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分答的三个大招

年初统计了一把,2015年崛起的新产品,超过50万日活的大概有16款。

2016年至今,似乎只有分答一款。

今天我从产品经理层面来谈谈,分答的三个大招。

1、

我前些日子发了条微博讲,互联网产品的三个趋势是:

-更好的商品推动消费升级

-视频推动垂直行业的内容升级

-KOL的影响力变现

分答一时火爆,主要的推动力就是“KOL的影响力变现”。现象级的病毒效应,源于KOL纷纷把它当做自己的影响力测试工具,大中小V纷纷测试“我的影响力有多大?有多值钱?粉丝会买我的什么答案?”依靠KOL自身的影响力,产生了上亿推广费用都无法获得的效果。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除了产品平台,KOL也是强有力的信息渠道。在信息平台里,KOL的能量累加起来,甚至比产品官方渠道更强大几十数百倍。所以“得KOL者得天下”,谁能帮助KOL获得收益,谁就能拥有免费且优质的用户资源。

而分答在这场KOL竞争中胜出,固然有在行+果壳的人脉来实现冷启动,更重要的是规则简单有趣,KOL付出的成本极低,门槛极低,容易参与进来。一旦由几个大V带头加入,制造话题,则成燎原之势。

2、第二个观点不是我总结的,是微博上@龙树先生 总结的,原话是:分答的优势在于付费用户管理好“结果预期”。

同样的一个医疗问题,放在春雨上,用户会不停追问,直到有一个满意的答复为止——但这很难做到。在分答上,用户支付xx元只获得1分钟的语音回答,所有人默认接受这个系统规则。当规则明确时,KOL与付费用户都能保证起码的满意度。

那么这1分钟的语音有什么价值呢?

对于娱乐化的提问,它是你付费购买与KOL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对于实用性的提问,它可以缓解焦虑感——由专家名人给出正确,但实际上没什么用的答案。这些答案在百度上一搜一大把,正是因为信息过载,反倒无所适从。现在由平时压根没机会接触到的专家名人,亲口解释听起来满靠谱的答案,付费也还合理,偷听更加便宜,从而缓解你的焦虑感。

之前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分答的公开数据(不保证准确),医疗和心理咨询的认证用户数位居前三,就是这个道理。

拿我举例子,如果我开通分答(并没有),一定会有很多“产品经理怎样入门” “如何提升产品感”之类的大路货问题,我的回答言之无物,但人家也没指望掏几十块钱来买武林秘籍,能听到知名产品经理亲口讲一些大道理,感受上自然比百度搜索同样的大道理更友好。同样的言语,“百度搜索”和“花钱请纯银讲给你听”,重视程度自有高下之别。

这就是KOL的影响力Buff。

所以分答现在的发展势头是,娱乐化的问答可以快速圈粉吸量,甚至再进一步,作为KOL的粉丝运营工具,快速获得巨大的流量红利。持续发展还得深耕能“缓解焦虑感”的垂直领域——这需要长期的数据分析,外人看不到数据,也就无从置喙。

3、在分答上线前,大弓也发布了类似的付费问答产品。很多人说,分答抄大弓啦,我对此不以为然。不能说有人先做了付费问答,天底下就没人有资格做付费问答。就像ICQ1996年做了IM,20年来就没人有资格再做IM吗?

分答后发却完胜大弓,并不仅仅是因为在行+果壳的运营优势,而是创造性的“偷听”系统。

一开始,偷听系统被认为是提高提问质量,刺激更多提问的方式,但我并不这么看。偷听是分答最核心的系统,它的价值在于同时提高KOL的收益,降低付费用户的成本。

回答一个问题,赚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对大多数KOL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瞧不上的。但偷听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一次付出,数月获益。KOL在分答上回答问题,相当于为自己养一窝下蛋的母鸡,答完收工,母鸡还在不断地下蛋。付费用户则以1元的超低成本获取信息,不仅容易破冰,更加集腋成裘。

我这周跟一家VC谈到分答,我们都认为,加强KOL的黏性,需要“一对多”的系统带来更大的收益。传统“一对一”的方式,比如在行,比如春雨,对于KOL来说投入产出比太低,无法争取到名角,一对多的性价比却有可能打动他们,而名角的带动效果无与伦比。

影响力变现这门生意,处处都得从维护KOL的角度出发。怎样让他们付出更少,收益更高,门槛更低,做这件事更有趣?最终“得KOL者得天下”。

暂时想写的就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给一个你的分答账户呗。

不不不,我并没有开通分答。当初脑补了一下,我不可能在1分钟内给出真正有价值的意见。以我的骄傲,无论收多少钱,都不会出台去讲自认为是口水话,大路货的内容。我知道自己又少赚了几万块钱……但仍然在这里写无钱可收的长文,还因为厌恶“打赏”两个字关闭了简书的打赏入口。朕就是这般不羁的男子啊~

原文  http://www.jianshu.com/p/5f2d82d941aa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