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打车 APP 雨天多倍溢价,浇了谁一盆冷水?| 观点

打车 APP 雨天多倍溢价,浇了谁一盆冷水?| 观点

一场暴雨,让京城“看海”不再是奢望。不过,那些还在路上的人并没有心情“享受”,他们有更烦心的事情:打不到车,抑或是因为涨价“打不起车”。

稍微刷一下朋友圈就能发现,除了抱怨出租车难打以外,包括滴滴、uber 在内的网约车平台集体溢价也是重点吐槽的对象。我看到的最高溢价倍数已经接近 4 倍,而 2 倍左右的溢价已经是常态了。于是有人质疑约车平台坐地起价、趁火打劫,共享经济的“神话”被这场大雨给浇灭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看看这个问题。

网约车这事涉及到三个群体的利益:乘客、司机、约车平台。我们先从乘客这一端来看。细心的用户或许早已发现,滴滴、Uber 的加价现象其实早已存在,不仅仅在雨雪等恶劣天气,在特殊节日、出行高峰、深夜等也都有加价的机制。对于这样的规定,我们似乎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反感,甚至已经开始逐渐接受,在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之下,溢价获取是合理的。

因为这能让你优先使用资源,而不用担心“有价无市”的拒载现象,这也是网约车带给我们的最大便利之一。大雨天里,能够安全回家是很多人的刚需,显然目前的运力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溢价配置资源的情况自然发生了。你当然可以不接受价格,选择公共交通或是等待降价,这完全是自由的选择,和你在淘宝上看价下单并没有太大不同——能承受你就买,不能承受你可以不买或是再等等。

显然,争议的关键不在溢价,而在于:溢价程度是不是太离谱了?

打车 APP 雨天多倍溢价,浇了谁一盆冷水?| 观点

这时候可以说一说第二个群体了:司机。我们很清楚的是,下雨天很多司机并不愿意出来接活。此前一项研究表明,与晴天相比,雨天在路上跑的出租车减少了 7.1%。原应就在于,虽然雨天的需求增加了,但司机们每小时收入却并没有增加,或者说增加极为有限,反倒是随之而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拥堵、积水,雨天驾车的风险提高了,而激励难有吸引力,则“打车难”的情况就又会出现。微博上有一位司机就说,下雨天他宁愿把把车停到高处,也不开出去接单。

暴雨天如果还是普通的溢价标准,会出现什么状况?知名媒体人@阑夕也在微博一针见血地指出:“私底下和滴滴的运营聊起这个话题,有时被强令取消动态调价,后台的车辆供应数据马上跌至谷底,在普通的收入激励下,鲜有司机会冒着伤车的风险载客,但是需求端的数据是不会减少的。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更多的人打不上车了。”

根据滴滴方面给出的数据,在补贴和溢价激励的情况下,北京市区专车快车叫车成功率提高到了 82%,而在往常暴雨的时候,这个数字还不到 50%。可见,加价确实有助于增加运营车量的供给,提升叫车成功率。

但加价是不是可以低一点?这就让第三个利益方约车平台陷入了两难:溢价太高乘客会有不满,溢价太低司机没有动力,乘客打车难则更加痛苦,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滴滴、uber 们还有一个做法:限制溢价,自己加大对司机的补贴。事实上,这次大雨中有一些平台就是这么做的。问题在于,这种做法又能够持续多久?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毋需多讲。网约车补贴取消是迟早的事情,一些平台也已经在不少地区开始实行这种政策。作为商业公司,挣钱自然是最重要的目标。指望一直享受补贴的红利是不现实的,而付出的代价很有可能是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是无法在提供服务,想必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总之,雨天网约车溢价这事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根据需求调配价格和供给的正常市场行为。至于定价是否合理,有赖于三方的博弈。至于说大雨浇灭了”共享经济的神话”则更是无稽之谈:共享本身并不能撬动什么神话,撬动神话的始终是商业的本质。

原文  http://cn.technode.com/post/2016-07-21/didi-uber-4/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