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继携程亲子园事件之后,这两天,红黄蓝幼儿园再爆性侵嫌疑。一时间,白色药片、多处针眼、“光溜溜”,或是细节、或是口述,极具冲击力的刷屏字眼用最直接的方式狠戳了公众神经,朋友圈拷问、痛心、悲悯交集,舆论层层加码发酵。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震惊之余,全媒派(ID:quanmeipai)想冷静下来,从儿童新闻视角出发,仔细审视我们的媒介环境: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在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曾提到这样的观点:

直到如今,即使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孩子玩起了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人社交媒体世界里仍然鲜少有孩子自主发出的声音。我们在成人专属的圈层中消费信息,在这样的语境中,儿童的发声往往缺位——尤其是上幼儿园尚不识字的孩子。

因为话语权的缺失,孩子们对各式强加的标签与描述从来没有还击之力。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有关“熊孩子”的新闻

本该是充满希望的下一代,为何会在媒介语境中被钉上负面标签的耻辱柱?我们对于儿童的关注,是否暗含了成人视角的自大与傲慢?在这样的单向语境中,成人对于儿童的讨论,尺度究竟如何控制?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在《关于虐待儿童的媒体报道》一文中,学者Chris Goddard 与Bernadette J. Saunders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儿童报道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今,十几年过去,对于涉案儿童新闻,媒体仍然惯用耸动标题与猎奇的描述来进行报道: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对待个体侵害事件,冰冷的数字强调与画面感极强的描述,无疑让受侵犯的孩子成为被异样审视的对象。 试想,若孩子们再长大些,看到自己当时懵懂描述的细节被媒体用来进行情绪渲染,甚至被当作“新梗”屡屡出现在标题中,又会是怎样的伤害?这不禁让人生疑:这些井喷的内容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今年的“媒介与妇女”论坛,亦探讨了“媒介如何避免对被性侵儿童的二次伤害”这一议题。其中,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孙晓梅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时候出了女童被性侵的事件,从法院到检察院都会采取保护措施,不会公开细节,但有些媒体不是这样,使劲地挖这个事儿,而且不是说从女童的保护和权力监管的角度,。还有一点要命的是,跑到人家家里采访、拍照,这其实对于女童不管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极大的伤害,背后就是对家庭的伤害。

如孙晓梅教授所言,当今许多媒体除了极尽博眼球之能事外,将受害者和其监护人的影像、家庭地址、就读学校都公布在网上。本次红黄蓝幼儿园最初流出的家长采访视频,竟然未对人像作任何特殊处理,很可能对发声家长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在全球,对于儿童新闻报道早已形成业内共识,应当符合“儿童利益最大原则”,这同时也是许多国家制定未成年保护法的基础。

对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儿童保护问题媒体专家Rebecca Fordham提出了一条常用的经验法则:

目前,,为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和报道树立了指导作用:

(在灰色区域划动可查看原则全文)

2、在对儿童进行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护每个儿童权利,包括其隐私权和保密权、其观点得到聆听的权利、儿童参与影响儿童的问题决策的权利以及免受伤害和报复(包括潜在的伤害和报复)的权利。

3、每个儿童的最大利益高于一切。包括在倡导儿童问题及宣传儿童权利中,儿童的最大利益应始终被放在首要位置。

4、在决定什么是一名儿童的最大利益时,需根据该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成熟程度,相应决定在何种程度上尊重并采纳儿童观点。

5、关于报道可能带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应咨询对儿童处境最为了解并最有能力对其情况进行评估的人士。

1、不伤害任何一名儿童,在采访中避免使用评判性或者无视文化价值差异的问题、态度或者评论;避免将儿童置于危险境地或者使其受到羞辱;避免重新勾起不幸事件给儿童带来的痛苦和悲伤。

2、在选择采访对象时,不因儿童的性别、种族、年龄、宗教、身份、教育背景或者身体残疾而有所歧视。

3、不让儿童做秀:不得要求儿童讲述或者做他们没有经历的事情。

4、确保儿童或者其监护人知道他们是在和记者进行交谈。向其解释说明采访目的以及用途。

5、在进行任何采访、录像时必须征得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同意,在拍摄纪录性照片时,如有可能也需征得他们的同意。在可能并且适当的情况下,应获得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在征得同意的过程中,应确保儿童及其监护人完全出于自愿,他们完全了解自己将会出现在报道中,而报道可能在当地或者全世界发表。为确保其知情权,往往需要用儿童所能理解的语言征求其同意,并且儿童是在与其信赖的成年人商讨后作出的决定。

6、注意对儿童进行采访的地点和方式。限制采访者和拍摄者的人数。尽量确保让儿童感到舒适,能够在没有外界压力(包括采访者的压力)的条件下讲述自己的事情。在电影、录像和广播采访中,媒体人要考虑到,选择何种视频或者音频作为背景,可能间接提供有关这名儿童的信息及其生活经历。确保音视频在展示儿童的家庭、社区或者大致所处地域之后,不会置该名儿童于危险处境或者受到负面影响。

1、不能让任何儿童蒙受进一步的耻辱;避免可能使儿童招致报复的的归类或者描述 - 包括进一步的身体或者精神伤害、终身虐待或者遭到当地居民的歧视和排斥。

2、在讲述儿童的故事或者图片,总是提供准确的背景信息。




(3)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艾滋病患者,除非儿童、其父母一方、或者监护人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同意公开身份;
(4)被起诉或者定罪的儿童;

4、在存在危险、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或使其遭受报复的情况下,对下列儿童应使用化名并且对其视觉形象进行模糊处理:

(1)目前或者曾经是儿童士兵;
(2)寻求庇护者、难民或者在国内丧失家园的儿童;

5、在一些情况下,公开儿童的身份,例如其姓名及或可辨认的图片,符合儿童的最大利益。但是,即便公开儿童的身份,也必须确保儿童不受伤害、侮辱或者报复。

例如:
(1)儿童主动和记者联系,要求行使其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和要求他人能够倾听其意见的权利。
(2)儿童长期参与社会活动或者社会动员,并要求其参与的身份得到认可;
(3)当儿童参加社会心理项目,表明其姓名和身份是其健康发展的体现之一。

7、 当不确定报道是否会使儿童处于危险的时候,无论报道多么有新闻价值,应坚持报道重点为儿童的整体处境,而不是单个儿童的情况。

除了UNICEF之外,:

(在灰色区域划动可查看准则全文)

1、在涉及儿童报道时,必须慎之又慎,考虑准确性与敏感性;

2、避免发布对儿童利益造成损害的图像;

4、必须审慎考虑任何提及儿童的内容所带来的后果,将伤害减到最小;

5、极力避免儿童形象被辨认,或以其他的方式透露儿童身份,除非它对公众利益有益;

6、 开辟儿童表达观点的平台和渠道,对他们的表达不加压制和诱导;

8、 避免使用带有性暗示的儿童图像;

9、通过公正公开的渠道获取儿童图像,并尽量取得儿童本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再进行使用;

10、验证任何声称代表儿童权益的组织的资质;

11、在儿童报道采访中,不得给儿童或其监护人付费,除非是出于对儿童利益的考虑。

英国的则强调:

在报道或描述性活动或性行为时,注意可能冒犯社会风俗或观众情感,特别注意事件的语境和转播时间,

与性行为结合的暴力行为不应以刺激观众的方式进行描述,应避免细节和长时间的描述,另一方面,

而在2015年国内举办的“媒体报道与儿童权利保护研讨会”中,则明确提出倡议:

(在灰色区域划动可查看倡议全文)

1、所有媒体从业人员均有责任在业内大力倡导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规约的理念和原则;将侵犯儿童权利的事件,以及与儿童安全、隐私、保障、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等看作调查报道的重要议题;

4、考虑披露关于儿童材料的后果,确保儿童的处境在媒体干预之后不会恶化;

5、避免直观地或可能使人推测出儿童的身份,除非是出于对儿童最大利益的考虑;

6、开辟儿童表达观点的平台和渠道,对他们的表达不加压制和诱导;

7、避免使用带有性暗示的儿童图像;

8、使用坦率、公正和公开的方法获取视频和图片,并且应在儿童或其监护人知晓和同意的情况下获取这些图片;

9、除非在非常情况下,采访儿童应有能代表儿童最大利益的某位成年人在场,必要时可叫停采访;

10、采访记者应该保持与儿童同样高度的坐姿或站姿,不要“居高临下”地讲话。

不难发现,在以上的准则或倡议中,都奉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如明确强调慎用儿童照片,甚至严格到“即使打上马赛克也不许用”的程度;明确强调“避免耸人听闻的表现方法”,等等。此外,对儿童所口述的内容进行有效核查,也是在实际操作中极易被忽视的一点。

美国校园暴力和防自杀专家Loren Coleman曾经提出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以英国媒体为例,无论是大报或是商业小报,在进行儿童负面新闻的相关报道时,在有关虐待的新闻中,媒体或更加侧重采访和报道施虐方,或报道与事件相关的其他成年人,或关注其中的受害原因,而关于当事儿童的受害细节和采访受害者的内容,则很少被公开披露。

例如,在一则关于儿童被性侵的新闻中,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主要侧重于采访教会组织和律师。而关于受害者本身,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在这则《卫报》的报道中,仅仅提及这一基本事实,对侵害细节并未着任何笔墨。

《卫报》原文: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2017/11/20/jehovahs-witnesses-claim-told-not-report-child-sex-abuse-organisation/

而同样的题材,BBC的报道则关注了此类案件的具体解决方案,比如如何为受害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帮助: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BBC报道 原文:

http://www.bbc.com/news/uk-scotland-41988395

然而,在此前,美国媒体《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则在《20年,368名体操少年被性侵》的调查报道开篇,直接甩出画面感极强的描述: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星报》开篇原文&译文

自2016年3月到12月,历经九个月的调查后,该系列报道一经发出,震惊世界体坛,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奥组委和地方检察院对相关人员展开调查,揪出了主要施暴者之一——前美国国家体操队队医拉里·纳赛尔。

这份系列报道确实大胆披露了部分受害者口述过程的细节,然而,这些供词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受害者仍然选择沉默,因而显得这些已披露的供词尤为重要,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星报》的报道之所以能成功揪出恶势力,是因为其追责到底的决心。为使信源多样、事实充分,——在运动员和教练之外,还有体育官员、警察、检察官和儿童保护人士等等,并且分析了全国数百份警方档案和法庭案件文件,综合各方供述敲定实锤,并深入挖掘性侵案件涉面如此之广的原因所在。

《星报》报道原文:

https://www.indystar.com/story/news/2016/12/15/20-year-toll-368-gymnasts-allege-sexual-exploitation/95198724/

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

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如是写道。我们不愿看到孩子受到任何伤害,但现实是,伸向孩子的魔爪从来不会绝迹。身为媒体人,在孩子们的权益受到威胁之时,我们更应当肩负起责任,真正做到以专业力守护童心。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