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3年烧15亿,小小音箱到底有多大市场?

在科技领域已经大张旗鼓的开启了一场关于“音箱”的竞赛。小小的音箱不仅吸引了谷歌、亚马逊、苹果等巨头,也吸引了国内如阿里、京东等新电商的驻足。与此同时,众多创业公司也开始推出类似产品。大小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到底是跟风还是有什么隐秘利益?品途商业评论走访了多家智能音箱企业带您了解这背后的商业逻辑。

今年7月,雷军在发布小米5X手机之后,把保密已久的人工智能音箱作为压轴新品发布,引得现场一阵惊呼。

“简直太便宜了,小米真的是性价比之王啊。”在现场的人纷纷议论。虽然之前也有不少国内企业在做智能音箱,但是小米智能音箱以299元的价格杀进来,基本上是市场最低价了。

近年,智能音箱成为了众多企业追逐的硬件设备,参与者不乏巨头:

2017联想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发布带有语音功能的智能音箱SmartCast+,并声称要拿全部身家性命押注AI。

京东是最早开启智能音箱市场的企业之一,在2015年初就和科大讯飞成立合资公司灵隆科技,在同年的8月份灵隆科技便推出了首款智能音箱。

7月6日,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语音终端设备天猫精灵X1,售价499元。

喜马拉雅FM、酷狗音乐也在布局智能音箱,以旗下的内容为亮点,打造一款硬件。

创业公司中,出门问问、Rokid等公司也纷纷推出产品或相关计划,更不用说国外的谷歌、亚马逊、苹果等巨头。据粗略统计,中国智能音箱厂商有200余家。不过小米以299元横扫低价市场,除了巨头和明星创业公司,小厂商的生存空间恐怕越来越难。

百箱大战已经开启,但市场未必如愿

3年烧15亿,小小音箱到底有多大市场?

“这是名副其实的百箱大战。”出门问问李志飞对品途商业评论表示。

很大程度上,中国智能音箱热潮来源于亚马逊在2014年推出的Amazon Echo。这款智能音箱产品在发售之后销量口碑稳步上升,成为了亚马逊旗下的主打产品。人们在家可以用它听音乐,设定闹钟、和其他智能家用电器联动,甚至打车、购物等技能也可以实现。在家里,智能音箱的作用替代了手机,解放用户的双手。

很明显,让音箱变成一个中心,背后去控制各种设备,这是入口级别的产品,谁夺得了这个市场谁就能拿到人工智能时代的第一张船票,而中国还没有出货量级较大的企业,绝佳的机会已经产生。

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公司希望抢到人工智能时代的红利,移动互联网叱咤风云的巨头不想错过下一个风口;创业公司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巨头做不好的事情可以由他们来完成……在没有更好形态的智能硬件载体出现之前,智能音箱是人们能想到的最棒的设备,更何况已经有亚马逊这样的标杆企业在前。

然而,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真的可以容纳这么多企业吗?

根据eMarketer今年4月数据显示,亚马逊Echo美国市场占有率达70.6%,远远领先于第二名 Google Home的23.8%。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Analytics指出,2016年智能音箱全球出货量590万台,并将在2022年增长10倍,市场价值达到55亿美元。

中国市场则远没有美国市场活跃。据Counterpoint估计,今年中国智能音箱销量可能仅为200万台,而美国则高达1400万台。

鉴于中国国情,未来基于语音的AI服务载体可能不是欧美用户偏爱的音箱,而是家用电器。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用户买走了全球65%的智能联网家用电器,到2020年此类产品在中国的保有量将高达9510万台。

出门问问曾做过一个调查,美国80%的用户都知道智能音箱,“智能音箱市场有什么产品,主要能干什么。”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20%都不到。“可能媒体、科技圈特别热闹,但是普通老百性,尤其是苹果的HomePod还没出来之前,所以人的认知度不一样。”李志飞说到,在美国智能家居的成熟度,还是大于中国。另外,还有使用场景的问题。比如美国房子比较大,很多人喜欢DIY,喜欢智能家居的东西,这些情况在中国都是不具备的。

易观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智能音箱正处于探索期(2011-2018年),经过消费者普及,厂商才能够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当然在这期间部分玩家会困于资本或技术,退出市场或转型,之后稳步增长,经历启动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只是时间上尚不确定多久才能真正触达。

 模式有何不同?

3年烧15亿,小小音箱到底有多大市场?

李志飞告诉品途商业评论,他们的音箱还是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看中音质,加强语音交互,运用不同的策略。”这是李志飞想打出的差异化。出门问问核心的能力是语音交互,在语义理解上,一个问题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去问,问问音箱都可以答出来;另外,在出门问问的开发者平台上,开发者用几十分钟时间就能定制一个新的场景,比如在音箱里支持记账功能。

更重要的是,出门问问打算依托谷歌的优势,在海外也开拓市场。因为谷歌是其C轮投资方,问问音箱在海外仅需提供硬件产品,内部搭载的是Google Assistant,相对来说更加本地化。

李志飞十分看重海外市场:“做硬件说白了要达到所谓的规模效应,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用户支撑你在这方面的承诺,你的投入、售后其实都需要一定的量,才能使得你不停的迭代下去。所以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希望做一个全球化的产品。”

而对于小米来说,一贯的低价策略是其杀手锏之一。小米智能音箱的进入,较大的意义在于普及到大众消费者,使更多人用到产品。不过,也有不少人质疑299元的音箱最多是个高级玩具,无法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王川则认为,创新和高毛利没有任何关系,今天绝大多数创新,都是创业公司带来的。“当前小米的毛利率很低,我并不担心小米的创新精神,但是如果未来毛利上来了,我还真担心了。”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X1是和Amazon Echo最相似的。500元的定价比较平均,依靠强大的销售体系以及阿里一直宣传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巨头打造的产品更让人担心——通过终端,阿里很有可能打通内容资源、电商资源、O2O资源、发展真正的消费级AI产品。也有分析人士称,阿里在生态上较完善,但在硬件和智能家居领域布局有限。

赌注未来的背后是跟风

3年烧15亿,小小音箱到底有多大市场?

智能音箱一时间风光无两,随着竞争越发激烈,泡沫破裂的时间可能比人们想象中的要快。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我们已经熟悉过不止一次,VR和共享经济火了之后,市场迅速做出反应,泡沫也随之而来。

智能音箱和他们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BAT不再是反应最慢的,也不是依靠买买买和布局来完成在这个领域的激烈竞争,他们这次选择了亲力亲为。

表面上看,创业公司和巨头的终极目的都是一样的:押注未来,夺取接下来一二十年即将到来的红利。百度、联想等企业甚至作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定,全身心投入到AI之上。不过集中在智能音箱这一小小的设备之上,反应的是还是这些公司的焦虑。

李志飞从2012年创办出门问问起,就不停在寻找公司的商业模式。从软件到软硬结合,再到现在的多场景联动,出门问问不断覆盖适合语音交互的硬件载体。他甚至坦言,羡慕今日头条那样的公司,利用一些核心技术快速做出了一家具有海量用户且有很高用户黏性,最后实现了商业变现的公司,模式比较清晰。“我们这几年半,之所以不停地折腾,在外面看,是不停地换产品、换方向,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这么一个点。”

现在,李志飞把智能音箱等硬件看的很清楚,他们只是硬件载体,不能认为是终极的入口,所以商业模式还是在核心的语音交互上。

“智能音箱是一个战略性的产品。虽然我们明白这个量起来需要时间,技术成熟也需要时间,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开始做这个事情,你未来4年就算用户有这个需求,技术已经成熟了,也跟你没有关系。所以不管我们还是天猫,智能音箱都存在战略性的价值,需要做提前布局。”

奇怪的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中国,甚至copy from China的今天,智能音箱偏偏被中国错过,以至于现在需要大力追赶,跟风现象非常严重。

暴风集团是这股浪潮的例外。其CEO冯鑫表示,暴风不打算涉足智能音箱市场,巨头扎堆实在太严重。

冯鑫算了一笔账,每年全国对智能音箱大概有7、8千万台的需求,60%到70%市场会被前三家公司包揽,占据市场起码有保证2000万的销量。如果每台智能音箱赔上50元,一年要烧10亿,在争夺市场3年,至少要准备出15亿。

另一方面,虽然智能音箱的交互技术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做成人们想象中的样子,还有不少难点存在。

人工智能要产生自己的意识,除了表面的自然语言交互,还需要思考、推理,没有人知道机器该如何对物理世界建模、理解,机器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也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人工智能远未到成熟地步,此时的跟风恐怕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公司焦虑正是商业缺乏创新的体现。

结语

iPod的成功,不仅仅是苹果公司为新技术提供了时尚的设计,而是把新技术与卓越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而且,苹果公司真正的创新是让数字音乐下载变得简单便捷:靠发放低利润的iTunes音乐来带动高利润iPod的销售。这一模式以全新方式对产品价值进行了定义,并为客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

创新而不是借助“AI的噱头”博眼球,这是目前科技企业应该普遍思考的问题。但过去十年间与商业模式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屈指可数。

在中国越发强大的现在,把创新科技结合到商业模式当中去,是一家企业的立足之本。当一个行业的“破坏者”而不是“跟风者”,才能摆脱刻板的印象!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