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向教育转型,会是传统健身房的新出路吗?

健身小白摸着肥肚腩,还没熟悉一堆古怪的器械,就淹没在私教卖课的唾沫星子中。

向教育转型,会是传统健身房的新出路吗?

健身房教练卖课好烦人,我该怎么怼回去?

“这月卖课任务没完成吧?”——怼教练。“这月水电租金交了没啊?”——怼老板。

传统健身房被人诟病已久,但近些年互联网+、O2O等各种商业新概念层出不穷,不停冲击着传统健身房的运作模式。后者正处于行业洗牌前夜,“变革或死亡”,焦虑不堪。

是消费还是投资?

在探讨健身行业未来变革可能性前,我们需要先给健身下个定义:健身究竟属于消费还是投资?

长期以来,健身行业一直在给用户灌输一个观点,健身属于长期投资。将健身和后半生健康生活挂钩已经算是吃相文明的宣传手段,更润物无声的高明宣传就是将健身和美好生活绑在一起。只要一健身,高薪资、高颜值,还有个漂亮对象。

用马季老师著名相声《宇宙牌香烟》的腔调来说就是:

健身打入你的生活,成为您生活三大要素之首要!你不健身,你就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你不健身,你年轻人就搞不上对象!你不健身,你学生考不上大学!不健身,在座的各位都过不好年。

在这种鸡汤式的包装中,健身应用Keep的标语“自律使我自由”,最为高明。这标语极含蓄,极内敛,但是又内含了饱满的生命力。一看到这句话,仿佛瞬间感受到泵感,肌肉疲劳立马减缓。咬咬牙,现在我自律健身,很快就能享受自由生活。

可是,自律跟自由有什么关系呢?

真正疲于生计的穷人是不会去健身的。健身行业瞄准的客户,永远是中产以上以及假装是中产的精神小资。中产是最为焦虑的群体,他们赞同阶级分化,接受阶级固化。准确说,是向上争求自由流动,向下要求阶级固化。

但是现实并不遂人愿,保持中间的状态已十分困难,稍不留神还得跌下去和泥腿子为伍。因此这群人对一切光鲜的物件都趋之若鹜,奢侈品买不起还有轻奢,吃不到特供可以吃高价有机食品,没有私人医疗小组还可以健身保命。

健身并不能使你生活美好,该加班还是加班,该没钱还是没钱,健身的你并不比沉迷《王者荣耀》的你值得夸赞。在这个还不够成熟的市场里,健身远远算不上投资,只能算作消费。

健身房的新变革

在谈变革前,我们需要了解传统健身房运营模式有何弊端。

对于健身者来说,只有四个健身需求:怎么吃、怎么穿、怎么练、哪里练。但传统健身房往往只能满足后两种需求,即提供训练场地与教练指导。但是就这两样需求,传统健身房都很难令人满意。

众所皆知,健身房靠销售年卡来盈利。这一点,从价目单上就可以了解到。多少人心里默默计算一番后,发现年卡最划算才毅然办了年卡甚至两年卡?又有多少人办了年卡后,使用次数不足十分之一?

向教育转型,会是传统健身房的新出路吗?

传统健身房收入与成本分析

卖卡、卖课的盈利模式则又围绕“预售”两字。先花一笔钱租下健身房场地(这笔钱不见得低,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健身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人多地少租金贵。),在正式开业前就预售年卡,借这笔钱进行场地装修、设备购进。更疯狂还可以借这笔钱开下一家新店,然后故技重施,重复这一过程,不断对外扩张。

当然,资金流不断还好,断了就只能跑路了。所以老板您别怨我不买两年卡,我怕你跑路。

小而精的健身工作室

为了与大型连锁商业健身房竞争,近些年市面上纷纷涌现出以“小而精”为特色,定位细分人群的健身工作室。

与面面俱到但是广而不精的大型健身房相比,小型健身工作室往往侧重于一个或两三个训练领域,如举重、如瑜伽、如力量举。由于工作室选择性地设置了有氧区、无氧区等训练区域,因此能最大程度降低场馆装修的成本。而这方面节省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则转嫁到教练身上。

以往健身教练行业叫做“铁打的健身房,流水的私教”,任谁经过简单培训便可以冒充资深教练,毕竟只要会忽悠能卖课就行。但健身工作室走的是精品路线,因此必须保证教练拥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保证每个教练都有独门绝技,能独当一面。

“碎片式付费”新玩法

向教育转型,会是传统健身房的新出路吗?

超级猩猩健身仓

传统健身房以“低使用频率,高单次消费”的模式挣钱,纵然会时不时推出各种短期体验活动,也是为了卖出一张张看次划算的高价年卡。

同样是吸引冲动消费的用户,现如今“碎片式付费”的健身工作室却玩出了新花样。在传统健身房人为设置高价月卡为销售年卡铺路时,“碎片式付费”模式大大降低了消费者按次付费的决策成本,迎合冲动消费的健身小白,吸引了这一部分不想办年卡又舍不得买高价短期卡的用户。

这种新兴健身模式以超级猩猩和乐刻、光猪圈等为代表,前者主打24小时健身仓,“不办年卡、按次预约、没有推销”。乐刻主打自助健身房,99元包月,光猪圈则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搭建智能健身体系。

向教育转型,会是传统健身房的新出路吗?

与传统健身房的运营模式对比

如果说传统健身房常一次性售出场馆使用权,那么新兴的按次付费健身工作室则讲究“高使用频率,低单次消费”,以相对低价的单次使用费用出售场馆单次使用权,进而获取更多小白用户。

但是碎片化付费对健身工作室获取新用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只有高使用次数以及庞大用户数量才能“对消” 相对廉价的单次使用费用,进而使得两者数字总乘积最大化。在这背后,仍需要结合原先的半年卡,年卡等期限卡模式,以按次付费为切入点来吸引用户,然后凭借用户体验来售出会员卡。

做服务还是做教育?

上面讲了那么多东西,实际上还是围绕“服务”二字。在这里,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新问题,在健身行业,我们做的是服务还是教育?

每一个健身爱好者,不管如今健身水平有多高超,理论水平有多科学,在刚接触健身时,都是一无所知的小白。在这个时候,健身小白急需有人领进门,传授健身入门知识。毕竟网上健身资料虽多,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更何况一个合格的教练还能实时指出训练途中的不足,帮忙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

但是坑爹之处在于,传统健身房疯狂卖课也就罢了,但在卖课的同时却不能保证私教课的质量。商业健身房只需要教练的销售能力,只要能够卖的出去课,教练,哪怕只是个销售,就能在健身房立足。在这种情况下,纵能承担得起高额私教费用,用户也不见得乐意花钱请私教。

“定制化”与标准课程的冲突

在抛出健身行业就是教育行业这一观点时,大家难免会有一个疑问,每个人高低胖瘦各不同,怎么有效地搭建起标准化教育平台呢?毕竟定制化教育虽然好听,但实际操作成本较高。

事实上,传统的健身房私教就是一种不纯粹的定制化课程。之所以说其不纯粹,一方面是教练良莠不齐,难以针对受训者不同体质制定不同方案,另一方面则是健身私教传授的知识往往局限于动作教学和动作纠正。很少有教练会乐意教授理论知识,毕竟有些小白健身心切,你慢慢教理论知识,不让他实战,他还觉得你故意拖沓骗私教钱。就算那些有心传授理论知识的良心教练,他们给出的知识也较为零散,不够系统,难以标准化。

教育行业并不排斥标准化运作。以学校教育为例,每门课经过前人的摸索实践,都有一个较为标准化的授课流程。每一个优秀的教师对这个流程都十分熟悉,他们都清楚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会遇到哪些共性的问题。

因此健身工作室可以建立一套教育体系,就某个训练方向制定最通用的标准化课程。毕竟理论知识是共性的,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就自身条件进行针对性训练。

若健身工作室采取学习训练营的模式,这将对教练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更需要统筹线上与线下,理论学习与健身房运营的关系。学习是为了更好实战,实战是为了更好验证理论知识。

不管如何,健身先健脑,健身行业的本质或许应该从教育业中去寻找。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