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按需界面:AR、Bot 和语音计算行业催生的新服务

按需界面:AR、Bot 和语音计算行业催生的新服务

编者按:人类与计算机交流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当下正处于这场变革的开端。本文作者 Matt Hartman 是美国的创业工厂 Betaworks 的合伙人,他在之前的文章《The Hidden Homescreen》中阐述了一个观点:随着互联网服务的渠道越来越分散,所有应用程序集合在一个“主屏幕”上的说法也不再成立。Chatbots 是很好的例子,但随着全新而独特的界面上线,“一个主屏幕”的说法也值得考虑。为了理解这种转变,首先要明白平台功能的变化是如何创建全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其核心在于处理流畅操作和数据收集之间的关系。

我们从两个简单的例子来切入分析,一个是内容分发转向社交媒体,另一个是互联网连接转向手机。

通过链接分享等方式,社交媒体减少了分享的阻力,这就产生了更多关于用户阅读情况的数据。用户“喜欢”、“转发”或“收藏”等操作体验更流畅,而每个分享的链接都会创建额外的元数据,新的数据集为社会新闻提供了新的来源,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分布。

智能手机使人们增加了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每天分享的内容也相应增加。这有助于流动照片和视频等可视内容的生成,同时,后台的位置共享也变得像授予权限一样简单。这种流畅的方式为社交媒体带来了更多数据,并且促进了不少新公司的创建,例如照片共享数据的增长催生了 Instagram,位置共享数据的增加为 Uber 的问世打下了基础。

按需界面:AR、Bot 和语音计算行业催生的新服务

按需用户界面

随着我们与计算机交流方式的改变,现在有必要将按需的用户界面从相关会话软件中分离出来了。这里的“按需的用户界面”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下易于使用的应用程序,这点值得强调,因为它对我们讨论的产品给出了界定。

产品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一个应用程序或一个网站,而是意味着众多产品实例背后的“大脑”。通过媒体公司的镜头来考虑科技产品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类比。Vice Media 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什么?是他们通过前卫主题来吸引特定人群的记者们。Vice Media 是一个品牌。而在计算机科学中,Vice 成为了多个不同的界面的本地化实例;对于 HBO,这是一个节目;在物质世界,这是一本杂志;在 Snapchat,它是一个专属的频道;在 Instagram 上,它是短视频和照片。当然 Vice 在其他地方还有很多不同的角色,Vice Media 的不同界面是针对每个特定环境定制的,以满足不同的用户对于不同使用时间和方式的需求, Vice 的用户不会只根据某个平台的用例去给 Vice 下定义。

对新型的技术公司的观察要从深层的“大脑”中将其界面抽象出来。单个界面(应用或网站)不再称为产品。“大脑”是单一接口实例化背后的资产,其本身就是产品。

在我看来,技术公司和媒体公司的区别在于:技术公司不仅推送信息,更要从用户身上收集信息反馈,进而通过技术去改善服务,逐渐积累有价值的数据。许多有趣的新型技术公司将服务从用户的日常生活的中分离出来,然后再去拓展最能为用户带来便利的服务。

举例来讲,天气服务应用程序 Poncho 可以为偏好邮件通讯的用户发送天气信息邮件,在 Facebook Messenger 平台, Poncho 每天早上会向用户推送天气消息,并为用户解答天气相关问题。安卓版的 Poncho 应用程序还可以用作闹钟,系统会根据天气的不同而播放相应的唤醒音乐。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基于语音服务的 Poncho,让用户随时获取天气更新信息。把时间再拉长一点,Poncho 可能会成为一个伞架,遇到雨天自动移动到门边,晴天就隐藏起来。

这种方法会产生妙趣横生的后果。设想一下,Poncho 获取的数据能够告诉用户今天在哪条路上停车是合法的。Poncho 只能与开车出行的用户分享这些信息,这对于其他用户是无关的。在 Mobile + Desktop 模型中,Poncho 需要在用户第二次登录时,在其现有界面中询问用户是否开车出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去推荐这些停车信息。然后,Poncho 将跟踪用户是否会使用这部分功能,或者是否会查看系统发出的电子邮件。用户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通过这种渠道获得便利,而且这个功能会占用在应用中显示其他相关信息的机会。

但是向按需用户界面转变意味着 Poncho 现在可以在特定环境中针对不同用户提出问题如果我在 Facebook Messenger 上使用 Poncho 的天气服务,它就会问我:我们可以提供最新的街道停车数据,你要开车去上班吗?如果我给出否定的回答,它就会自动关闭,而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它就会继续跟进,询问我的住址,以及我是否希望在每天早晨的天气报告中获取停车信息。

正如技术服务可以通过最便利的界面提出特定问题,用户也可以向界面提问。因此,如果我想知道未来 5 天的天气情况,我不必自己去查看用户界面是否有这个功能,只需简单地提出问题,系统会向 Poncho 的数据中心发送请求。如果我得不到有效的回复,系统将会把我的问题当作功能请求,并根据有相同诉求的用户数量来评定优先级。

Poncho 团队几乎可以在用户提出问题的同时捕捉需求,这种方式比起用户测试或市场调研要快了许多。

其他案例:

社交签到应用 Foursquare:后台的“大脑”了解每个地址的地理位置,以及曾到达某个特定位置的用户,从 Foursquare 拆分出来的 Swarm 可以提供用户所处的位置和同伴的信息。而 Foursquare 旗下的Mars Bot 是一个文本消息服务智能软件,利用 Swarm 和 Foursquare 收集的位置数据并根据用户当时所处的位置做出消费推荐。

按需界面:AR、Bot 和语音计算行业催生的新服务

Foursquare:“大脑”+多个用户界面

约会应用程序Bubby:深层的“大脑”包涵了用户约会档案和偏好对象,然后通过基于数据之上的算法建立最佳匹配,Bubby 应用程序用于收集用户照片、创建个人资料并分享其他用户的照片。最后文本消息机器人会向用户询问约会的情况。

按需界面:AR、Bot 和语音计算行业催生的新服务

Bubby 应用程序:大脑+多个用户界面

任何时候,只要收集数据的阻力减小,我们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改善服务,以形成竞争优势。例如, Bubby 应用程序的创始人意识到,两个人是否分享了滑雪的兴趣和他们能否顺利交往之间存在相关性。再有,家人一起去度假,拥有相同的偏好能增强游玩的乐趣。然而问题在于程序只有在你提到滑雪爱好时才会记住你的偏好,不过具有聊天机器人属性的 Bubby 可以主动就滑雪爱好向用户提问并更新信息和推荐。想象一下,如果 Tinder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会怎么做?它必须改变移动应用程序中的 UI,引导用户进入自己的档案页面,指望用户依照路径找到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地方,如此繁琐的过程意味着数据量的流失。

不难看出,在按需的用户界面世界里,会话界面十分重要。聊天机器人是第一波会话界面,第二波是语音,第三波或许是混合现实。

语音计算和音频消费

我们将“语音计算产品”定义为完全没有 GUI(图形用户界面)的聊天机器人式服务,从用户角度来看,产品唯一的输入或输出是通过用户的语音和耳朵来实现。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话软件。值得注意的是,语音输入与音频消费是不同的概念。

音频消费以音频作为输出,增加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例如我们可以在等咖啡的同时上网收听播客、音乐等音频,这无形中增加了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然而我们不会在走路或者开车时使用 Snapchat 或 Instagram,因为一直盯着屏幕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但是,在这些情景下收听音频内容是绝对没问题的。

另外,语音作为输入有两点独特之处。首先,与输出一样,语音增加用户使用时间,例如在双手被占用的时候,发出“Alexa,将定时器设定为 15 分钟”的指示要比腾出手来按下烤箱上的数字时钟更容易。其次,更有趣的一点是,说话通常比打字快。直接提问“Alexa,一夸脱有多少盎司?”要比打开 Google 并在搜索框中输入该句子来的更快。

好的语音用户界面注重理解用户所处的环境。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正在烹饪鸡肉,相比设置一个普通的计时器,你可以对语言用户界面说 “我在做鸡肉”,然后系统会向你询问这只鸡的大小,并提出关于烹饪时间和温度的建议。鸡肉快做好时,不同于计时器的提醒铃声,语音软件可能还会提醒你查看鸡肉的的颜色,根据情况提出下一步的烹饪建议。

语音优先的服务将具有单独的“大脑”,并将语音接口作为更快捷的数据收集方式,来对用户做出回应。语音也可以能作为 UI 的一个功能,成为最自然和原生态的选择。

如果说 2016 年平台对 chatbots 张开怀抱,那么 2017 年语音平台将迎来主流消费者的青睐。Alexa 目前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客户群,其软件也可以在其他设备上使用。 Google Home 强势入场,Siri 也已向应用开发商开放,三星收购了 Siri 的竞争对手 Viv,也就是说语音用户界面将登陆多种类型的新设备。

未来:混合现实

在我们将应用程序定位为具有按需界面的“大脑”时,不妨考虑一下,相同的思路用在未来的设备上会怎么样?

混合现实中的应用商店该是什么样子?也许我们会继续使用正方形的窗口形式,不过我想看起来应该会和现在不同。如果混合现实应用程序采取毛绒玩具或玩偶等特定的形状呢?假如我看到米老鼠坐在我的床上,我可能会去唤醒它,向它询问最近去迪士尼乐园的建议。然而说不定这个米奇只是一个“图标”,为了提起我对迪斯尼乐园的好奇心。简言之,这些“应用程序”通过混合现实环境提供的服务和体验,只在有需求的环境下出现。

新型公司的价值

按需界面领域的新型公司将创造巨大价值,开发人员已经对主要通过 API 进行交互的公司有所了解,这些 API 可能是最简单的用户界面。消费者也在学习,直觉上,不少人慢慢理解 Uber 不只是一个应用程序,它是一个概念,路上的汽车通过“大脑”连接起来,在用户有需求的时候立即到达。Uber 可以在不同的界面之间流畅工作:通过用户的手机收集位置数据;然后用智能手表或 Alexa 叫车;在 app 上显示司机实时的位置;发送司机达到的短信;并为用户提供与司机通话机会。每一个环节都是获得或共享数据最流畅的方式。

按需界面:AR、Bot 和语音计算行业催生的新服务

Uber:“大脑”+多个用户界面

讽刺的是,这种新的设计范例对设计本身的价值既有提升也有削弱。公司的长期价值将取决于它从连结大脑的专有数据中获得的独特见解,这种见解可以减少收集数据和相应信息的阻力,提高了设计的价值。但是这种交互设计是可复制的,最终会成为一套众人都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标准。因此,新型公司更大的价值在于他们所获取的数据的唯一性和见解的防御性。

原文  http://36kr.com/p/5058464.html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