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剑桥毕业,创业3年,公司估值超10亿,他啃下医院这块“硬骨头”,打通糖尿病管理的整条服务链

剑桥毕业,创业3年,公司估值超10亿,他啃下医院这块“硬骨头”,打通糖尿病管理的整条服务链

匡明说自己算是一个跨行业创业者,学信息工程出身,上海交大和剑桥毕业。毕业之后进入Intel做工程师,期间发表了不少专利。后来转行加入强生医疗团队,从一个钻研程序设计的工程师,跨界成为先后负责产品、全球、亚太等多个市场区域的市场销售的管理者。2014年辞职创业,与几位同事和好友一同创立掌上糖医,现在为止,过去3年不到的时间。

掌上糖医是一家基于慢病大数据的科技型企业,互联网公司这个定义在匡明看来略显狭隘。掌上糖医不局限于一个App或手机终端,他认为这些只是公司To B或To C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匡明认为掌上糖医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不完全是一家医疗企业。虽然公司的业务带有很强的医疗属性。

“我们毕竟不会跑到医院去给病人看病,而是利用数据来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在慢病领域的效率提高和体验提升。因此,我认为掌上糖医是一家基于数据的科技型公司。这是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的。”

创业3年,匡明一直在思考能为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他希望通过掌握的数据和先进技术,系统性地提高整个医疗系统在慢病治疗和管理上的效率。

从一开始匡明就希望能做慢性疾病,之所以选择糖尿病切入,是因为慢性病是个庞大的病种。匡明介绍,慢性病在中国覆盖4-5亿人群,每年市场容量就有5,000-10,000亿,市场可以说是非常之大。

创业初期市场大当然很有价值,但大市场往往伴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什么都想做好确实有点难,倒不如选择一个更细分的入口切入,反而有利于创业成功,和做出一些真实有效的改变。所以匡明当时就选择了慢性病当中,满足市场大、团队能为之带来改变和价值的赛道——糖尿病。

纵观整个行业,我们发现以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疾病都有如下特点:首先,病程周期长,且一旦患病需要终身接受防控。其次,慢性病除了在医院内接受治疗,出院后仍需持续进行管理,两相配合病情才能有效控制。

其中在医院内的诊疗场景中,有一个最突出的痛点,就是整体效率非常低,出错率相对比较高。大家都知道去医院看病的人多,其中慢性病患者更多。中国近14亿人口,但每天突发得病进医院的人数还是有限的,但是糖尿病患者人群数量则不一样,因为这部分患者一旦患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所以到医院看病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可以说是一个增量。这也决定了,它对效率的要求更加高。

但实际情况是,院内治疗时的流程不清晰,加上医疗服务过程仍存在大量非信息化数据。匡明告诉邦哥,医院是通过HIS/LIS做数据流转、数据存储的,可见医疗系统也认同信息化对效率的提高。

但在具体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匡明发现信息化程度普遍非常低,且存在大量有可能出现人为失误的纸笔手工记录操作。比如医生要下发一个任务,护士会手工记录下来,任务完成后的反馈也要通过手工记录来完成。不但效率低,出错率也高。因此,流程上的低效和非信息化数据,是糖尿病院内治疗上很大的痛点。

第二个场景,病人离院以后。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内,身体状态会不断发生变化,离开医院的医生,病人就会有个强烈的需求,想要随时随地知道自身身体状态如何,需不需要接受进一步治疗等?鉴于目前中国尚无完善的家庭医生体系,这部分患者人群的诉求如何得到满足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于是,病人只好定期几周或一个月往返一次医院,不断地排队、挂号、看诊,否则无法知道自身健康处于什么状态。这对病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隐忧。病人从医院回到家中,病情发生什么变化甚至危急情况,医生也无法及时获知并给予帮助,而这种病情的恶化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糖尿病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比美国高出8倍的原因,也是中国糖尿病人群平均寿命较短的原因。

综上,医院内诊疗效率低,院外管理中又缺少可实时高效了解病人情况以及给到病人及时反馈的治疗体系,这两块是匡明目前看到在糖尿病领域比较大的痛点。

剑桥毕业,创业3年,公司估值超10亿,他啃下医院这块“硬骨头”,打通糖尿病管理的整条服务链

掌上糖医的业务就是紧扣这些痛点的解决开展的,目前业务内容主要分成院内系统和院外系统两个大平台。

院内平台主要针对医院内诊疗没有高效流程、非信息化数据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平台主要是给医生和护士来用,它可以帮助把所有的患者信息都流转在这个大平台上,去提高信息化程度、标准化流程,以取代纸质的操作(纸质操作有很多人工参与的断点)。这样可以提高治疗和诊断效率,同时沉淀海量数据,这是掌上糖医的院内SaaS平台。

院外系统则是提供一个可供沟通、连接医院和患者本身的平台。患者可以在家里实时同步自己的健康数据到平台,医院依据这部分数据和其他资料,根据患者情况、按需给到更新的诊疗建议和病情指导。

目前掌上糖医的主要盈利来自两个方面,服务类收入和产品类收入。

服务类收入其实比较清晰,平台收集并掌握患者的持续健康数据,可以就此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或者与非常需要给这些患者提供服务的B端大企业合作,比如体检中心、医药企业等,通过服务和数据来展开和付费。

第二块是来自于产品类的收入。患者在掌上糖医的平台上享受服务后,可以减少频繁进出医院的次数,之前提到过患者不得不持续地“跑医院“,是因为患者需要专业医生帮助判断自身的健康状况,是否需要进一步接受治疗等。正常情况下,患者一年可能需要十几次到二十次进出医院。但这显然会带来大量的效率浪费,对患者和医院来讲都如此。

通过掌上糖医的院外系统,患者可以在线上满足大部分医学咨询和交流的需求。与此同时,他们仍然不断会有对产品的需求,比如用于血糖检测的器械耗材,又比如日常药品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购买。

和同类公司相比,掌上糖医的竞争优势有两点:

首先是数据,匡明自信地认为,他们能拿到的数据,同类公司未必拿得到。原因在于:其一,医院系统是公认的“硬骨头”,大家都不愿意碰;其次,医院相对来说比较“重”,也是一个偏保守的机构系统,轻易不会对外开放,其内部关系和标准系统都很难搞定。这就对技术开发团队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而掌上糖医在此就已存在一个很高的“壁垒”。

其次,一旦医院做出规模,“壁垒”会越来越高。医院作为病人的“流量中心”,一旦打开就会发现患者的黏性会越来越好、数据的沉淀质量会越来越高。医院量和患者数量的不断累积,会形成一道天然“护城河”,竞争对手在后期想进入都难。

中国医疗的地域性特征非常突出,在不同省份、甚至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区,医院的机构特点都各不相同,想要在不同省份、地区同时快速进入并开展合作几乎不可能。匡明告诉邦哥,大多数人在这一个阶段尝试后就已经放弃了,而掌上糖医之所以愿意扎根去做,而且已经做起来的原因在于,他确认医院这个切入口是对的,中国医院对效率提升和信息化改造是刚需,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掌上糖医也不是单方面“硬”做,而是采取与一些机构/企业合作的方式,用“巧”劲降低进入门槛。合作伙伴当中不乏像中华医学会这类医院认同的官方组织,也包括一些大型药企。

其次,医院很难的原因还在于每家医院的信息化程度不一样,相当一部分医院目前还是相对保守,我们想象中的很多情况到了实际场景下却很难顺利推行。

以上两大障碍,是其他企业很难在这个领域立足或跟我们开展竞争的根本原因。

不久前基石资本,IDG,经纬创投,和平安创投近日对外宣布,已于2016年年初完成掌上糖医的B1轮融资,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这也是掌上糖医对外公布的第3轮融资,而该项目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慢病数据化平台,总估值已经超过10亿。

作者:鹧鸪仔。不该开的会不开,不该吃的饭不吃,不该参与的活动不参与,关注科技、大健康、电竞游戏,微信号:Khalil_Xu,申请好友请注明公司职位及来意。

剑桥毕业,创业3年,公司估值超10亿,他啃下医院这块“硬骨头”,打通糖尿病管理的整条服务链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