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如果我跟你说,这一届 CES 不行,你会生气吗?

如果我跟你说,这一届 CES 不行,你会生气吗?

在拉斯维加斯已经待了五天,从周二和周三的媒体日,到周四和周五展出正式开始,虎嗅几乎转遍了 CES 的媒体中心和会场,似乎总感觉少点什么。

可能是因为一直以来对科技趋势的密切关注,此次 CES 上所谓的“亮点”在笔者看来无非是“老调重弹”,并没有太多惊喜。反倒是因为看过了科技创投行业“泡沫破裂”之后的灾难性后果,让笔者对“人工智能”、“无人驾驶” 和 “智能出行”等等这些概念持“谨慎悲观”的态度。

即便是抛开“科技泡沫”的话题不谈,笔者主观地认为,目前的消费类电子行业有一个欠妥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缺少对人性的关注。最简单的说,某些消费类电子产品——在我看来——已经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联网”而联网。当然,如果再严苛一点说某些项目是为了“融资”而创业,虽不过分,却也有点吹毛求疵了。

某些细分领域的电子消费产品已经面临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要么就是技术没有发展得足够成熟,但是美好愿景已经描绘得差不多了;要么就是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成型了,但是进入大众市场之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细分领域品类希望在大规模普及必然会面临试错风险,但是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通过对一款产品的上手测试和使用场景的模拟想象,大多时候我们都能给出合理的判断。

CES 正是这样一个为消费电子厂商搭建的舞台。随着过去几年“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品类的迅速没落,以“无人驾驶”为核心的“智能出行”概念逐渐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型车厂纷纷来到 CES 展示各自的概念产品,尤其是本届 CES 上 Tech East 的北馆,乍一看去,几乎就是一个车展。

极具科技感的车型设计配合各种辅助驾驶功能和个性化的体验,是几乎所有大型汽车厂商在 CES 上展出的必备内容。日系的丰田、本田,德系的宝马、奔驰、大众,这些车厂在推广各自的“智能出行”方案和概念产品时,大量采用了在电子产品上被广泛采用的“话术”:数据的搜集、机器的计算、探测和感知、更智能的出行。

怪不得许多人在说“智能汽车”就是下一个“智能手机”,没有芯片怎么行?于是在整车厂之外,我们又看到有高通、英特尔和英伟达这样的芯片厂商,在为“智能汽车”站脚助威,还有地图提供商忙着卖数据,更有大量其他第三方的供应商忙着把车子里的一切都连上网。

如果我跟你说,这一届 CES 不行,你会生气吗?

车载系统是连接开始的入口,本届 CES 上有已经有几家车厂宣布将会集成语音助手。在福特举行的一次媒体活动上,请来了亚马逊 Echo 的负责人,向大家讲解两家的合作。当被问及关于在车里使用语音助手对车主有哪些好处的时候,亚马逊的高管表示,你可以在车里听电子书,还能用语音在开车的时候买东西。听起来真棒,不过好像更有好处的是亚马逊,而不是车主。

笔者在 CES 上与某美国顶级汽车厂商的一位工程高管闲谈时,提到了目前在汽车行业被鼓吹“智能出行”概念,如果立刻完全变成现实,该公司的员工技能是否受到挑战时,对方诚恳的表示那是肯定的。虽然他不确定目前该公司的人力资源构成是否能够应付“智能出行”立即实现这种假设的情况,但是汽车行业面临大量工人失业被淘汰的局面几乎不可避免,而这只是笔者能想到的我们所付出的庞大社会成本的其中之一,或许还有更恐怖的在后面。

“所以我们会采用渐进式的方案。”他说。“那么所谓的‘智能出行’愿景如果无法实现呢?” 我问。“严格来说,我只是个工程师。”

缺少对人、对人性本身的关注和思考,过分注重电子产品的性能卖点和下一个所谓“颠覆”的机会,其实正是以工程师文化为主导的消费电子行业目前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欲望的催促和诱惑下,一味地追求产品迭代所带来的新利润增长,在制造了属于少数人的巨额财富之后,必然会带来要大多数人负担的严重后果。

这么说或许太抽象了,但是如果想一下我国华北严重的雾霾天气,或许能够有一个更加实际的切身体验。也许,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汽车并不是手机。而 CES,也只是一个消费电子行业的“大规模群体行散步活动”而已。

CES 向我们展示的,可能并不是我们的未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假装倒时差 授权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177512.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如果我跟你说,这一届 CES 不行,你会生气吗?

原文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77512.html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