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2亿美元被阿里收购,昔日创业明星豌豆荚如何落幕?

2亿美元被阿里收购,昔日创业明星豌豆荚如何落幕?

  即便是曾经位列应用商店全国第五的豌豆荚,也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

  7 月 2 日上午,一条豌豆荚即将被阿里巴巴收购的消息在圈子里迅速流传。尽管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并没有承认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但从各方面的信源来看,阿里以 2 亿美金的报价收购豌豆荚,已经是板上钉钉,目前正处于尽调阶段。

  收购完成后,豌豆荚将被整合到阿里移动,仍然担任豌豆荚 CEO 的王俊煜将直接向阿里移动掌门人俞永福汇报。

  从公开的信息看,阿里曾在 2013 年收购了同样从事移动应用分发业务的 PP 助手。奈何经过长达 3 年的内部资源整合,PP 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仍然不够理想,反而在海外市场能为阿里 UC 提供强劲的资源后盾。

  据 TECH2IPO 创见了解,阿里这次收购豌豆荚是由俞永福主动提出,并入阿里移动之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阿里的移动端内容分发能力,从而与 BAT 的另外两家——百度手机助手和腾讯应用宝,以及 360 手机助手一争高下。

  然而对于豌豆荚,故事的情节未免有些凄凉。

  手握重金,却走了太多弯路

  由于成立较早,豌豆荚经历了移动应用分发行业的黄金时期。据粗略统计,在最辉煌的 2013 年,豌豆荚曾一度占到整个安卓分发市场高达一半的市场份额。

  2014 年 1 月,豌豆荚顺利获得了由日本软银领投、DCM 和创新工场跟投的 1.2 亿美金 B 轮融资,随后又获得了高盛金额不详的追加投资。

  这个数字,连同 2013 年百度收购 91 无线所花的 19 亿,让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为之一振。

  然而,随着百度、腾讯、360 纷纷在应用商店上发力,不管是深圳华强北的刷机产业链,还是手机厂商的出厂预置,都让独立发展的豌豆荚倍感压力。

  在拿到融资后的几年里,豌豆荚在产品方向上一度出现摇摆。在 Google 的工作经历,让王俊煜在做产品时充满了极强的工具思维。

  彼时流行的垃圾清理、释放缓存、通讯录和短信甚至照片同步等功能,豌豆荚一应俱全。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开发团队规模迅速扩大,用于服务器和带宽的支出也飞速攀升。

  为了帮助初代安卓用户更方便地发现和使用优秀应用,豌豆荚还专门组建了内容团队,每周推荐一个高品质 App,为其颁发豌豆荚设计奖。

  除了内容运营,豌豆荚同时期还搭建了豌豆荚论坛,让熟练和不熟练的安卓玩家在论坛中交流切磋。豌豆荚论坛确实留住了不少忠实的活跃用户,但对提高市场份额并没有多少帮助。

  基于数年来积累的几亿用户,豌豆荚还曾试图通过自己的账号系统建立一个游戏开放平台,接入第三方游戏开发者,实现游戏联运,打通用户账号体系,进而搭建一个类似于 Google Play Game 或是苹果 GameCenter 那样的游戏平台。

  可惜这个计划因为相关人员的更替,只开展了一部分游戏联运项目,平台梦最终没能变成现实。

  应用商店对于用户很大程度上只是个工具,而豌豆荚围绕着这个工具,在极为关键的竞争期同时做了内容、论坛、游戏平台等几件事,又在用户增长上被周鸿祎所谓的「书生气」束缚住了手脚。

  在 360 董事长周鸿祎看来,王俊煜率领的豌豆荚是「打不了仗的」。结果很明显,豌豆荚在 2015 年初尚能保住应用分发行业前五的排位,而今天最好也只能排到第十。

  痴迷于应用内搜索

  2015 年的豌豆荚,在竞争中逐渐落败之后,内部也开始经历着转型的阵痛。

  伴随着老员工流失,豌豆荚陆续调整了产品功能和业务线。关闭了豌豆荚论坛,下线通讯录、短信和相册云同步功能,豌豆荚设计奖的评选也找来最美应用、AppSolution 等媒体合作。

  更重要的是,王俊煜和崔瑾两位创始人对应用商店广告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现在打开豌豆荚 App,「发现」和「应用」两个版块下的付费排位广告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稳定的广告收入为豌豆荚的转型提供了莫大支持。

2亿美元被阿里收购,昔日创业明星豌豆荚如何落幕?

  豌豆荚对游戏分发和变现的野心也不再像当初那样狂热和不切实际。目前豌豆荚的收入来源,一是广告,二是游戏联运。除此之外,豌豆荚还与几家手机厂商的自营应用商店达成合作,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受益于产品和业务调整,豌豆荚团队不再人浮于事。王俊煜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公司正式员工已经从峰值时的 500 人,减少到现在的 100 人左右。

  虽然人手减少了,但豌豆荚 2015 年仍有几款口碑不错的新 App 推出。基于应用内搜索技术的豌豆荚一览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俊煜对这种技术的痴迷不亚于他对公司里几只猫的由衷喜爱。「打破 App 形态带来的信息孤岛」是豌豆荚鼎盛时期,王俊煜特别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Google 并非不清楚这项技术的潜力,而是受制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即便有心也无从在中国施展。

  可惜的是,豌豆荚虽然近水楼台,但它对信息或者说内容的整合能力,不会比深度定制的安卓 ROM 更强。豌豆荚一览只是聪明地运用了 Android 系统底层的相关机制,为重度手机阅读用户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方式。

2亿美元被阿里收购,昔日创业明星豌豆荚如何落幕?

  对于豌豆荚一览这样比较优秀的内部孵化项目,王俊煜鼓励它们独立出去、独立融资,但仍会提供资源和相应支持。这种策略,很大程度上帮助豌豆荚减轻了经营负担,还提高了团队管理效率。

  不过,「打破信息孤岛」这么宏大的理想,很可能要与豌豆荚无缘了。

  安卓用户到底需要几个应用商店?

  今天的国内安卓生态早已和豌豆荚叱咤风云时迥然不同。

  小米掀起的刷机热潮,被小米自己亲手压了下去。更何况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手机买来就是要到手即用,而不是刷机 ROOT 折腾一通。

  为了留住用户,国产手机厂商的定制 ROM 近几年进步神速。虽然设计样式上都在借鉴 iOS,但内建的应用商店 App 种类更全了,下载更快更稳定了,系统本身也不像从前那样可以轻松 ROOT,刷入别的系统。

  豌豆荚作为独立应用商店的存在意义和用户价值,渐渐被定制 ROM 里的商店所取代。

  今年出货量增长明显的 OPPO,其应用商店的广告位刊例价已经可以用高到离谱来形容。更不用提出货量更大的小米和华为应用商店。

  从用户角度来看,安卓系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优质应用也比从前更容易被发现。豌豆荚可提供的差异化内容,几乎为零。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是,定制 ROM 内建的应用商店普遍可以一键安装 App,确认权限之后无需其它操作,而使用豌豆荚则需要点「下一步」许多次。虽然豌豆荚开发了适用于 Android 4.1 以上版本的「自动装」功能,但这个权限又会被定制 ROM 自带的权限管理工具收回去,非常尴尬。

  以 App 形态存在的独立商店,豌豆荚,并没有与系统内置商店相同的权限,自然无法提供同等的用户体验。

  这意味着,在增长放缓的手机市场,大部分消费者几乎是在购买手机的那一刻确定了他最常用的应用商店。而用户习惯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厂商们也在想尽办法用自己的应用商店留住用户。

  而这些,与豌豆荚基本没什么关系。对于主流安卓用户而言,一个应用商店就足够了。

  从 2014 年阿里巴巴开出的 15 亿美金收购天价,到今天的区区 2 亿美元,为豌豆荚感到惋惜和遗憾非常容易,而不容易的是绕过创业路上的那些坑,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

  被阿里收购,对于志在独立成长的豌豆荚来讲虽然不是最好的结果,但绝非最坏的。

  接下来的挑战,反而落在俞永福手里,阿里收购来的「儿子」数不胜数,如何有效整合豌豆荚,不久之后我们就会知道。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