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吴文雄:传统银行“触网”失败的五大原因

吴文雄:传统银行“触网”失败的五大原因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至少有30家传统银行已经布局了互联网金融,其中,工、建、中、农和交行组成的大行梯队,均在总行较高的层面出台了对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布局规划。

例如,工行的“三大平台”+“三大产品线”布局是由董事长姜建清亲自对媒体披露的;而组织架构的改革,农行最为彻底,其在总行成立网络金融部,使互联网金融业务运作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大为提高;建行的特色在于依托“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的先发优势,围绕这一平台进行整合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图景也逐渐明晰。

然而, 尽管开篇宏大,但在具体效益上,似乎并不理想。 诸如此前,工行的“融e购”和建行的善融商城,都希望通过电商角度切入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但最终因为品类少、商户少、客户少、交易量小等问题导致银行电商很难承担“大数据”的任务。银行从交易端突破“互联网金融”的努力到现在为止,并无成功案例。

很长一段时间, 我都在思考:“为什么传统银行做不好互联网金融?”最终得到以下几点原因:

一、传统银行“转身”难主要难在机制。互联网金融公司是从零做起的,不会像国有银行那样受到一些既得利益的限制。客户在银行买理财,年化利率最多只有4、5个点,如果要银行把既得利益吐出来给用户7、8个点,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无异于自砍手脚。

二、银行服务主体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等,主要以对公业务为主。理论上来讲,银行的起跑线高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他们拥有很好的用户群,并且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什么没有捷足先登,却给了“草根”机会,成就了互联网金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银行体系服务的用户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及地方政府,或者说他们主要服务于中国经济版图里最顶尖的那部分群体,包括国企、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这决定了其业务形态是以对公业务为主。

另一方面,消费型业务其实并不是传统银行所长,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其弥补了传统银行这方面的短板,服务民间资本里面那些小而分散的个体,以及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换句话来说,这是那些被银行所“抛弃”的那部分用户。

三、银行受限于各种条条框框。正是由于银行服务群体的特殊性,使得监管层会发放更多的牌照给他们。但是由于要严格控制风险,监管层又必须要出台各种监管条例去约束银行,包括其业务、资源的扩张,以及在业务创新方面,都会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

反观互联网金融,其主要满足个人及中小企业的金融消费需求,在一个灰色地带蓬勃生长,使得平台有机会去不断的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开始攻城略地。监管的滞后性给了行业足够的生长空间,这种宽松的态势甚至让银行出现了存款搬家的现象。同时,由于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联网金融获得了一种传统金融都无法覆盖、或者说没有能力去做的领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能力。

四、传统银行本身体制受限制。几百年的历史,使得银行思维固化下来。从前,他们过着不需要创新的日子,以至于现在他们都“懒于”创新。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及运营体制使得银行在模式上无法改革创新,束缚了其产品创新,同时也束缚了人才创新的主动性。因此才会出现银行人才流向互联网金融市场,甚至出现了银行高管辞职去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案例。所以说,灵活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创新机制,是促使行业出现蓬勃发展态势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五、用户更愿意使用新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不仅是用户群体方面,更在于其优良的用户体验,例如在银行贷款最少需要一周时间,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最短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而且纯线上的模式使得用户不用在银行大厅排队等待。

正是由于这种在用户体验方面的改良,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更愿意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贷款、理财等需求。而且,这种线上化的趋势不仅限于国内,国外也一样,因为整个世界的社会环境都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出现让绝大多数人开始适应线上生活,通过一些场景化方式去消费,类似于微信、支付宝等扫码支付会越来越普及。

但反观银行,相对来说在这方面就稍微逊色一些。用户去银行办理业务依旧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手续还比较复杂,而且产品的适配度可能并不是很高,并不能直击用户痛点,最后让用户流失。

这几个纬度,都决定了传统银行在互联网化的浪潮中走得更慢。但这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因为最终两者会相互融合,银行业会逐步利用自己优势弥补短板;而互联网平台也会在监管及市场洗礼中变得越来越强。

原文  http://fin.iyiou.com/p/30038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