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怪胎”便利蜂

2017年有哪些炙手可热的风口行业?

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共享单车、无人货架和新零售。可以说,在每个领域里冒出一两头“独角兽”都不叫个事儿。然而,有这样一家初创企业,却一股脑地把这些热门项目都干了。

文丨范特西 编辑 | 秦言

来源丨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怪胎”便利蜂

这家名叫“便利蜂”的公司,核心创始团队几乎都来自去哪儿,包括去哪儿的创始人庄辰超、原CFO赵轶璐等。可能是因为今年做线下的机会比较多,竟让如此多的互联网猛人纷纷冲入线下。不过,同时布局三个风口项目的团队,还真不多见。

相信便利蜂的路子绝对会让不少人为之惊讶:不仅在大量投放共享单车,还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设无人货架,同时加速开设线下便利店。

可以说,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无底洞,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人员配备,还要面对已经刺刀见红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今三个项目一起推进,其压力可想而知。那么,便利蜂选择如此布局,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

“怪胎”便利蜂

最近,懂懂笔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多个主要街区发现了大量的“便利蜂”共享单车。特点很醒目,有个巨大的车筐。

日前,在朝阳区金台路地铁站附近,懂懂笔记碰巧遇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从厢式货车里卸便利蜂共享单车,整整齐齐往地铁口的路边一放,少说也有百十辆。

看到一排排崭新的红色便利蜂单车与周围五颜六色的“同行”停放在一起,好奇心驱使懂懂笔记上前询问,预计要投放多少、都在哪里有投放,但所有工作人员都摇头不语。

便利蜂在这个节骨眼,在北京市内主要街道投放共享单车,让懂懂笔记产生了很多疑问。于是,懂懂笔记联系到便利蜂方面的有关工作人员,询问便利蜂为什么现在大量投放共享单车,目前的投放量、投放地区,以及是否通过了北京市各区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

遗憾的是,便利蜂方面并没有解答懂懂笔记的疑问,只是说问题涉及到商业内部数据,不方便透露。不过,对于现阶段便利蜂加码共享单车市场这一举动,不少业内人士都对懂懂笔记表示“看不懂”或“不看好”。

事实上,便利蜂在今年5月就曾小范围、小规模地在中关村一带投放了约600辆共享单车。而近日的投放数量,明显要更多。如果说5月份只是试水看看市场反应,那么12月份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的格局已经定格,以摩拜和ofo为代表的两大巨头,无论在整体的单车投放量、市场占有率,还是用户规模、骑行时长和数据积累上,包括投融资级别,都没给场内玩家留下机会了。

这时候“海量”的往市面上铺共享单车,是想烧钱呢,还是烧钱呢?

从下半年开始的行业洗牌,已经将一批中小规模的共享单车企业淘汰出局,其中包括曾经排名第三的小蓝单车,拿过数亿元融资的小鸣单车等等。而且,各种资源已经明显向头部玩家倾斜,拼烧钱是不是真的嫌银子烫手。

“怪胎”便利蜂

就算是资本头脑发热愿意陪着烧钱,请先看看北京市那些被闲置、清理的共享单车,以及街头随处可见无人敢用的“僵尸车”,真当管理部门是空气吗。

一位专注共享领域的投资人告诉懂懂笔记:“共享单车现在再入局非常难了,门槛已经是10亿美元级别,行业创新红利也已经不多,现在是拼资源、资金的阶段,而创业者的最佳窗口期早已过去。”也就是说,便利蜂此时入局不占天时地利人和。

尤其是政策监管问题,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陆续叫停共享单车投放,而北京市也在9月7号就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新增车辆投放,当时北京市的共享单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235万辆,严重超过了城市的单车负荷量。

此番便利蜂“顶风作案”,不知是否事先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准行令牌”?

便利蜂在这如此市场环境下大量启动投放,自然让人难以捉摸。曾有便利蜂的内部人员调侃道,共享单车是方便消费者到便利蜂的便利店购物。若如此,便利蜂的共享单车就是对其便利店起到广告宣传作用的,这是要做一个流动的广告牌?

但是,这个逻辑仔细分析后也不太具有说服力。

暂且不说消费者去便利店购物有没有必要骑便利蜂单车,单从成本上来说,这就是一个不划算的事儿。按照市场上常见的共享单车成本计算,便利蜂单车成本也会在千元以上(安装有智能锁)。而据懂懂笔记了解,便利蜂的共享单车是免押金用车,如果骑行终点是其门店,此次用车还能免费。

所以,用单车打广告这个成本着实有点高,因为单车的投入和日后的维护费用都不容小觑。而且,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宣传效果,也很难去衡量,反而容易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懂懂笔记不由得暗想,难道这是要对标家乐福的免费班车,为消费者谋福利吗?

“怪胎”便利蜂

其实,便利蜂成立以后上线的首个项目,就是想要“依靠共享单车延长辐射半径”的便利店。今年2月初,便利蜂就在中关村附近开设了5家24小时便利店,由庄辰超的斑马资本注资了3亿美元(后续没有其他投资方)。

到了9月份,便利蜂还曾对外透露已有近100家店铺签约,将会覆盖北京市内主要商圈,后续每月将有数十家店开业。

那要按照当时讲到的发展速度,便利蜂目前在北京市应该有不少于40家便利店开业了吧。只是,作为中关村的常客,懂懂笔记却没有看到几家便利蜂门店。而懂懂笔记向便利蜂咨询目前便利店的扩张进度时,对方也未回应。

不可否认,今年便利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行业,盒马鲜生CEO侯毅就曾说过:“现在是钱多人傻的时代,是便利店出售的最好时间”。

当新零售概念爆火之后,以新零售为核心的便利店模式更是吸引了很多人投身其中,不仅有便利蜂、Today等团队,还有阿里、京东、腾讯等行业巨头。

不过,热门的行业、热门的概念,就代表一做就火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连锁便利店的水太深,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要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至于新零售,更不是用个APP结账这么简单。

实际上,目前便利店行业的整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能够实现盈利的便利店品牌只有少数几家,比如全家、罗森。就连知名的7-11在国内也不能做到稳定持续的盈利。而此前坊间还传出,北京最大连锁便利店全时因经营问题被迫寻求收购的消息。

便利店是重资产的经营模式,就算是资本大鳄也多是敬而远之。有业内人士估算,单个便利店的运营成本就需要百万以上,越是在CBD、商圈这种人流密集的区域,店铺租金、人力成本和物流仓储等成本就越是高企。

而这些问题,对于自营便利店则更加突出,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必定是巨额,对拿到3亿美元融资的便利蜂来说,大规模启动便利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然,回过头来看,便利蜂核心团队出身于互联网,可能会运营互联网打法和技术驱动去做新零售。但要明白,新零售的难度很可能会在单纯做便利店之上。

比如阿里重点布局的盒马鲜生,就是通过数据挖掘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其生鲜品质也堪比“三源里菜市场”。但是,据传这样一个盒马鲜生单店的投入成本,就要在1000万以上。

经验足以证明,新零售概念下的便利店绝不是轻易挤进去并玩得转的领域,更何况便利蜂还做不到阿里、京东所说的那种新零售,只是在结账方式、商品推荐上与传统便利店有所不同罢了。

“怪胎”便利蜂

此外,在今年9月无人货架项目火热之后,便利蜂也迅速切入了无人货架领域。根据36氪的报道,目前便利蜂的无人货架业务正在快速扩张,单周投放货架超过一万个,到12月底预计每周新增超过三万。

无人货架是下半年突然兴起的一类项目,在兴起的同时也直接变成一条拥挤的赛道,很多初创团队一窝蜂似的挤进来。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9月末,无人货架行业就有至少16家企业拿到了投资。同时,每日优鲜、顺丰、京东等电商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无人货架。

从这一点来看,便利蜂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有数十家初创企业,还有实力雄厚的电商巨头,压力可见一斑。

上述投资人士对懂懂笔记表示,从扩张速度和行业反应来看,无人货架是一个风口,但很多大佬也进来了,无疑会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之后的竞争重点可能要看货架上的品类。

可以说,无人货架一直以来都很难算得清“账本”, 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无人货架中长期内很难盈利。其中,“新晋网红”朱啸虎就曾直言,无人货架不可能盈利,“无人货架(领域)我看过很多公司,但我发现账算不过来,每天的销售额不高,货损率倒是挺高的。”

不仅如此,无人货架面对的不只是盈利问题。懂懂笔记曾在《双概念加持无人货架,爆红背后不止盈利这一个大坑》一文中,着重分析了无人货架难以盈利的影响因素,包括销售额、人工成本、商品盗损等等,而“大坑”还有市场竞争、业务拓展、运营管理等多方面。

总体来看,便利蜂目前在做的共享单车、便利店、无人货架,确确实实都是在风口上,都是今年的热门概念。但每个项目也都面临不同的问题,比如共享单车市场的机会,便利店高企的投入,无人货架难以逾越的盈利门槛等等。

可以说,便利蜂这些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而且都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回报的。至于其多线并进背后的“奇葩”逻辑,众多业内人士以及懂懂笔记也是一头雾水,或许答案只能静候时间来揭晓了。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