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自有品牌上一再失利的富士康,竞购东芝股份是想玩什么新花样吗?

自有品牌上一再失利的富士康,竞购东芝股份是想玩什么新花样吗?

编辑/方园婧

为了摆脱苹果iPhone业绩下滑带来的影响,富士康不得不再考虑起自有品牌的事儿了。

继去年重金收购夏普三分之二股权之后,近日,又传出富士康参与东芝芯片业务股权报价的消息。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报道,上个月,东芝宣称计划剥离制造NAND闪存电脑的芯片部门,通过至多出售19.9%股份获得外部现金注入。另据路透社报道,目前富士康、贝恩资本、西部数据、韩国海力士、美光科技等五家公司已有意愿购买股权。

富士康愿意入局,其中逻辑不难理解,除了在高端配件方面积累资源,夏普和东芝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日本老牌消费电子公司,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在创造消费吸引力方面,代工基因的富士康一直缺乏经验,现在通过和这些资深的品牌商结盟,如能在帮助它们摆脱亏损的同时,利用其品牌优势扩展产品线,自然也能提升富士康的品牌价值。

富士康这次参与竞购的是东芝的王牌业务——存储芯片业务。随着闪存芯片对于移动互联设备的重要性逐渐彰显,东芝的存储业务有着不错的前景。据外媒报道,截至2016年3月31日这一财年中,存储芯片业务给东芝带来了1.58万亿日元收入,为东芝最大的收益来源,在市场份额上仅次于韩国三星电子,位居全球第2位。

事实上,鸿海此前就关注过芯片封装这一细分领域。所谓芯片封装,简单来说,就是“把半导体元件集成至可穿戴手环和智能手表”,为此,鸿海收购了台湾芯片封装厂商矽品科技的21.2%股权。去年,富士康还与ARM合作在深圳创设芯片设计中心,此举被视为富士康将事业版图拓展至半导体领域的标志。

目前电视和手机行业已是一片红海,中低端机更是利润微薄,但显示屏、存储芯片等手机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却越来越有利可图,三星就是一个例子,其第四季度利润创下三年来的最高,就得益于芯片和屏幕业务的强劲表现。和手握上游组件资源的东芝合作,可以帮助富士康拓展生产线,填补富士康产线在淡季时的产能,从而降低对代工业务的依赖。

芯片业务之外,路透报道还指出,鸿海对东芝的广播设备事业也有兴趣,特别是8K影像技术,入股或收购部分资产都是有可能的。

但东芝的态度将影响到合作的深度。东芝并不希望把20%的存储业务股权只卖给一家公司,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本注入。如果按照目前外媒披露的竞购对象来看,这笔股份将被分成5份,每家所拥有的话语权都有限,而想来分一杯羹的人还可能会增加。

富士康为什么要做自有品牌?

提起富士康,我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和苹果联系在一起。自第一代iPhone问世后,富士康就成了苹果的主要代工厂商,来自苹果的业务营收占据了富士康总营收的50%以上。

这直接导致,苹果卖得不好,富士康也没好日子过。受全年iPhone出货量下滑的影响,苹果去年发布了自2001年以来首份营收下滑的年报。今年1月,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公布的2016年全年营收业绩同样出现了下滑,全年营收4.35万亿新台币(约1363.8亿美元),相比2015年下滑了2.81%。这是鸿海自1991年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下滑。

富士康的大客户,苹果公司、索尼公司和微软等,出于分散供应商的考量,也开始将部分订单交给富士康的竞争对手。最近,苹果打算在印度生产和销售iPhone,选择的合作伙伴就是台湾的纬创。

低毛利也是富士康谋变的原因。据金融时报,尽管富士康的毛利率一直在上升,不过仍然处于5%的低位,而苹果和三星的毛利率分别高达40%和30%。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曾提出“微笑理论”,认为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为追求高利润,宏碁、明基、华硕等代工厂都先后推出了自有品牌。

丰富产品线后的新品牌,能解开富士康之前的魔咒吗?

近几年,微笑曲线底端的鸿海也开始通过推进自有品牌的建设,寻求新的增长空间,不过结果都不理想。

从代工厂向消费电子企业转型的步伐最早在2012年,当时,鸿海推出了自有品牌电视“睿侠”。“低价”和“原装进口10代线面板”是睿侠液晶电视当时宣传的最大亮点。然而因为缺乏实体店和销售渠道,“睿侠”还没来得及真正产生影响力,便很快消失在彩电市场上。

对于手机品牌和配件,鸿海也是野心勃勃,曾推出过名为Coverbank的自主品牌手机配件以及名为Candyard的蓝牙耳机,不过也没有扑腾起太大的水花。2016年,富士康和HMD一起从微软收购了诺基亚的功能机业务,今年推出的新机在国内更是一片唱衰。

下游的渠道方面,鸿海曾投资过赛博数码,也成立了自有电商飞虎乐购。但据台媒报道,鸿海集团旗下公司广宇已抛售了其持有赛博数码公司48%的股权,彻底退出中国大陆3C渠道市场。而电商电商飞虎乐购也是惨淡经营,2015年,据ALEXA流量监测数据,飞虎乐购在流量方面与一般小电商平台无异。

总而言之,这一段自有品牌的探索之路算是失败得很彻底。

转变发生在收购夏普之后。

去年8月,鸿海斥资约37亿美元,收购了夏普公司2/3股权。除了获得显示器面板控制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等上游资源,富士康也拿到了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电视品牌。

夏普是全球领先的液晶面板生产商,鸿海将对夏普新一代IGZO、OLED面板、摄像头及传感技术在内的显示器技术进行重点投资。鸿海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着夏普在液晶面板上的技术积累,尤其是8K高清面板。

与此前的自有品牌不同,富士康现在也希望利用夏普的品牌经营多种产品,以消减单一品类产品失败的风险。除了生产电视,夏普的产品线本就包括电冰箱、空气净化器、微波炉等各种家用电器,于是,郭台铭为夏普规划了物联网、健康生活、智能家居、高科技、洁净能源等五大业务方向。

花这么多钱买下夏普,郭台铭将盈利视为夏普的第一原则。从财报上看,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2016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夏普实现了42亿日元的盈利,这是夏普从2014年7月起第一次实现的季度盈利。其核心显示器设备部门第三财季运营业绩从上年同期的亏损110亿日元转为盈利110亿日元,两年来首次实现盈利。

除了削减成本,调整夏普僵化的管理体制被视为盈利的原因。“鸿海与夏普的结合就像是DNA发生了突变,目前效果看起来是双赢的。”台湾工研院产经中心主任苏孟宗这样评价。

除了借力老牌日企拓展自己的业务线,富士康开始在汽车领域的一些新兴产业集中投入。前年,富士康和腾讯以及和谐汽车一同成立了互联网造车公司和谐富腾,还入股和谐富腾旗下专注于电动车的子公司Future Mobility。富士康子公司鸿准还花了1亿多美元投资滴滴,换取滴滴0.355%股份。更瞩目的是春节前和摩拜单车达成的战略合作——富士康将通过遍布海内外的数十家工厂,专门开辟摩拜单车生产线,这也将是富士康探索“智能制造”的试验田。

《经济学人》此前曾撰文称,富士康正在努力尝试业务的多元化,减小对苹果的依赖,但这些举措应当更有逻辑性。

现在看来,在一系列试错之后,富士康似乎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原文  http://36kr.com/p/5063702.html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