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段永朝:4个字解释什么是区块链

来源:笔记侠

区块链最近半年成了妇孺皆知的事情,如果你对20年前的互联网有所记忆的话,我会说,区块链比20年前互联网的崛起要猛烈一千倍、一万倍。

上至总统、央行行长、银团、财团以及各大银行,下到每一个企业家、创客,甚至每一个年轻人,以及关心互联网的人,都绕不开区块链这个词。

区块链的核心是“共识”,尽管这个词听起来非常干硬,但是其内涵的思想,值得研究。

为什么要把“共识”带一个引号呢?这就说明,在这个共识的行业中,还有大量的噪音和语焉不详的事情。

共识正在孕育生成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用寻找答案的心态来看待区块链,要一个猛子扎下去参与其中。

现在,区块链讲得很专业的人很多,但是讲得很通透的人不多。昨天在中科院参加一个区块链的论坛,我认为论坛上的白硕老师是在国内把区块链讲得最通透的。

三年前,白硕老师就在用4个字解释了什么是区块链?就是“记账+认账”这四个字。

我们当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对应着一个账户体系,不管是个人银行账户,还是企业的财务账簿。

账户体系几乎是我们所有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的数据记录体系,它反映了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元,比如买卖、交易、缔约、履约,这些事情。

传统的账户是什么特点呢?传统的账户是由专业的会计师来处理,使用的是经典的复式记账法。

那么我们说区块链是一个记账体系,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意味着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记账,把账簿划分成一个又一个的碎片,每一个碎片叫一个区块。

就好比我们账簿划分成科目,划分成分类账、总账等一本一本的账目,每一个区块链记录着账目交易的往来。

这有什么新鲜之处吗?

第一,这个账簿不是存储在你家的柜子里,而是存在一个“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地方,叫分布式存储。

第二,这个账簿是谁来记的?不是会计师,而是参与到区块链的整个社群中,所有的人一起来记。

第三,这个账簿里包含哪些内容呢?过去的账簿可能只包括你的进货、销货,只跟你有关,但今天区块链的账目,包含了凡是在区块链这个社群上参与的所有人的所有账户。

所以它是一个P2P的一个分布式的网络,这就是记账的部分。

那么区块链的账簿既然记了账,我们怎么认这个账?比如区块链的真实性、可信、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它会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机制,也叫共识机制。

区块链的革命性在哪里呢?它打破了过去账户只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私密这样的一个狭隘观念。

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共同的账户,凡是参与到区块链这个联盟或者社群的所有人,都有权利享受该账户的基本信息。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对整个社会的商业逻辑、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哪里?(至于说里面很多的技术构造、技术原理,可以暂时不明白,但一定要知道这件事情已经巨大无比。)

区块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10年的铺垫。

2008年有一个神秘人物中本聪,发明了比特币,2009年,他发出了一块比特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今天比特币的价格,大约是5万人民币一个。这是10年的故事。

在5年前,一个年轻人发布了以太网的智能合约,后来成功募集了1.62亿美元,同时也促成了人们由比特币的概念向区块链概念全面认知的转变。

比特币是一种具像的数字货币,它的着力点是货币,但它的底层技术是区块链技术。在5年前,区块链和比特币这两个概念相对分离,后来这种底层的支撑技术,越来越被大家看好,原来它可以干更多的事情。

3年前,世界范围内成立了大量的区块链联盟,包括各种银行、国际组织成立了联盟,包括基金会等160家机构联合成立了超级账本,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启。

稍微总结一下,至少你要掌握三个基本概念是:

第一,区块链和比特币不是一回事情。

第二,区块链是一个基层的技术。有人把它描绘成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设施,是一种基础设施或一种基本的协议,比如支付的协议,结算、清算的协议,交易的协议,甚至社交的协议,都在区块链上。

第三,最近的半年到一年中,发了那么多的区块链代币,出现了火爆的ICO,这是怎么回事呢?

区块链的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叫币圈,第二个叫链圈。问题就在这里,大量的人在炒币或在发个人货币。而另外一拨人在做基础设施,研究它的加密算法、交易算法、隐私保护算法等等,夯实它的基础设施的基础。

币和链是什么关系呢?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统一的共识,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体两面,什么意思呢?币是区块链应用的表征,而链是区块链的基础设施。

今天不管是哪一个行业的人都需要瞪大眼睛,看这看个世界到底在发生什么深刻的改变?

那么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深刻的改变呢?我讲三本书。

第一本书:1980年代的《合作的进化》。

密歇根大学的罗伯特·阿柯塞罗做了两个实验,非常残酷地告诉我们一个结果:人的现实生活中,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彼此背叛,才是双方各自最优的选择。

但他有点不服气,再研究一下,我们到底能不能在自私的个体之间相互博弈,达成合作呢?

合作是人们埋藏在心底几千年来多么“伤感”的一个话题,大家真的希望合作,每个人都特别希望这个世界与人为善,都特别希望能够和谐相处,有利共享,有难同当。

但是这个世界依然弱肉强食,得到的最佳策略,依然是“一报还一报”。

第二本书:是诺瓦克出的一本书,叫《超级合作者》。

人真的是自私而生存的吗?难道合作就不是人的天性吗?所以他研究物种的群体行为,研究物种和物种的彼此之间互惠行为。

用日常生活的事例“挠痒痒”来讲,我给你挠挠背,你也给我挠挠背。很多生物学家、动物学家研究物种的时候,发现挠痒痒和互相梳毛,是上百万年生物演化过程中,遗存下来非常重要的新社会行为。

第三本书:是纽约大学詹姆斯·卡斯的《有限和无限的游戏》。

詹姆斯·卡斯同样关注人的合作与竞争问题,他分析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各种博弈,并把它分成两类:

第一类就叫有限游戏,我们知道“game”这个既是游戏的意思,又是博弈论的名词。

他发现人类史上,几乎所有的“game”都是有限游戏,说白了就是有输赢,这件事情用我们的网络用语,我把它叫“作”,我们作了几千年。

不管你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你对价值观的判断怎么样,也不管你世界观的组合怎么样,你会发现,最终的结果非常令人遗憾:

几乎没有一个人能逃脱一报还一报的策略,自私的假设,以及零和博弈的有限范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感的话题。

第二类则是无限游戏,就是让游戏一直继续下去。

两年前的AlphaGo把李世石打败,很多家长觉得要不要孩子学围棋?现在机器人都这么发达了,孩子学围棋还有意义吗?

聂卫平说:“AlphaGo让我重新认识了围棋,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规则上面,要学会玩无限游戏。”

在这种情景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建立的合作原则,大致来讲,逃不出过去轴心文明的思想范畴。

而区块链的伟大意义就在这里,在没有区块链之前,不管我们用互联网做多少创新,我们发现它的思想底座并没有超越。

轴心时代是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术语。轴心时代遗留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解释系统是什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笔记君注: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说,历史按纵向发展成四个部分:传说和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时代”、古代文明产生的时代、轴心时代以及科学和技术的时代,他认为轴心时代是最重要的。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所以我们今天的商业规则、社会伦理,以及政治法则,并没有超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则,用博弈论的话就是“一报还一报”的策略。

换句话说,今天人类对价值判断、对伦理道德、对社会的认知,依然没有超越2500年前的先哲。

区块链的伟大意义也就在这里,区块链要在这个意义上,让世界重新启动。要重新理解合作,重新把合作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技术驱动之上。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新,需要非常伟大的勇气。

因为我们过去一报还一报的合作,带来的社会代价非常之大。用我的话说,文明的演进史就是两件事情的构成:

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停地吵架,因为我们彼此要说服对方。某些先哲总认为自己Hold住了世界的真理,不是这样吗?哪一个先哲不是言之凿凿地说,自己找到了真理,然后就开始说服大众。

第二件事就是不停地打架。彼此说不服,怎么办?打架啊!这种说法简单了点,粗糙了点,但我个人认为,从症状来说,似乎也靠谱。

三千年文明就是吵架和打架的历史,但背后掩盖了一件事——共识,什么共识?我们非常容易达成这样的共识:我们以为共识就是大家共同认可,对,但不够。

举例来说,从小骑单车、长大开车的人,我想你在父母的叮咛,教练、老师的指导,以及社会的塑造下,都知道一个基本的规则:第一,不要撞别人,第二,不要被别人撞。请问这是不是我们共有的知识,应该是吧!

那有这样的共有知识,这个世界就不发生冲撞事件吗?当然不是!请问,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当我们不撞别人,又不被别人撞的时候,这只是达到了书本上的共有知识,但还不能保证不撞。

你还要必须知道别人是不是准备履行这样一个共有知识。也就是你必须知道别人知道什么,反过来,别人也要知道你知道什么,是不是这样的。

开车在路上,当你要转弯、并线的时候,遵守规则的人都知道打灯,但会不会有一部分人不打灯就并线?

如果对方看到你要并线,给你留出一部分空间,让你并进来。这就是我知道你知道什么,所以让你也知道我知道什么。

所以共有知识,一定是我知道你知道什么的同时,你也应该知道我知道什么,是不是这样的?

这样就能保证这个世界和谐吗?不!因为还有第三层级:我要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什么,你也要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什么,是不是这样的?

所以当我们打灯的时候,一些新手司机就害怕后面那个车是不是踩刹车?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知道,还有第四、第五层级。

所以,不要把我们的合作,建立在这样一个脆弱不堪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构建这个社会的基础。

维纳写过一本书《神奇的单马车》讲到:以往我们追求每一个马车要经久耐用,但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什么是一个好的马车?他提了一个问题:

一辆好的马车,是怎么坏掉的?坏掉的时候,是车轴先断裂,还是车头先坍塌?还是车座先倒下?

所以他说,一个真正好的马车设计,是这个马车坏掉的时候,所有的地方都同时坏掉。

这又是一个乌托邦的情怀,但这个情怀的背后,展示了对一个好设计的一种信念:

好的设计,并不是说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得棒棒的,而是所有设计的匹配要刚刚好,我把它叫做恰当设计。

我们今天的社会,虽然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演进,但是我们依然沾染着大量的工业文明的遗迹,这个遗迹就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有力。

它应该是单马车描绘的这样刚刚好的社会,但非常遗憾,对这个社会刚刚好的期待,在过去三千年里面有太多的圣人先哲提出来,但就是无法实现,原因何在呢?

原因就在于底层技术不支持,在于我们过去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是落后的组织方式。

我们过去是一种先生产、消费,后付费的方式。传统的记账方式下,今天发生的交易记进去,进入账户之后,聪明的企业家一般不关心再现金的流动、固定资产的周转、应收账款回笼的速度,因为这是一种串联的方式。

但是在“刚刚好”的社会里,边生产边消费的情形下,需要告别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们过去的确定性思维方式。确定性思维方式是轴心文明以来,我们养成的一种基本思想框架,我把它叫做“定数崇拜”。

普利高津有一本书《确定性的终结》讲到确定性世界的终结,确定性世界的代价有:高昂的交易成本、履约成本、多次重复博弈。

老话说“日久见人心”,但是大家要付出多少昂贵的成本?对一个人来说,要付出几乎一生的成长代价,所以后悔药吃不得的原因就在这里。

可是,我们对这个事情太熟悉,以至于熟视无睹,我们不觉得这件事情可能发生变化。

但区块链来了,区块链就是真正改变信任的机制,区块链打的是这样一个巨大无比的赌:陌生人在互联网上能不能一次就达成信任?

互联网上成千上万的人在网络上连接,互相接触、互相交往,如果还像过去工业时代那样,就叫火车站模式。什么叫火车站模式?

火车站模式就是:比如我今天卖给你茶叶蛋,可能一辈子再也不会见到你,于是就产生了各种欺骗,各种尔虞我诈。但是在互联网,恰好陌生人的交往是常态。

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陌生人一次就建立信任?这不是要通过道德说教,而是通过漫长的塑造才有可能达成。

今天区块链让我们已经极其接近这个社会底层的构造,陌生人的一次信任,我把它叫乌托邦。在这种情形下,区块链正在让这个乌托邦建立在非常坚实的基础之上。

更重要的一点:区块链把财富的生产和财富的分配平衡地放在了一个巨大的账本之中。这个巨大的账本对所有参与区块链的人,是公开透明的,同时又是加密保护隐私的。所以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同时进行,这是它的伟大意义。

所以,区块链让这个社会不再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追求刚刚好,就是达到某种程度上,会说“够了”,它是一个有“够”的社会。在这种情形下,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无穷的释放,才能进入到艺术的、创新的、创造的那种氛围当中。

所以区块链让我们每一个人达成自己的甜蜜三角,这个甜蜜三角就是指所能、所愿和所为之间的良好匹配。

每一个现实中的人都有种种遗憾,往往是所愿非所为,所能非所愿,或者所做非所能这样的一种剥离带来的。

说白了就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他今天所做的不是他喜欢的,或者今天能干的,恰恰是他不喜欢的事情,这是对人、对生命的巨大浪费。

而区块链让我们坦然地放下自己,让我们尽快地进入到生命和生命共生演化的巨大网络之中,坦然地接受生命能量的相互支撑流动,坦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意愿去接触所有的生命意愿。

不是为了追求价格的尔虞我诈,也不是为了追求财富的单边增长,而是追求共同的快感,共同的快乐。

区块链就是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甜蜜三角用坚实的算法逻辑技术支撑、连接起来。

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吗?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画面吗?所以有人说,区块链开启了互联网的一次升维的旅程。

不要把互联网理解为就是一个网站,或者你手机上的一个流量,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了价值网络,这个价值网络,是每一个人都可能参与其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恰当地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可以恰当地在价值交流、互换、流动的过程中,享受到价值创造的当下快乐的这样一种氛围。

听上去是有很多的乌托邦色彩,但是技术在扎扎实实地进步,算法、隐私保护、人工智能在扎扎实实为这个社会底座拧上更多的螺丝,安上更多支撑的桩柱。

所以今天在这样一个论坛上跟大家分享区块链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每个人都不能与这样巨大的时代变革无关。

谢谢大家!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