,或许不知道股权众筹是什么的低风险承受能力的人买单,其风险程度可见一斑。

  • 二大坑,缺乏规范变现退出机制情况下的盲目入局

要实现股权众筹风险的降低,势必要做的是缩短投资回报的周期,因为一个创业项目从早期投资到最终独立IPO或者被收购变现,整个周期较长,一般不适合拥有短期投资回报要求的普通投资者,而在国外的风险投资模式中,由于规范化体系相对完善,天使轮、VC阶段、PE阶段的IPO钱投资都拥有不同的定位和职能划分,一般早期天使投资都会在下一轮退出,从而有较为稳定的回报,所谓的YC孵化器,之所以能够成功,其本质原因依然在于其项目投资退出都几乎在其投资进入的下一轮。

而在中国,几乎是大部分的创业项目,都以圈子文化、人情文化为基础,更多的投资所倚重的除了技术细节外,还依然对于关系、圈子、人情元素有要求,一个创业项目每一轮融资,都发现上一轮投资方跟投,追投的现象,所谓的信任背书,这也导致了一个中国早期天使投资项目,其投资人退出变得十分“艰难”,下一轮不是选择退出,而是跟进跟投几乎成为了主流,这也导致了早期天使投资几乎横跨了整个项目融资周期,无形之中又加长了投资回报的周期。

如今包括36氪等的股权众筹平台,虽然完成了不少的项目融资,其回报周期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在未曾有整体投资规范秩序完善的前提下,缺乏变现退出机制的社会广泛共识基础情况下,或许有些盲目入局的嫌疑,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其中的风险性。

  • 三大坑,政策擦边球操作模式下留下的巨大政策风险

当下,中国政府对于股权众筹等的公开募资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其中股东数量不能够超出人数限制等,而当下的股权众筹平台,在实际操作中都会通过无数个法人主体的方式规避其中的人数限制风险,在极端情况下,一个标的公司,虽然公司股东中仅显现有限的法人股东,但是其间接的隐性的股东数量(众筹人)会远远超出限制,也导致其中的重大风险。

如果标的公司有朝一日要IPO独立上市,则在进行审核认证过程中,已经拥有了众多的众筹股东的公司,是否还符合IPO(首次公开募资)的要求,是否会被扣上已经公开募资过的帽子,而被一棍子打死,也不得而知,因此,当下的股权众筹平台,虽然在实际操作层面拥有各种的应对政策限制的方法,但是面对未来政策环境风险依然存在的现实,其隐含的政策风险是巨大的。

在当下的政策环境以及风险投资氛围体系之下,股权众筹虽然有着无数家的参与主体,但真正实现完美的政策支撑环境,以及群众认知水平,以及观念理念的普及等,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新的挑战,而对于36氪这种以此为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也是十足的挑战。

创业成名容易,创业成功不易,一方面,因为创业公司的最终成功,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的升级革新,每一次的革新都是突破创始人以及公司本身天花板的过程,其中的艰难历程,伴随着各种的负面新闻,事故危机在所难免,这也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另一方面,创业最终实现商业价值变现所依托的或许不仅仅是自己团队的发展,也与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行业变化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大环境的改变和升级,创业成名到创业成功之间的距离就依然遥远,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在当下的创业项目发展路径中,都是不可逾越的,也是必须经历的。

创业,成名容易成功难,成名过早很多时候也是一个负担,因为在一个浮躁情绪弥漫的社会大环境下,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踏实慎行,或许才是缩短成名与成功距离的最好办法。

*本文为华南创投新媒体-闹客邦原创内容,版权归闹客邦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运营人员(微信号:NKkaiying)获取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