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臭氧层保护公约制定近30年后终见成效:南极臭氧空洞开始修复

  1984 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而其中氯氟碳化合物对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此多个国家于 1987 年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分阶段限制氯氟碳(CFCs)这种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根据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科学家首次掌握证据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开始修复。这项发现显示全球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工作取得了成效。

臭氧层保护公约制定近30年后终见成效:南极臭氧空洞开始修复

  这项研究结合了气象观测气球和卫星在 2000 年-2015 年期间从南极臭氧层上空收集的数据。研究发现,自 2000 年以来,南极臭氧层空洞平均每年以 400 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缩小。利用计算机模拟季风速度和温度变化,这项研究的作者估计,臭氧层中氯和溴的含量大约减少了一半。

  这份报告的作者之一、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苏珊·所罗门(Susan Solomon)表示,她的研究结果表明,《蒙特利尔议定书》实际上已经奏效。 所罗门表示:“我们开始看到社会上采取的逐步淘汰氯氟烃的行动实际上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开始修复。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们已经让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

臭氧层保护公约制定近30年后终见成效:南极臭氧空洞开始修复

  地球大气臭氧层集中在平流层,它消耗太阳向地球辐射的紫外线能量的 99%。出现臭氧空洞后将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患者明显增加,动植物数量大幅减少。 来自氯氟化碳分子的一个自由的氯原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破坏臭氧分子,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存留 20 到 100 年,能破坏近 10 万个臭氧分子。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