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如何熬资本寒冬,看看投资人关心的新问题

天使投资或者风险投资,以前在大家的眼里感觉就是会为那些可能不是很落地,但梦想很大的项目买单,但最近一年,大家肯定发现一个问题,你最近遇到的投资人越来越“现实”了。
以前面对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爆款,或者说仅仅是个现象级产品,大部分投资人都会按捺不住钱袋子,不管是看上团队,还是看上模式,或者说只是跟风,总是会吸引很多投资人。 但现在好像关心的问题完全变了。

土匪总结下,以前的问题,投资人无非关注几个点,可能某一个点被打动了都会拿到投资:

1. 各项基本数据,DAU、MAU、各项留存;
2. 是否有流水(有更好,没也无所谓);
3. 方向好不好,天花板高不高,有没有打爆款的能力,行业知名度咋样;
4. 最多再加一个,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

最近,土匪和一些做投资的朋友在交流,发现大家关注的问题确实变了

1. 毛利如何?是正的还是负的?
2. 扣除订单成本以后的毛利,是正的还是负的?
3. 获客成本是多少,需要客户交易多少次,才能覆盖成本?
4. 关注留存,还不是看一款产品一天能留下多少新用户,而是一个月能留下多少用户,甚至3个月,6个月后,还有多少用户愿意留下来。
很明显,利润、成本、用户留存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成了投资人更关心的问题。

而且很有可能,以上数据都还不错, 可能投资人还是不投,或者给了TS,拖几个月违约之类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确实,大家都更务实了。
大家都知道经济是个周期循环往复的过程,潮起潮落时的风景完全不同。经济下行期所有的资产价值将被重新评估,所有的公司价值将被全面改写,那些投资人突然“变脸”,其实就是因为资本市场的大反转行情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大反转行情起于何时呢?我们不妨想想它的表兄弟——资本寒冬,是什么时候传入耳边的?持续的烧钱无果连同一些滥竽充数的项目双重打击,行业信心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被彻底伤害,延续近三年的资本上升阶段开始进入瓶颈,移动互联网概念诱发的估值溢价也开始回撤。
当投资者意识到需要踩踩油门,做出更谨慎的决策时,他们便不再关心你的增长潜力——收入、流水,因为大多数项目能够靠补贴在短时间内把数据推高;他们更关心你当下的盈利能力——利润、获客成本、营销费用、团队管理成本等,总之都是一些务实的问题。
资本市场变了,创投的玩法也变了,画饼做PPT的公司不再吃香,真正赚钱的公司又受到了重视。 创业者可能又会问,初创漫漫盈利遥远,怎么样才能赚到钱呢?

以我的观察,赚到钱的公司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效率高。效率高,成本自然能够做到比较低,收入做得比较好。倒退回去,符合这样条件的公司通常来说,或者有很强的团队,或者有创新的产品,他们真正理解创业的元逻辑其实是生意。

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就是靠利润,而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是靠流量,类似QQ、微信这种自带流量的商业模式可遇并不可求,因而大部分初创公司只有回归商业本质,也就是做生意,为股东创造价值才会得到一二级市场的认可,拿到越来越高的估值。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苹果公司是因为产品易于使用和设计富有创新而闻名。事实上,真正助其登顶“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宝座的,是iPhone手机自2003年以来的销量连年增长,而且持续了整整13年!
反观美国另一家创新公司特斯拉。毋庸置疑,特斯拉比国内99%的初创公司都具有创新精神,然而它的股价在历经了2013年—2014年间556%的飙升,之后便长期在一个区间内低迷徘徊。问题在于,特斯拉Model X交付过慢,导致全球销量既定目标无法实现,造成市场规模缩小。
市场,而且只有市场才是衡量公司能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还是拿特斯拉举例。一旦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新能源领域上发力,即便特斯拉拥有所谓的领先技术,也可能会被轻易超过——它那少得可怜的销量根本无法抗衡前者经年累月的综合实力。 由此可见,投资者短期会因为概念、风口而投资一家公司,但是长期愿意为之买单的公司,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到5-10年,它背后一定匹配有更充足的产能、更优良的资产负债表和更成熟的市场经销网络。
最后,借滴滴投资人金沙江朱啸虎的一句话做个结尾,在中国,互联网创业是格外危险的事,随时可能死掉。今天你的项目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成功了,还没来得及衣锦还乡、奔走相告呢,明天对手就从另一个你想不到的地方,跳出来把你灭掉了。所以说,在资本寒冬,你要努力深耕小市场、黏住你的用户、谨慎地花好手里的每一分钱。
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比别人更大的机会熬过来,然后再去成为优秀的公司。

转载自公众号【土匪投资日记】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