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VR寒冬已至!资本放弃了追逐 企业该如何找寻出路?

  客观的讲,VR当下已然风光不在,但是并没有被丢之弃之,如任立殿所说:“VR内容虽然想象空间巨大,但内容是基于硬件的,只有硬件普及了,内容才会大量出现。就像是智能手机普及了,就会有很多APP出现。”

  VR是什么?

  “虚拟现实”、“极致体验”、“深度沉浸”……

  更专(hu)业(you)的说法应该是“在现实,和我们的意识所感受到的现实之间,有一道翻译鸿沟,VR填补了这道鸿沟”。

  于是乎,VR瞬间火热,市面上的VR产品层出不穷:VR头盔、VR眼镜、VR游戏、VR电影、VR体验馆……连天后王菲的演唱会都启用了VR直播。

  在逐利的资本市场,VC/PE又怎可能落于人后。2015年下半年,VC带头,掀起了VR投资热,BAT等大企业很快跟进,VR这团火越烧越旺。数据显示,到了2016年上半年,6个月内超过30家企业获得了融资,总金额超过了15亿人民币。

  然而,VR在成为资本“宠儿”的同时,“VR唱衰论” 也悄然崛起,事情马上急转直下,2016年下半年,获得投资的VR企业不足20家,各种负面也频频传出。

  VR遇冷三部曲:裁员、转型、最后连钱都不烧了!

  根据暴风集团在2017年1月25日发布的《2016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16年全年增收不增利。具体言之,营业收入预计为15.65亿元-17.28亿元,同比增长140%-1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35万元-6932万元,同比下降60%-89.99%;非经常性损益金额预计约为1400万元-1700万元。

  对于净利润下降6成,很多人把主要责任归咎为VR业务,毕竟在去年10月,“VR领头羊”暴风魔镜“裁员近半”“团队腰斩”的新闻一度甚嚣尘土。此后,暴风方面也未对裁员传闻做出正面回应,只对外表示“因为业务拆分要进行人员调配”,基本上默认了裁员事实,只是没有公布具体数字。另一个让人们对暴风的VR表示怀疑的证据是,2017年1月,暴风集团董事长兼CEO冯鑫在某论坛上公开承认了“VR泡沫”的存在,同时从VR头显重量、VR内容清晰度、VR交互三个方面讲述了VR市场的不成熟。

  2、多家公司因缺钱裁员

  如果说暴风魔镜裁员是因为结构调整,毕竟人家是巨头暂且持“不否认却怀疑”的态度,但是这些初创的VR公司已经承认了“裁员就是因为缺钱,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已经无力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根据公开资料统计了几家因缺钱而裁员的VR初创企业,具体如下表:

VR寒冬已至!资本放弃了追逐 企业该如何找寻出路?

  据了解,米多娱乐不仅裁员还出现了拖欠了部分离职员工工资的情况,员工与老板对簿公堂,场面好不尴尬。众景视界更恶劣,在工资之外还拖欠了报销款,裁员比例接近80%,令人唏嘘不已。完美幻境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裁员比例超过50%。

  3、主业不盈利,副业补贴模式开启

  由于VR产业的特殊性,前期的过多投入很容易呈现出短期的亏损状态,这是我们普遍能够接受的,但是如果深耕多年依然亏损那又说明什么呢?以曼恒数字为例,2007年成立,完成了4轮融资,总金额达数亿人民币,还成功登陆了新三板,公司核心业务为3D虚拟现实和3D打印,根据其2016年上半年财报,其业绩净亏损额已逾千万人民币。

  我们再看看那些为数不多的盈利者。盟云移软是一家VR云技术软件平台,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超过3000万人民币,但主要是来自移动互联网广告发行等业务。

  此外,很多刚刚进入VR领域的从业者也纷纷表示“纯靠VR生存的创业型公司,在没有融到资的情况下,确实很难活下去。”“我们是VR公司,但是盈利主要来自其他业务。”“我们已经放弃了,VR计划书在桌面上已经落灰了……

  4、投资人不再积极涌入,普遍持观望态度

  如果说,裁员是VR遇冷的第一步,那么搁浅与依附副业则可以算做第二步,第三步应该就是“投资人也开始迟疑和观望了”。

  2017年1月,在某VR主题论坛上,中科招商执行副总裁任立殿直言:“2015年年底,我花了2到3个月的时间,看了一下VR。看完之后,我个人基本上一个项目都没投,就等于是放弃这个领域了。”

  华山资本执行董事刘明豫的说法相对谨慎,但也是持观望态度:“我觉得VR的整个市场目前来讲的确是很小的,VR行业在一段时间内是被高估的。”

  洪泰基金高级投资经理宋楠应该是说出了大多数投资人当下的状态和心声:“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我就很少看VR项目了。2016年12月,我们又将市场上比较好的VR公司重新看了一遍,结果也并没有出手投资。我个人觉得,VR在2017年年初,也没有很好的机会。

  宋楠的话很快被现实验证,据公开数据统计,2017年初,获得融资的VR企业有:威沃世界、互动视界、KATVR、打扮家等,不足5家。

  VR企业应该如何抵御寒冬、寻找出路?

  很多人都认为“VR市场距离成熟至少还需要3-5年”,这是事实,一方面,很多VR企业并不理解VR算法,VR的技术也有待提升:头盔太重、图像识别技术不成熟、数据规模太小……甚至连大家纷纷入局的VR内容,也存在储备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消费市场也没有彻底打开,C端市场十分惨淡。那么VR企业应该如何自救呢?

  1、 放弃C端转向B端

  有部分企业已经在尝试这种方式了,因为B端的开放商和商家的需求更加旺盛。兰亭数字CMO 庄继顺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4条面向B 端的途径,可供参考:

  (1)将内容一次性卖给一家或几家硬件厂商做内置,收取授权费;

  (2)为线下体验店做定制化的内容,收取授权费或销售分成;

  (3)为行业应用做内容开发,比如房地产、家装、教育、旅游等

  (4)为广告主做VR 内容,比如VR 广告片。

  2、钻研VR技术

  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主动权。VR目前存在的多数问题都是技术层面的,软件资源也严重不足。有数据统计,在VR领域,美国持有的专利权占比为67.7%、日本占比为17.5%,而中国的VR 公司几乎还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型技术成果和专利。

  现如今,很多没有放弃VR市场的VCPE都开始把资本押注到了海外VR企业,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VR 团队缺乏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经验积累也不到位”。

  既然资本的逻辑已经开始指向技术,那么如果国内团队肯在屏幕、传感器、追踪、视频流处理、视频拼接、声音处理、引擎、交互等任意一项技术上投入的去专研,也必将受到资本的青睐。

  结语:

  客观的讲,VR当下已然风光不在,但是并没有被丢之弃之,如任立殿所说:“VR内容虽然想象空间巨大,但内容是基于硬件的,只有硬件普及了,内容才会大量出现。就像是智能手机普及了,就会有很多APP出现。”

  而且,“VR+游戏,VR+视频,VR+教育……”总之,“VR+”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趋势,说不定,VR的出路就在B端。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