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共享单车乱象怪这届用户素质不行?切莫忽视平台责任

共享单车乱象怪这届用户素质不行?切莫忽视平台责任

共享单车确实在变得越来越流行,但是与之伴随而来的各种使用乱象也一同站在了舆论聚光灯之下——使用者骑入禁行路段、乱停绿地、楼道、人行道等等状况屡见不鲜。从绿色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到违停等乱象丛生,作为优化公共资源分配的商业手段,共享单车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部分公众利益。

而乱停乱放,某种程度上应归咎于共享单车采取无桩停车模式,用户在这种模式下又受不到外部强力的规定自然怎么方便怎么停车。但是,也正是无桩的方案让共享单车大规模快速普及,相对于有桩停车,前者不需要在建设停车桩上投入大量资金,维护也更简要,尤其是便利了用户用车。

爆发式的增长

在创投领域,2016 年几乎可以被称作为“共享单车年”。从最早的摩拜单车和 ofo 共享单车,到年底时这片市场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相关创业公司。同时资本也为之疯狂,整个一年中光摩拜、 ofo 、小鸣、优拜四家共享单车平台便累计完成了 15 轮融资。

市场方面,用户对这种解决短程出行或者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模式也十分买账,据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年底,中国共享单车整体用户数量激增至 1886.4 万,其中 23.2%的用户每天会使用,31.3%的用户每周使用 3-4 次。

增长背后乱象不断

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增长数据显然是可喜的,但随着共享单车规模激增,覆盖人群进一步扩大,乱停乱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一些城市的地铁口、人行道上、绿化带内,随处停放的单车已经成为行人及城市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在方便一群人的时候也让另一些人的出行麻烦。到去年下半年,包括深圳,南京等城市的政府相关部门就曾集中清拖处理过一批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乱象怪这届用户素质不行?切莫忽视平台责任

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显然不是能根治问题的有效方法,乱象的制造者是人而非单车,要想解决单车乱停乱放的现象,关键还在于如何规范用户的行为。

平台和政府都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在对共享单车的很多评论中,网民都把炮轰的焦点放到制造乱停乱放的用户素质不行上。不过这种做法毫无意义,问题本身不会得到改善,也让人容易忽视平台对此应负有的责任。很多人或许觉得,共享单车公司不仅提供了低价便利的短途出行方式,本身也只是一个服务供应商,做得是交换需求信息的事,况且他们也在鼓励用户将单车停放到路边画白线的公共停车区域,乱停乱放就是用户的锅。其实不然,这样的观点在网约车时代看起来更合理,却忽视了共享单车企业作为一个商业公司的本质,无论如何他们都在从这个市场中获得利益(各种),更进一步的,即使是正常停放在规定区域的共享单车,也是在使用公共资源,这个时候公司就已经应当担负起相关的责任。

共享单车乱象怪这届用户素质不行?切莫忽视平台责任

好的一点是,为了获得良性发展,共享单车公司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不管是与城市管理者的沟通还是用具体行为去减少违规现象都呈现出积极态度。

比如摩拜鼓励用户通过客户端举报不遵守用户使用守则的现象,一旦核实举报,将给予用户信用奖励,可参与优惠骑行,未来摩拜也计划把客户文明用车与个人征信挂钩。而 ofo 则通过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社交媒体,鼓励用户举报,共同管理“小黄车”,对于举报的用户会赠送小礼物。而在永安行方面,一部分用户在注册时会将账号与芝麻信用绑定,一定程度上,对用户文明用车进行了约束。

同时,政府方面也吸取了早年法律滞后于新商业模式的经验,包括云南昆明,深圳等城市都或草拟,或发布相关规定来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界定共享单车市场中各方责任义务,促进整个行业规范。

共享单车乱象怪这届用户素质不行?切莫忽视平台责任

结合信用制度和各地即将出台的法规,未来是否可以让平台和政府对单车共治,通过 GPS 定位等手段监督用户停车,对违规直接进行相关处罚;此外,政府对于共享单车的鼓励也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完全寄望企业来做所有事,拿出自建公共自行车的精力来合作设立更多专用的停车位或许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原文  http://cn.technode.com/post/2017-02-15/bikeshare-duty/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