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春晓资本何文:从零投资“零壹空间”火箭首飞成功,为中国民营航天加速度

春晓资本何文:从零投资“零壹空间”火箭首飞成功,为中国民营航天加速度春晓资本创始合伙人何文

他们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也是正在当打之年、陪伴创业者IPO的“敲钟一代”——创业邦连续推出榜单,旨在寻找中国最优秀的40位年轻投资人。

本篇报道也是创业邦栏目的第篇报道,采访对象为春晓资本创始合伙人何文

记者:宁泽西

编辑:yinming

5月17日7时33分31秒,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零壹空间)OS-X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中国西北某基地成功点火升空,实现了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首飞。

在国际上,商业航天已出现一批代表性公司。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开始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维珍银河公司开始为普通人提供太空旅游服务、亚马逊蓝色起源公司也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和低轨道飞船,降低载人航天的成本,Space X公司还实现了火箭回收技术。

零壹空间此次首飞的意义多大?中国的商业航天还有多远?近日,创业邦专访春晓资本创始合伙人何文,2015年,何文在零壹空间只有创始人舒畅一个人的时候就坚定做了天使投资的决定。火箭发射前一晚,何文激动的没睡好,他发信息给舒畅:“很激动的等待,三年了,终于到了突破的时刻,一路走来像梦一般,原来觉得做火箭是一个梦,但现在确实逐步梦想成真。”

以下为现场访谈实录,有删减:

何文(以下简称何):对于春晓的意义在于,零壹验证了我们“早期投资注重团队”的投资逻辑,以及一路陪伴创业者走下去的投资模式。科技领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但在航天领域我们沉淀的并不太多,但项目还是成功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对人的判断,以及深度的投后服务。

对于零壹空间,第一,坚定了团队的信心,鼓舞了士气,团队相信公司会按照规划一步步达成目标;第二,投资人的信心更足了,这次的成功,证明零壹是目前中国的几家民营航天公司中节奏最好、做的最快、最有可能做成的团队。对今后的融资会有更大的帮助。第三,团队的技术经验更丰富了,对于下一步入轨的火箭发射也有很大帮助。

对于整个航天的意义也很大,中国的民营航天已经可以商业化接订单了,开始在整个航天领域成为有影响力的角色。

何:第一,当时在商业航天领域做火箭发射服务方向的公司还很少,我们也接触了一家公司,他们在做探空火箭,而舒畅团队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做卫星的运载火箭,这个目标我认为比较高远,也适合未来大方向,因为当时判断未来的卫星会小型化,整个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肯定会越来越大。

第二,美国的Space X证明了:用民营的力量、市场化的方式做火箭的研发设计,会大幅度降低成本。这个逻辑基本被证明了,所以这个事情有可行性。

第三,我跟舒畅在联想控股的时候共事过,知根知底,他本身学这个方向,能将体制内的技术人才组织起来,做决策的时候能跟技术人才对上话;这个行业需要资本、资源的支持,他能够对接到资源, Space X的发展过程也证明零壹需要资本的力量去发展,尤其是在早期的时候。

何:我很了解他,所以肯定不会担心被骗,对人和对大方向的判断都OK。事情的可行性上,我关心两点:

第一,成本如何降低?我去跟体制内的人聊:为什么会降低,原理是什么?答案是:(一)体制内的整个研发体系是分割开的,很多的部门分别做研发,最后再集合到一起,其中很多工作可能是重复的,而且部门之间的协同有很多接口,沟通成本很大。同样一个实验,舒畅团队会把很多关键部件研发完后再整体一起做整车实验,而体制内的单位是每个部门单独做自己的实验,比较而言,舒畅团队的方式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二)技术上,可以对火箭本身做集成,零壹这次发射的火箭在电器系统上做了高度集成,核心的单机总控机把原来的十个单机产品集成为一个单机,从技术上降低成本,这个也很重要。

(三)效率,民营公司以市场化的激励体系,让技术人员成为公司股东,工作起来效率高,高层的技术骨干会通盘考虑提升整个公司效率。

第二,火箭发射本身有没有不可攻克的技术难点?专家告诉我们,火箭发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除了发动机的研发有非常高的门槛外,火箭的其他部分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只需要把它们高效的组织到一起,是一个工程问题。发动机有自主研发的可行性,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发动机有液体发动机和固体发动机,液体发动机的投入周期更长,需要的资源更多。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是,先从固体发动机切入,用相对少的资源把固体发动机研发出来,下一步借助更多的资源去搞液体发动机,这是比较务实的发展路径。

何:舒畅从联想控股出来之前我们就有交流,他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去一家互金公司做创始人,二是创业做航天。我们当时在融科资讯的大楼里聊,我是理工科,对于航天航天也有一些情结,刚开始他说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也会有些怀疑,但是聊了多次之后,有了了解,我认为应该可行。我鼓励他:做互金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短期来看,财务回报还不错,但是长远来看,跟众多的公司没有区别,但是做火箭非常酷,有意思,也有价值。他内心也很想做这个方向,但是担心资源保障,正好我要出来做投资,所以我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要投他。当然,我们后期也做了很多调研辅助工作,但我在最开始的时候表示要投资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坚定地去做这个事情。

当时有一个插曲,我们投了500万,还不完全够,大家四处找钱,舒畅找了很多投资人,被拒绝了很多次,甚至有人觉得他是骗子,包括要把体制内相对核心的技术人才拉出来创业,组建技术团队,也很有难度,因为大家不愿意放弃相对稳定的工作,创业最初的这些不顺利,对他会有一些打击。我们每周会在北新桥的一个咖啡厅碰一面,保持沟通,相互打气、鼓励,到了2015年10月份左右,慢慢团队组建起来了,跟投方也有眉目了。

何:分阶段来看,最初阶段,他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鼓励、组建团队和找投资,我们投后,会借助自己的品牌帮助他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时跟他进行战略上的研讨;然后是下一轮的融资,当时大部分机构还是观望的状态,我们会给他们做背书,去打消别家机构的顾虑。战略上的梳理我们还起了很大作用,整个火箭研发的过程很长,需要一次一次的融资,每次你要拿出里程碑事件让投资人看到,光嘴巴说2018年发射,人家没办法相信你,所以我们会帮他梳理,每个阶段拿出什么样阶段性的成果来,一步一步分解,基本上是按照当时的规划一步一步推进的。

何:舒畅的意思应该是我们会更务实一些,尽早商业化去满足客户和股东。在我看来,零壹空间更像一家公司,它的目标是做出满足客户当前阶段需求的产品,创造商业化的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而不是把太多的资源投入到超前的研发上。

何:“谁能把火箭打上去”是一个结果,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判断,这家把火箭打上去的公司是否具备三点:一,它的目标是不是足够高远,而且符合市场的大趋势,这是基础条件;

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公司有没有一个成体系的完善的规划,按照这个路径去组织资源找融资,不能一开始就干最难的,战线拉长到5-10年,靠什么资源支持?所以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每一步都拿到足够的资源去支持这一步实现,这很关键;

三,团队,我们看重团队“德”“育”“才”三方面,“德”指人品和事业心,要当做终身事业去投入,才有足够的热情;“育”和“才”要看一把手是否足够聪明能把整个事情规划好,而且不断迭代;是否能把一群技术人才团结在一起,组建一个拥有大项目经验的核心技术团队。

综合这些因素,火箭上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何:未来肯定有竞争,民营航天公司的优势,也是我们投零壹的最初的逻辑,就是更高效,更低的成本。零壹会选择一个相对差异化的定位,我们做小火箭,核心部件发动机是自主研发,并不依赖他人。其他的零部件会跟体制内单位有合作,所以是一个竞合的关系。

何:体制内的单位毕竟经过很多年的沉淀,在技术、人才方面有它的优势,未来应该到不了你死我活的程度,但我认为民营航天一定会成为商业航天里重要的一极,跟体制内单位并存,在产品方面打差异化。

何:目前是大家搭建星座体系的阶段,很多创业公司都在发卫星,不光创业公司,还包括一些成熟的母公司,下一步才是卫星真正的运营,这是需要时间的,到整个市场运营全部起来至少要五到十年。

何:有可能,但在卫星运营领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提供火箭发射服务的是工业科技企业,而卫星发上天后的运营跟数据相关,跟互联网的结合更紧密。卫星的主要应用有两个方向:遥感和通信,通信中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是扩大WIFI覆盖面,全球有85%的区域没有互联网,通过卫星网络的组建可以提供更好的互联网服务,这个可以由互联网公司来做,其实埃隆·马斯克也在做这个事:计划发4000个卫星来提供更好的WIFI服务。

何:比较明确的是一定会做火箭发射,未来肯定有新方向,比如,把整个火箭研发设计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技术产品进行民用化,生产一些电子设备出售,拓展市场;也可能做卫星运营;也可能做液体发动机,做重量更大的运载。这些都是可能的方向。

春晓资本何文:从零投资“零壹空间”火箭首飞成功,为中国民营航天加速度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