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隐私已死,网络如何破坏个人空间

隐私已死,网络如何破坏个人空间

平安夜,国内上映了一部电影《绝对控制》,我看过之后的感觉是四个字:细思极恐!

电影讲述了个人隐私和现代科技互相博弈的故事。Mike Regan生活优裕(“007”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有着美好的人生前景。不过,他往日依赖的全智能家居和汽车系统被IT guy攻破,一家人的隐私落入变态的黑客之手,男主角为了保护家人而与变态黑客进行顽强的斗智斗勇……

我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细思恐极,是因为电影的剧情让人不安。物联网、智能家居、中控系统,这些影片中呈现的要素早已不是概念,而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一部手机、一个Pad动动手指就能监控全宅保障安全,但当控制权易主,原本有多安全、多便捷就会变得有多凶险。

隐私已死,网络如何破坏个人空间

和电影中的情节类似,个人隐私被侵犯、被泄露的案例也真实地发生在你我的生活之中:前几日,京东被爆泄露用户数据多达12GB, 数千万条数据 涵盖用户的用户名、密码、邮箱、QQ号、电话号码、身份证等多个维度的信息;南都记者在网上只 花费700元 就买到了同事的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秘密项目,通过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和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 监控数百万用户 的通话记录、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这次美国大选,希拉里可以说是败在了黑客手里,“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 近两万封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高层邮件 ,导致希拉里的支持率骤然下降,主要幕后推手则是来自俄罗斯的黑客……

科技逐步升级,隐私逐步沦丧

现实生活中,用户信息往往储存在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上,其安全性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司保护不力,就导致大量的个人隐私被泄露。

从门户网站到WEB 2.0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正徐徐拉开帷幕的物联网时代,呈现了这样的规律: 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的处境越不乐观。

在门户网站时代 ,典型代表是新浪和搜狐等传统门户网站,主要通过静态网站实现内容的展示,用户与网站各自独立,帐号体系缺失,网民上网大都是匿名的,个人隐私在这一阶段尚无较大威胁。

到了WEB 2.0时代 ,社交网络(Facebook、人人网、微博等)崛起,网站在统一账号体系的基础上,能挖掘用户的兴趣爱好。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和“衣食住行”相关的典型用户行为也陆续向线上迁移,用户画像已初具雏形。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用户行为有了崭新的变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随时随地”,比如随时在线、上网碎片化、地域感更强、互动关系更灵活等,用户信息的维度进一步提升,用户画像也更加细致。

而正逐渐普及的物联网将进入万物互联时代 ,从人人相连延伸和扩展至物物相连。到2020年,联网设备的数量将达到501亿(美国计算机技术工业协会的调查结果)。联网设备的大幅增加意味着用户信息的维度将进一步提升,用户在网络上的形象或将展露无遗。

这一阶段信息泄露的危害也更大,影片中IT guy攻破Regan家的智能家居系统后甚至可以偷看Regan女儿洗澡。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户信息的维度越来越多,用户画像也越来越丰满。硬币的正面是,互联网企业可以据此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硬币的反面是,信息泄露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就像影片中的黑客“先拿走你的隐私再干掉你”。

隐私已死,网络如何破坏个人空间

信息泄露或将无可避免

现实中的信息泄露,多半不会引起电影中的殊死搏斗,其后果要么是成为商业推广、业务推销的精准营销对象,要么是成为电信诈骗中被骗的对象。信息泄露能避免吗?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隐私已死,网络如何破坏个人空间

信息泄露的源头主要有三个。

隐私已死,网络如何破坏个人空间

一是“内鬼”铤而走险。 从目前已发的用户泄密事件来看,内部员工泄密也是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比如,澎湃新闻报曾报道,某国有大行员工以20-50元每条的价格,将800余条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内金额、手机号在内的储户信息卖给他人。

二是不法黑客利用漏洞攻击系统。 还可以通过已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尝试批量登录其他网站,实施撞库,再次获取其他数据。然后,将用户信息高价卖给黑市,形成了信息安全的“黑产”。电影中的IT guy就是利用系统漏洞入侵了Regan家的智能家居和汽车系统。

隐私已死,网络如何破坏个人空间

三是部分公司将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对外交换共享,导致用户数据进一步泄露。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房产中介、银行金融和保险行业。

此外,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含真实身份信息的名片等随便乱扔、多个网站一套密码、蹭免费WiFi等不良上网习惯,都属于主动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的行为。

员工为一己之私泄密、不法黑客攻击系统、系统漏洞难以消除以及用户的不以为意,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信息泄露不可避免,甚至有人悲观的指出“个人隐私已死”!

电影的结尾算是Happy Ending,Mike Regan成功地解救了家人。可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泄露导致的悲剧却频频发生。科技越发达,用户在网络上暴露的信息越多,信息泄露的风险也越大。普通用户能做的,除了提高意识和规范行为,竟然不多。

原文  http://column.iresearch.cn/b/201612/788750.shtml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