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shen-go 下一版的胡思乱想

2018-07-15

好久没更新博客了, shen-go 也是停滞的状态。其实这期间一直有探索,如果更新下一版应该怎样做。

自己实现语言的编译是可行的,但是仅靠一人之力实现一门语言的生态是不靠谱的。如果没有好的库和生态,实现出来也就是一个玩具。我最期望的是能够做一个自己平时开发都会使用的语言。生态的构建,一种方式是像 lua 那样,做成一门嵌入式的语言,去借用宿主语言的生态。或者是支持方便的 FFI 扩展。在 shen-go 的 v0.3 里面,我实现了一个 load-plugin 的功能,可以用 Go 写代码,生成 plugin,然后 load 进去使用。

如果和其它 Go 语言实现的各种玩具 lisp 项目比较,这个项目应该是算很靠谱了,至少做了一个 bytecode 的 VM。然而这只是一个性能与复杂度的折衷阶段。当前的实现没法将性能压榨到我所想要的极限。在这一篇里面,我已经说过了,其实并不想优化 VM。这个做法的性能是有尽头的,再往 JIT 方向做,复杂性又不能接受。

于是编译到一个现有的东西,无论是语言或者平台,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几个新的想法

Go 语言可以 load 插件,这个让我萌生一个想法:其实可以把 shen 编译到 Go 的源代码,然后生成二进制的 plugin,再 load 进来调用。在之前的一篇博客里面,也已经提到过。这种 code gen 的方式,就等于是在做 AOT 编译了。

顺带说一说,Go 的 plugin 其实是有一点 ugly 的,我在看了下实现才发现,它是走的 cgo,调用 dlopen。cgo 是一个我希望避免的事情,普通的 Go 函数调用大概在 4-5ns,而一个 cgo 函数调用要到 70ns。那么其它方式直接 load Go 的程序执行? 当然也有人造过轮子了 。

另外一个想法是关于 fixnum tagging。假设我实现了 shen 编译到 Go,那么,不做 fixnum tagging 肯定不能忍。这个优化对 runtime 的性能影响太重要了。编译成 Go 却不做这个,就像配电脑,配置了一个顶级的 CPU,结果只给它配了 256M 的内存条。

我甚至一度以为找到了一种 fixnum tagging 的简单实现方式。在 new 一个对象的时候,返回的是 uintptr,但是额外用一个地方记录下分配的对象的指针或者 unsafe.Pointer。比如用一个全局的数组记录。uintptr 不具备保护功能,但只要那个数组里面还有引用,就能保护该对象不被 GC 掉。

func newCons() uintptr {
  ret := &Cons{}
  gcProtect = append(gcProtect, ret)
  return uintptr(unsafe.Pointer(ret))
}

然而所有对象变成了都需要这个额外数组的保护。因为分配出去的 Cons 不是具备保护里面成员的功能的:

type Cons struct { // uintptr 即使对象被引用也保护不了里面的 car 和 cdr 成员不被 GC
    car uintptr  
    cdr uintptr
}

那么,如何回收 gcProtect 数组就成了一个问题。我需要遍历一遍 gc 的 root 区域,然后递归地 trace 里面的所有被引用对象。这就跟自己实现 GC 时,mark sweep 里面的 mark 阶段一样了,也相当于把 GC 自己实现了一遍。

最后得出了结论,除非自己手动实现一套 GC,否则 fixnum tagging 在 Go 语言里面是做不了的。

很排斥自己去弄 GC 的,复杂度偏高了。实现是一方面原因,更不爽的是,在托管内存和非托管内存之间交互,给使用会带来一些限制,最终会非常恶心。于是暂放下了这些想法,转而看能不能选择编译到其它目标目标。

编译目标的探索

之前看了点 erlang,其实就是想编译到 erlang 的字节码。但是研究之后发现,erlang 的 core lambda 部分跟 shen 的 klambda 语义差别有点大,erlang 把 pattern match 做到 cora lambda 里面了,导致我无法在只做简单的 ast 变换就把 shen 的 klambda 编译到 core erlang,进而生成 beam 的虚拟机字节码,于是这个尝试就失败了。另外,我发现在 erlang 里面完全禁止副作用,连全局变量都没有,这个约束还是挺大的。

编译到 clojure。clojure 也算是一个简洁的 lisp 方言,把 shen 编译过去实现来讲难度也并不大,社区有人实现过。然而想到 clojure 不过是运行在 jvm 之上的,就觉得考虑编译成 clojure 还不如直接考虑 jvm。

编译到 jvm,也已经有相应的项目了。研究了一番,最后放弃的原因,说到底还我对 java 并不怎么熟习,虽然 jvm 生态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平时我也用不上啊。

编译到 javascript。有三个周末的时间我确实就这么干了,并且 捣鼓了一个 demo 出来 。总体来说,javascript 确实是一门挺简单的语言,难怪那么多的语言都会编译成 js。在第一个周末花了不到一天的时候稍微看了一下语法,就已经能干活了,顺畅无比。中间也仅仅被 Temporal Dead Zone 给坑了一次,另外就是异步的模式有点不适应,实现 read 之类的几个 primitive 以及 repl 需要调整一下。

一个小插曲是,做编译到 js 的时候脑袋抽了,想尝试一下编译到 lua,很快放弃了这种想法。lua 并没有一个好的生态,扩展都要依赖于写 C。写 C 这种事情,写过 Go 之后再也不想做了。另外,在编译到 js 的时候我是用 trampoline 实现的尾递归,而 lua 语言本身是支持尾调用的,原以为应该这是一个很好的优势。结果发现 a and b or c,这种东西在 lua 里面居然是不能够尾调用的,坑了。

编译到 javascript 之后,总觉得 object 有点重,想看看有没什么对底层有更好控制的方式。然后 Go 的 1.11 要支持 webassembly 了。之前我就相信它是代表着未来的,webassembly 感觉会火,所以又考虑了一下要不要尝试编译到 webassembly。有人已经尝试过把 scheme 编译到 webassembly 。webassembly 是类似于一个栈虚拟机,目前还不支持 GC。编译那边只要做一个闭包变换,可以考虑用 C 之类的写 GC 和对象等 runtime 部分。本来感觉一切都挺好的,直到我思考 eval 该如何实现。webassembly 是模块级加载的,并不是动态执行 webassembly 代码,这就导致 lisp 里面的 eval 函数没法动态编译和运行。要么就再之上实现一个解释器,eval 的东西就通过解释器跑。这样子编译到 webassembly 的优势就没有了 -- 我希望获得原生的性能,然而 eval 的函数并不能。

编译到 C 在很久以前就研究过,也参考过 chicken 的做法。后来发现 chicken 的性能并不太好,所以对这个方向有些怀疑。感觉 chicken 被 cheney on the M.T.A 拖累了,它直接在栈上分配对象,会导致 GC 倾向于过于频繁。可能更多是优化得不够到位吧。

gambit 的启发

这次我发现了 gambit。gambit 是一个编译到 C 的 scheme 语言实现。 benchmark 显示 gambit 性能仅次于 chez,排名第二! 那它为什么跟 chicken 不一样,达到了更好的性能?我研究了一下,还是挺有收获的。

在 《The 90 minutes Scheme to C compiler》 里面可以看到一个大概的做法。前面部分的编译都和 chicken 一样,做 cps 变换,然后做闭包变换。gambit 在中间步骤是设计了虚拟机的!它做完闭包变换,并没有像 chicken 那样直接变成等价的 C 的代码,而是生成了它的中间层 gvm 的虚拟机指令。cps 变换使得所有的函数调用都不会返回,像 chicken 那个做法就会让栈不停增长,再用特殊的方式来处理。而在 gambit 设计的虚拟机里面,它将函数调用直接实现成 jump 了。

gambit 对 C 的使用姿势特别有趣:语言即是虚拟机。不是解释执行的,但是又不使用宿主语言本身的堆栈寄存器等进程布局,不做等价的翻译。它里面定义了各种乱七八糟的宏:

jump: switch (pc) {
case 0: /* (lambda () (let ((r.5 (%closure (lambda (self.10 k.6 N.1)... */
    BEGIN_CLOSURE(1,0); END_CLOSURE(1,0);
    PUSH(LOCAL(0/*r.5*/)); GLOBAL(0/*fact*/) = TOS();
    PUSH(GLOBAL(0/*fact*/));
    BEGIN_CLOSURE(2,0); END_CLOSURE(2,0);
    PUSH(INT2OBJ(5));
    BEGIN_JUMP(3); PUSH(LOCAL(2)); PUSH(LOCAL(3)); PUSH(LOCAL(4)); END_JUMP(3);
case 2: /* (lambda (self.12 r.4) (let ((r.2 (%+ r.4 1))) (%halt r.2))) */
    PUSH(LOCAL(1/*r.4*/)); PUSH(INT2OBJ(1)); ADD();

这样子做法,性能可能比手写汇编更好。C 语言优化了这么多年,编译器自然是成熟稳定并且足够聪明的,对应的 sp, hp 和中间变量都会直接在寄存器分配,比在汇编里面手动指定更高效。另外,所有的 lambda 都丢到一个函数里面,又带来一个特别的好处, WholeProgramOptimization,即全程序优化,参见 MLton。因为所有函数都写在一起了,编译器可以不用考虑跨函数调用的 ABI,那么函数调用就可以避开过使用内存栈传参,优化有可能直接用寄存器传参。

gambit 对性能方面很有追求。网上随手搜到这篇 paper,可以体现这种态度。《Speculative Inlining of Predefined Procedures in an R5RS Scheme to C Compiler》。在 scheme 语言里面,一些基本运算像加减乘除都是函数,这些内置的函数都是可以被重载掉的,所以无法做内联。这种非常基础的操作都要走函数调用,开销还是很大的。而实际上大部分时候没人去改一些 buildin function,那么 Speculative Inlining 做的是什么呢? 它假定了 buildin 不会被重载,先判断一下,没被改过就调用 buildin 的,否则 try 修改过的,这样前面判断的部分就可以 inline 掉了,于是避开调用开销。

(f (car (g 5))) -> (f (let ((x (g 5)))
                      (if (and (’ ##eq? car ’ car )
                              (’ ##pair? x))
                              (’ ##car x)
                          (car x))))

虽然 gambit 带来很多启发,但是不一定需要使用它的做法。对于 CPS 的态度依然还是和原来一样,shen 里面并不需要实现 call/cc。CPS 引入的复杂度偏高,做完 CPS 会额外多出一堆的 closure,后期又要继续将这步变换引入的负担给“优化掉”,那么做这一步的意义是值得怀疑的。gambit 做了很重的优化,这是我不会选择做的事情。

编译目标在虚拟机这一层仍然会保留概念,但是学习 gambit 拿语言当虚拟机用。这里有个额外的好处,因为有这一层概念,会为将来解释执行和原生执行共存留下设计的空间。到时候 eval 肯定要做的,那么可以把 eval 的做成以 interpret 方式去操作这一层 vm,而其它场合用 native 方式来操作 vm。

是 C 还是 Go? 由于 fixnum tagging 必须自己搞 GC,基本上已经是把 Go 当 C 在用了。用 C 的好处是 gcc 的 label as value 的扩展,可以做 threaded code,对比 Go 里面 switch 实现的很糟糕 。坏处是用 C 写了用 Go 调用不了。我参考过 这一篇 ,但是考虑到 lisp 的 repl 是没机会重新编译的,这个方法应该用不了。为了生态还是用 Go 吧。

原文  http://www.zenlife.tk/shen-go-next-notes.md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