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坚持对的事情 自然就会踩在风口上

当走进孙海涛位于杭州总部的办公室时,一条名叫“悟空”的泰迪犬会吠个几声,很快它会安静下来,躺在茶几上默默的听着它的主人与别人聊天。孙海涛说,这种场面它见的多了。

这条泰迪犬穿着黑色“衣服”,跟孙海涛本人穿的黑色T恤一样,上面的“51”字样十分显眼。“悟空”是他在创办51信用卡前养的,和他一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创业狗”。

但最近一年,孙海涛闲了下来。不再参与基层员工业务会议,不再跟员工拍桌子骂架,他也不愿意出去抛头露脸,四处为公司站台吆喝,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不再有过去那种紧张感。

“过去公司有存亡的风险,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闭,所以大部分时间扑在业务上,现在很多事情可以撒手不管了。”孙海涛说。他窝在沙发里,翘着腿,手里捏着“悟空”的红色小球,对每个抛过去的问题都会稍微沉思之后再做回答。

孙海涛的这种改变源自于51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已经清晰。据他透露,2016年,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净利润3亿元。

如今,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这些数字翻番。但回顾十多年的创业经历,孙海涛对于风口其实有着深刻的理解。过去创业的失败经历,以及51信用卡的成功让他明白,创业者不能盲目追风。

“相反,当你顺势而为,坚持做一件对的事情时,很自然的就会踩在风口上,而不需要刻意的去追逐热点。”孙海涛说。

不要追风口

但孙海涛其实也是追过风,并尝到失败滋味的。在杭州当地,他在创业圈内名声在外。

孙海涛创办的第一家公司的主业是三维地图。“其实这家公司规模和名声都挺大,也有投资人进来了,但就是赚不到钱。”孙海涛说。赚不到钱的原因其实跟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一样,盈利模式不清晰。

于是,他决定转型。

2007年,房地产市场极为火爆,房价疯涨,成交量巨大。孙海涛看中了这个市场,决定追风,公司的业务很快转向。按他当时的计划,公司的新业务是要替代地产中介线下门店的。

但半年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自然也受波及,市场成交量大幅下跌。而对孙海涛来说,维系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恰恰是房地产成交量。

之后,他不得不裁员,公司也濒临倒闭。“这是我的一次教训,它告诉我,一味追逐热点肯定是会吃亏的。”孙海涛说。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他不再盲目追风。

2012年,孙海涛创办51账单(51信用卡前身)。创办这家公司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是出于自身需求。

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坚持对的事情 自然就会踩在风口上

由于连续创业,资金消耗极大,使他本身成为了一名重度的信用卡使用者,他和老婆办了十几张信用卡,用信用卡给公司买服务器,刷4万块分36期偿还。

创办51账单时,他设想的转型方向也是为像自己这样的重度信用卡使用人群提供服务。大多数账单数据都躺在邮箱的垃圾信箱里,但这些信息累积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当你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行走时,不知不觉你就会踏上风口。”孙海涛一边捏着红球,一边说。

他踏上第一个“风口”是做了个APP。他过去一直做的产品均是PC互联网相关,从未涉足过APP。之所以要开发一个APP产品,完全是处于用户需求考虑,不会有人去PC上管理自己的信用卡账单。

51信用卡的APP上线之后,用户量大增。让他意料不到的是,第一个月就完成了10万用户的目标。

孙海涛踏上的第二个“风口”便是大数据。

由于每天都在处理了大量用户的消费记录,这些数据就成为了说服投资者掏腰包的重要砝码。从2013年开始,大数据开始被炒热,时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风口,而孙海涛就这样不经意的踏上了这个风口。

但他的“运气”远不止于此。尽管拥有了大数据作为支撑,但公司的盈利模式依然不够清晰。孙海涛也开发了一些功能,比如说,自动化记账、信用卡优惠,但都无法赚钱。

后来,51信用卡尝试了信用卡发卡业务。从2014年开始,51信用卡和几家银行合作,在APP上开通在线办卡业务。用了差不多3个月时间,公司便跃升成为几家合作银行网络办卡渠道里的翘楚。

但代办信用卡的佣金收入难以覆盖51信用卡的运营、扩张成本。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红利也正在逐步消退,购买流量的成本越来越贵。孙海涛不得不又一次面临寻找新的盈利方式,以及寻找新的融资。

新的融资并不顺利,孙海涛2014年大半年时间里见了十几名投资者,都遭到了质疑。彼时,互联网金融开始风行,又一个风口开启。

后来,孙海涛在与宜信的合作过程中找到了公司新的盈利模式,杀入P2P信贷业务领域。51信用卡为宜人贷提供有借款需求的用户订单,宜人贷负责风控审核、授信、提供资金,51信用卡收取贷款额度1%左右的提成。这个产品上线后,正式命名为“瞬时贷”。

在当时,瞬时贷的出现意味着51信用卡从应用类工具切入后开始向金融信贷业务扩张。孙海涛也又一次成功踏上资本追逐互联网金融的风口。

资产荒难题

事实上,在2013年以后的两年时间里,随着余额宝、P2P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兴起,大多数公司看重的是借贷业务中的资金端。

大家想的是,只要有资金,放贷则相对容易,想借钱的人太多了。于是,行业拼命做营销,用高收益率吸引理财客户来提供资金,互相哄抬获客成本。

但从2015年开始,业内开始普遍意识到,在金融业务中,昂贵的资金只得匹配风险更高的借款需求,在理财客户的市场上拼杀只能陷入高成本、高风险的恶性循环。而此时,中国金融市场进入“资产荒”,更稳定、更便宜的机构资金入场,优质借款需求的开拓能力被认为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质资产成为行业的稀缺品,正是给予51信用卡的绝佳机遇。

2015年初,51信用卡接受了由纪源资本领投,小米及顺为资本、京东跟投的B轮融资,很快又引入了上市公司新湖中宝的B+轮融资。

几乎同时,51信用卡推出互联网金融APP“51人品”,涵盖理财与借贷服务——人品宝存取便捷、年化收益率6.1%左右。

“过去用户借钱要从银行来,但我们自己平台有用户,我们可以直接撮合把钱借给用户。”孙海涛说。这块金融业务很快成为51信用卡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据他推算,大约30%的收入来自与银行合作的发卡业务、对外流量变现和技术服务,其余收入主要来源于借贷撮合服务所产生的“服务费”。

在孙海涛看来,“51人品”给51信用卡带来了质的变化,它改变了公司的基因,为公司加入了金融的属性。凭借着“51人品”,去年该公司的营收超过10亿元,净利润达到3亿。

公司的盈利模式清晰后,51信用卡在融资上也变得容易许多。去年9,10月份,51信用卡宣布完成总额3.94亿美元的C轮、C+轮融资,估值超过100亿人民币。

在51信用卡的历次融资中,给孙海涛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既不是天使,也不是事关生死B轮融资,而恰恰是让公司站上“独角兽”行列的C轮融资。

“因为融的钱实在是太多了。”孙海涛刚说完,紧接着哈哈大笑一番。在C轮融资之前,资本“寒冬”已经开始,战略新兴板的通道被关闭,E租宝事件之后的互联网金融管制。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开始变得谨慎。孙海涛回忆称,当时有三个月时间,每天都要跟不同的投资人讲商业模式,几乎一天下来讲五六次。“讲到最后,我自己都想吐了。”孙海涛说。

事实上,C轮融资时,51信用卡的商业模式已渐清晰,但不少之前被孙打动过的投资者都选择了保守,打起了退堂鼓。

不过,孙海涛花了一年时间,最终还是完成了公司的C轮融资。在去年9月20日宣布C轮融资时,当“$310,000,000”的数字出现在身后大屏幕上时,孙海涛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句话:真TM扬眉吐气。

历时时间长、金额大、见得投资人特别多,这是孙海涛对这次融资最直接的感受。

这次融资之后,也改变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清闲了一些。如今,孙海涛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重新定位自己。他最近做的一次尝试是,在微信上删掉了大量“朋友”,这里面包括很多投资者、私交不错的朋友、以及很多的同事。他说,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更加聚焦,减少关注度。

为此,不少朋友和同事为此打电话向他抱怨,但他依然如故。“无所谓,这就是我的个性,他们都了解的。”孙海涛说。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