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张小龙的星空

张小龙的星空

  文 / 周掌柜本文转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转载经原作者授权。

  微信的开机界面是一张叫“蓝色弹珠”的地球摄影作品,照片拍摄于 1972 年 12 月 7 日。当时的三名宇航员在阿波罗 17 号飞船上,用一台 80 毫米镜头的哈苏照相机,拍下了这张完整的地球的发光照片。这是阿波罗 17 号飞船执行的最后一次登月计划,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飞船抵达到这个距离对地球拍照,因此,这也是人类最后一次远距离拍摄地球,意义独特。

  从 4 万 5000 公里之外看过来,地球很像一只蓝色弹珠,这就是这张照片名字的由来。而微信开机界面的照片是基于这张作品合成,外加一个面对蓝色星球的孤独背影。

  所有人都知道:那个背影就是张小龙。

  张小龙从来没有解释过为何有这样的私心,为何希望用这种方式被铭记,但他曾多次引用一个用户对此的反问:“为什么这个人站在地球之外?”背影,或许在他眼里已经不仅仅源自孤独,也源自深层次审视自己的渴望。张小龙很享受用这样“莫名其妙”的方式让他人了解自己,了解微信,这是他的特别之处。

  微信,张小龙人生的巅峰之作,目前已经在全球拥有了 8 亿用户。和这些用户相比,微信之父张小龙的粉丝实际上并不多,对比这个用户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和创造了 Facebook 的扎克伯格完全不同,和缔造 QQ 的马化腾不同,他希望人们记住微信,忘记自己。这也是他的特别之处。

  另一个侧面,现实中的张小龙并没有那么神秘和自闭。一位知名的美女记者很兴奋的在朋友圈展示了她的惊喜,“腾讯的电梯里恰好看到了男神张小龙,他说:我看过你写的文章啊,非常好,你为什么不来采访我?”于是,有了张小龙 5 个小时的倾诉式的沟通。看来,他并非不想表达,或许一直希望找自己完全认可的场景表达自己。

  比如,微信开机画面的“蓝色弹珠”和孤独的背影;比如,摇一摇界面张小龙本用维纳斯或者大卫雕像,后来由于裸露问题换成了一朵花;比如,他喜欢同事女儿的涂鸦,就把一副涂鸦挂在 QQ 邮箱入口;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比如”,也有很多这样的场景理解张小龙。

  由此开篇,希望能为研究张小龙的产品思想、微信的战略布局做一个铺垫,这是一个个人属性大于商业属性的领导者,我们也需要打破常规的理解他。

  本文,会和您之前看到的人物访谈和分析类文章完全不同:

  • 其一,对张小龙和微信的追问从性格分析入手;

  • 其二,试图还原其辩证思维的大逻辑,探究互联网思维对战略和领导力的独特影响。

  理解一个或许张小龙自己都并不完全了解的“张小龙”,必须从逻辑和追问开始。

  平民王者

  先看他的成长经历。有几个关键的截点:

  • 1969 年 12 月出生,传说中最花心的射手座(这也可能是其艺术气质的某种来源);

  • 1987 年到 1994 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从本科读到硕士;

  • 1997 年,也就是毕业 3 年后,他发布了 Foxmail 这款经典的邮箱软件,经过多次叫卖不成之后(包括 15 万被雷军忽略),2000 年以 1200 万的价格卖给了博大公司;

  • 2005 年腾讯收购了 Foxmail,张小龙加入腾讯任广州研发部总经理;之后负责 QQ 邮箱,之后 2010 年申请立项开发微信。

  网上有大量访谈分析张小龙的成长历程,并试图由此理解他的思维和性格。听起来比较可靠的注解有这么几个:

  爱好广泛

  据说求学期间,张小龙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无论玩什么,只要稍加练习,总能达到业余高手水平,围棋、桌球、网球、保龄球,电脑游戏,玩起来总是周围人中最厉害的之一。

  除了玩之外,他的专业课成绩也十分优异。“他是我们之中最早学习C语言的人,当时C语言才刚刚诞生。”张小龙的同学张惕远回忆,研究生导师向勋贤评价张小龙:“喜欢捣鼓电脑,喜欢睡懒觉。”

  不甘于平庸

  1994 年秋天,刚满 24 岁张小龙,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获得进电信机关工作的机会,让周围很多朋友都十分羡慕,但他却不以为然。每次看到政府机关大楼,他都感觉“一种窒息从头顶笼罩下来”,于是他放弃铁饭碗,投身互联网。

  耐得住寂寞

  起码有两段时间张小龙的事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天花板:

  第一段是 2000 年到 2005 年在博大工作期间,这个时候他熟悉的互联网创业者正在如火如荼的创造神话,而他处于一个相对边缘化的位置;

  第二段是 2005 年到 2010 年腾讯工作早期,虽然邮箱业务让他获得了内部的尊重,不过广州研究院远离腾讯总部 QQ 和游戏核心业务,也注定他在腾讯内部并没有充分话语权。

  这两段寂寞周期都有 5 年的时间 ,但张小龙并没有跳出来创业或者参与互联网投资的热潮,一直在做技术,一直在研究产品。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 2010 年底张小龙给马化腾写邮件,表达自己渴望做微信时候的心态,那个时候,张小龙 42 岁,他的同龄人雷军、马化腾、周鸿祎等,都是如日中天的大佬,而他在无数个夜晚的通宵加班后,离自己第一个软件 Foxmail 的成功远去 13 年后,依然没有找到让自己铭记和被照亮的时刻。

  我们大胆的设想张小龙那个时刻的处境和心情,或许可以感知到他和其他的互联网大佬明显的不同。那么多年的拼搏,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坚守的执行者;那么多次的尝试,他似乎都没有契机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多灵感和想法,却很难找到一个引爆点展现自己的力量。

  张小龙的成长经历,以及个人特质,注定他是一个矛盾体、多重性格特征。正如我们通过领导力荣格测试对他的几点分析和理解(如图1):

  首先,多种性格:他拥有 ISTP 和 INFP 双重性格,I代表内省式发现,P代表灵活性应变,而对于决策和推理两个维度,他既擅长“数据”也依赖“直觉”,既看中“逻辑”也认可“价值”,他拥有相对平衡但是很多面的领导力特质。既像一个“操作者/演奏者”又像一个“治疗师/导师”,或者说他有一个现实王国和理想王国天然交战的性格。

  其次,矛盾体:“现实主义者”的工匠精神,“理想主义者”的通情达理,这两点同样是他性格内核的鲜明对立,这似乎也解释了他可以为了确定朋友圈风格做 50 多次 1 万人以上的测试,但是对于开机界面却“一意孤行”的尊重自己的直觉。

  最后,自我克制:SP 的特质意味着他具备肩负使命和承载巨大心理压力的能力,而 NF 可见他“热心而拥有洞察力”并且愿意充当资源。从这两点推理,张小龙的平静的外表和内敛的表达后面,应该内心积累了很多的压力,也一直在化解中说服自己。

张小龙的星空

  图1:领导力 MBTI 荣格性格分析(张小龙)

  单纯的看 MBTI 的分析,我们可能有两点推论:

  • 其一,张小龙对艺术和哲学的推崇,源自内心不被认可的孤独感;

  • 其二,很多时候,他有一种对外赋能的无力感。

  也许这些情绪都是塑造他独特思维和审美的磨砺,从他多次发言以及网上公开的他在饭否只言片语的日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领导力风格和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家的思维视角。他的成长经历也和传统企业家在事件中磨炼完全不同,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格的洗涤和进化推动。这是一种独特的互联网思维的领导力,下面我们可以拆解成逐条的分析。

张小龙的星空

  图2:领导力影响要素诊断

  成就感获取方式——因为帮用户创造价值,而非从用户处回报收益,他的成就感来自于用户认可;

  环境感知方式——张小龙环境感知方式是很综合的,他对用户需求是非常感性的,但也曾经说过很少看统计数据,表达过“理性”比艺术气质更重要;

  合作分享方式——他喜欢带领小团队突破,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厌恶大团队的官僚化;

  成长态度方式——张小龙更看重内心理想王国的有序性成长,在微信的开发过程中,他坚决的抵制了很多商业化思路,拥有近乎偏执的“理想国”洁癖。也就是说,他对成长的态度是趋近完美主义;

  人际沟通方式——张小龙在演讲中曾经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公开演讲,因为在社交工具发达的时代很浪费时间,他更希望高效而不夹带情感的客观信息交换。

  从以上几点对领导力影响要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张小龙独特的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充满了全新的辩证,不被教条约束,也不被现实俘获,这种全新的平衡即使在互联网行业里也是值得复制和学习的稀缺品质。

  从图 3 的领导者能力下沉模型(也叫冰山模型)中,也可以佐证我们对张小龙领导风格的分析,他对“态度和动机”的表达方式拥有完美主义的偏执,对“倾向和天赋”的发挥越来越超越现实的羁绊。这两点是张小龙超越“知识/技能”之上独特能力的源头之所在,更很难用“可观察的行为”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也就是说,张小龙的成长经历和性格发展,是一个从现实王国向理想王国艰难的进化之路,这个过程由于他独特的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注定比一般人要漫长和艰难,这从另一个侧面或许也是磨砺他“平民”思维的根本原因。

张小龙的星空

  图3:领导者能力下沉模型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小龙一直以来从事的即时通讯的事业,必然导致成就会是两个极端,彻底的平庸或者成为用户心目中的“国王”,而从今天微信的成功和张小龙广受喜爱的结果上看,他确实成为了最有“平民”意识的“国王”。注定:微信的成功与张小龙性格和经历中的矛盾焦点深刻关联。

  微信产品观

  张小龙对微信产品观的表述是相当丰富的。他的产品价值观从 Foxmail 开始,经 QQ 邮箱,到微信成熟并完善,用他的话说“理解人性而非所谓用户需求”,这是前所未有的价值观系统,带有强烈的张小龙性格印记。

  微信超越了传统的互联网产品以及产品类公司,其产品理念居功至伟,完全是“生态级别”的全新战略思维方式。从图 4 的张小龙的产品观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感受到他四个核心理念。

张小龙的星空

  图4:张小龙产品观

  第一个是:用户依规。不因为资源合作牺牲用户利益,代表的例子是:不开红包权限(但 5 月 20 日张小龙开通了 520 元的超级红包,不过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其中的随机性和特殊指向性),不让系统有瑕疵。做文化捍卫者,要么没有特权,要么特定规则,这样的产品观已经接近于法律准则,保护弱者。他还解释说,受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的启发是: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第二个是:用完即走。不试图黏住用户,构建生态平衡,尊重人类生活的权力。他认为:任何产品都是工具,好的工具最高限度完成任务,有营养,必须做的事情做完不应该再浪费用户的时间。

  第三个是:商业无形。商业化在无形之中,建立高级别商业化,比如发优惠券的过程让社交关系得到体现,发广告的过程让用户获得认同和期盼。

  第四个是:属性赋能。通过高质量内容的筛选,推动原创内容高质量呈现,为生态赋予能量,而非消耗认知盈余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通过属性定义来构建赋能关系的思维方式。

  这四个高度概括的产品观的背后,我们可以感知张小龙独特的思维角度,其中“连接”、“属性”和“赋能”的三个维度,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企业甚至竞争对手对产品的理解。

  由此原则缔造的微信,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其“即时通讯”和“连接”属性的理解,而成了一个独特的“赋能工具”,这是一个完全跨时代的战略思想。

  进而分析微信生态,从图 5 用笔者“智能金字塔”框架勾画的“微信赋能生态系统”图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微信战略在连接、应用、内容和社群四个角度的赋能关系。

  由即时通讯发展而来的“连接系统”,一直在通过漂流瓶、朋友圈、社交游戏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新的连接方式,当然,这里面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通信能力的场景化提升。

  由开放平台思维发展而来的“应用系统”,正在张小龙的严格管制下提供更有价值的应用形态,并且他主导下的企业级业务、物联网业务也在有序的展开。

  由订阅号发布能力放大而来的“内容系统”,也在逐渐的从内容创造向智能沉淀演化和推动,这里面的深刻大数据分析能力也必然是微信下一步智能化的核心战略突破口。

  由社群能力衍生出来的“社群系统”,正在从最广泛的维度为微信建立面向下一代竞争的“能量承载平台”,这个系统正在潜移默化的全面俘获高价值社群,并且通过对社群能力的差异化承载,构建微信的长期竞争力。

张小龙的星空

  图5:微信赋能生态系统

  应该说对微信的生态级抽象让我们感受到张小龙和马化腾思维的有所区别,前者习惯于构建一种理想王国的关系体系,后者习惯于考虑现实王国的商业价值和变现方式。当然,马化腾和张小龙的紧密合作中,我们也看到两者相互尊重和融合的一致性。但不得不说,张小龙的性格特质和思维方式牵引着微信独辟蹊径的在空气般的战略中构建全新的赋能生态。

  生态级领导力

  思维独特之人,或许注定大部分时候是孤独的。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证明张小龙和其他腾讯高管在微信商业化中有过针锋相对的对立,但从这个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小龙对商业化的独特理解,会让很多腾讯内部人怀疑和不满。

  据说当时做微信的时候,腾讯内部争论很大,后来也产生了两组团队平行开发的方案。张小龙的微信之旅并非是在完全大力支持和祝福中按部就班发展壮大的。

  可以想象当时 42 岁的张小龙面对可能是人生杰出产品最后一次机会的微信开发,可能何等的豪迈和焦灼。而外界对其评价的两极分化,也很有可能带给张小龙巨大的压力和屏蔽感染的反作用力。

  在微信的起步阶段,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一种是腾讯创始人曾李青为代表的天才论,曾多次对朋友面前描述张小龙是一个“奇才”;另一种是张小龙身边人个别人的评价,“完全不倾听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脾气越来越大”。更有甚者,在张小龙低潮的时期会有人拿张小龙“酷爱睡懒觉”说事儿,认为这是缺少领导力的表现。

  从以上完全不同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假象张小龙微信之路的艰辛和曲折,即使在腾讯这样高度崇尚创新的公司中,他也不可能完全毫无顾忌的挥洒和创造。

张小龙的星空

  图6:生态级领导者 DNA

  曾经有很多媒体人试图分析张小龙的领导力和独特 DNA,但鲜有人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多少有些远离媒体,沉迷于自己和外界的连接方式。

  不过用笔者研究发布的生态级领导者的 DNA 模型,我们可以宏观的理解张小龙的思维特质:

  使命塑造——生态级领导者往往是使命驱动的,使命价值观驱动领导者获得高纬度思维方式,并推动战略有效性提升,张小龙在这一点是极其明显的。

  环境认知——生态级领导者尊重环境的要素变化,对环境影响极其敏感,往往第一时间形成应变战略,张小龙应变力极强。 

  生态战略——生态级领导者往往拥有生态级别的战略思维,从全局审视,并且注重生态级的协同和化学反应,这方面在微信游戏对社交的渗透可见一斑。 

  战术实践——生态级领导者对于战术的实践细节非常敏感,往往超越组织架构对基层员工形成直接指挥和统领。这里面最典型的也是游戏里面打飞机的例子,张小龙直接指挥到战壕里的程序员。

  自我驱动——生态级领导者内心具备强大的前进推动力,拥有超过常人的动力系统,并渴望达成目标。这一点最能体现张小龙能够忍受寂寞的根本动力。

  文化塑造——生态级领导者对外部文化氛围非常敏感,并爱憎分明,对于个人主导的文化塑造拥有独特见解。目前我们还没有更多信息感知他塑造的组织文化多强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强化了微信团队的程序员朴素作风。

  价值观坚守——生态级领导者对于价值观的珍视超出一般人的认知,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往往形成独特的思维视角,并拥有极致抽象和全面应用。这一点从张小龙的固执中有所体现。

  从以上的倒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小龙对微信的生态设计所必然依托的领导力思维,这些 DNA 片段放在张小龙身上大部分是适用和恰当的。

  从大逻辑分析,一个善于构建微信这样大架构生态系统的领导者,一个与 8 亿用户赋能连接的“国王”,他的领导力必然拥有一种全新的维度,甚至是高纬度的文明理念,有可能超越我们的认知。夸张一点说,这个地球上拥有指挥 8 亿人的能力和机会的人并不多。

  我们并非神化张小龙,从微信在智能化方面的进展缓慢,以及对比微信发布前两年(朋友圈发布之前)的平庸表现,我们也不能认为每个成功都是天才的必然性作品。但必须承认:微信为代表的 AI 级智能应用入口,正在人机智能时代到来的窗口期发生着商业逻辑的重大提升,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从“连接”向“赋能”的转变。而张小龙之前不被人知晓的思维特质正在成为新时代技术精英的领导力模板。

  他的内心或许从来都不愿意站上神坛,假设退休后的张小龙可能成为了一个流浪艺术家,这种结果一定更让他感受到刺激和快乐。从神奇到神性的跨越,其实是回归平凡。

  张小龙的星空,就是平凡人共业的期盼。

  周掌柜(微信号:zhouzhanggui200):中国商业生态战略研究开创者,多家知名上市公司生态战略和市值管理顾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