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翻过打车APP这一页,才能看见滴滴们的野心

翻过打车APP这一页,才能看见滴滴们的野心

  企鹅智酷研究出品

  【研究结论】

  1、 滴滴快的正在搭建出行平台,该平台内数据相互打通,并将原有业务整合,完成一站式出行服务,让出租车和社会闲置车辆能够更优地被共享和运营;

  2、 滴滴快的合并后在多项业务上持续发力,但不能小觑竞争对手的固有实力;

  3、 出租车市场格局已定,专车市场地位将在今年见分晓;

  4、 滴滴顺风车入局较晚,在补贴仍旧是主旋律的出行市场,滴滴快的入局将引起拼车市场新一轮更加激烈的竞争。拼车尚未出现巨头,未来1-2 年将出现同行业并购。

  序:新“圈地运动”

  从互联网叫车服务(打车 APP)开始,中国出行市场经历了一场革新风暴。与所有的科技浪潮改变传统行业相似,那些寄望于传统、秩序和既有壁垒以延缓变革的旧势力,同力图开辟新市场、实现个人财富自由与商业梦想的创业者之间,不得不无路可退地迎头撞上。

  从第一局看,来自互联网的革新者赢了。但他们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从打车服务,到专车、快车、拼车等,整个浪潮的中心正在从“颠覆旧格局”向“创造新市场”嬗变。也正是从此刻起,尽管传统的力量依然存在,政策的不确定性尚未消除,但竞争的核心已经变成了众多新势力的直接碰撞。

  这场风暴会持续多久?那些被风吹上天际的明星们,他们可能的未来有多少变数?风险和挑战又是什么?

  下面,我们以其中的代表者,滴滴打车为主要视角,并综合多个同在舞台中央的参与者,给市场一个回溯,盘点和预期。

  一 · 滴滴快的,平台之上的业务矩阵

  滴滴与快的合并的短期效果已经呈现极为明显。二从长远来看,滴滴快的很可能构建更具“产业形态”的一站式的出行服务。滴滴快的总裁柳青表示,“滴滴快的的数据是打通的,未来将实现用户的一键叫车需求。”

  若想把用户体验打通,则必须在平台上做业务的延展,让用户享体会到出行的方便,就像当年淘宝把平台做大后,用户才会越来越多。

  滴滴快的提出“潮汐战略”,即整合社会上的专业运力和零散运力,并通过分档运营手段,来灵活满足高峰期低谷期不同时段的民众出行需求。如用户在叫出租车时,60 秒内无应答,系统就会自动判定附近的专车、快车和即将上线的顺风车的运力,将其他车源整合过来。

  1. 出租车:滴滴打车、快的打车

  通过科技手段和移动互联网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这两端连接在一起,建立了二者之间沟通互动的渠道,有利于消灭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同时提高出租车运营效率。用户可以在叫出租车时选择增加小费和可等时间,以提高叫车成功率。

  滴滴快的在今年情人节宣布合并后,出租车业务进行了整合,原有的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同时保留,数据相互打通,实现了出租车更高效的运营。

  2. 专车(“商务租车”):滴滴打车 APP 专车入口

  专车提供的是更加高端的私人用车体验,目标用户为中高端人群。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私家车主和乘客,实现高端、舒适的用车体验。滴滴专车现内置于滴滴打车软件中,一号专车的专车功能、车源则转移至滴滴专车平台。

  滴滴快的利用专车这种利润更高的业务模式可在后期建立起商业模式,实现流量转化。

  3. 快车:滴滴打车 APP 快车入口、一号专车 APP 快车入口

  滴滴快的官方对快车的定义是“非营利性搭车服务”,即将社会闲置车辆有效利用起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借此大幅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免收起步费,成为国内便宜的搭车出行服务。乘客所有付费都归车主所有,软件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

  从模式上来看,快车更像是“平价专车”。

  4. 顺风车:滴滴打车 APP 顺风车入口

  滴滴顺风车即拼车,目前还在招募车主,北京地区将于 6 月 1 日上线。与专车的盈利性质不同,拼车主打“顺路”和“社交”,出行场景体现为上下班通勤、节假日返乡。

  拼车有两个标志体现,一是顺路,二是收取费为成本的 50%。根据《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第五条规定,“上下班通勤合乘和节假日返乡、旅游合乘各方当事人,可以合理分摊合乘里程消耗的油、气、电费用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用。”

  5. 代驾:起跑时间

  滴滴快的于今年 4 月成立代驾事业部,正式进军代驾行业。现在代驾业务还未正式上线,不过可以预计的是其将成为滴滴快的又一个重点发力的出行领域。

  此外,滴滴快的还将涉足公共交通。

  二 · 对手,战争,成败关键

  1. 出租车之战

  经过前期激烈的补贴大战,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出租车市场中成为排行第一、第二的玩家,格局已定。有数据显示,截止 2014 年 12 月,中国打车 APP 累计账户规模达 1.72 亿。其中,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分别以 56.5%、43.3% 的比例占据中国打车 APP 市场累计账户份额领先位置。

  毋庸置疑,随着二者合并,出租车市场份额已经基本被滴滴快的占据。

  滴滴快的 CEO 程维:“截止到 5 月份,我们有 135 万的活跃司机,中国一共有 100 万辆出租车将近 200 万个司机,这就意味着有 70% 的司机每天在用在用滴滴快的打车软件。”

  2. 专车之战

  滴滴快的在专车市场入局较晚,不过凭借背后巨头的雄厚资本和补贴杀出一条血路,合并后在专车市场拥有更大竞争力,如车辆数和与对汽车租赁公司的谈判能力等。但依然要保持高度警惕:易到用车、AA 专车具有先来者的固有实力;神州、一嗨拥有大量自有车源;外来玩家 Uber 凭借营销和低价赢得用户良好口碑,在百度入股后更是有了资本支撑。

  对专车的政策限制是滴滴快的面临的隐形瓶颈。原本定位于中高端人群的专车服务正在大众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益,引来政策监管在所难免。目前得到政策许可的是“租赁公司车辆+劳务公司司机”这一匹配模式,滴滴快的在这方面一直与政府方面加强沟通。近日,上海交通委已于滴滴快的联合成立工作组,预计1-2 个月内拿出上海“专车”试点方案,这将成为专车合法化的突破口。

  3. 快车之战

  快车类似于“平价专车”,其竞争对手无疑是 Uber 的人民优步,二者同样免收起步费。

  Uber 官方将人民优步定义为拼车服务,但从其运营上来看,视其为平价专车更贴切。因为人民优步车主不得询问目的地,接活靠派单,这显然与拼车的本质背道而驰。

  4. 顺风车(“拼车”)之战

  在滴滴顺风车推出之前,市场中已经存在 51 用车、天天用车、嘀嗒拼车等拼车软件。滴滴顺风车入局相对较晚,但凭借其在出租车和专车市场的补贴大战经验,一旦将补贴蔓延到拼车市场,必将掀起新一轮资本狂欢。

  5. 代驾之战

  滴滴快的想要复制其在专车领域的“后来居上”并没有那么容易。代驾与出租车、专车等用户有明显不同的属性,滴滴快的积累的用户画像和大数据是否具有重大价值还待商榷;e代驾通过 4 年时间品牌积累,已经有 8 万司机,140 个城市,日均 10 万订单,滴滴快的想要在短时间超越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三 ·未来 12 个月,市场怎么变?

  1. 专车市场竞争加剧,分化为专车和平价专车

  专车市场的混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众多玩家将在今年或明年决出胜负。

  在中国出行需求里,大体量的低消费群体才是关键。因此从整个专车市场来看,今年还会继续分化,有服务中高端人群的专车,也有服务于白领阶层的平价专车。

  2. 拼车市场进入合并或“大鱼吃小鱼”的整合阶段

  任何产品的出现都要看其是否满足用户痛点。打车这个痛点足够大,所以可以催生出市值 100 亿的公司。拼车的需求和频次相对较低,能否出现下一个估值十亿,甚至百亿的公司很难判定。相对来说,并购的可能性更大。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表示,“(拼车)这是一个方向,这个方向究竟做多大不好评价。(拼车)是不是会出现一个十亿、百亿的公司,我的评判是不一定。”

  梳理 51 用车、天天用车过去的几轮融资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选择了同样的投资机构,创新工场、红杉资本、百度。在滴滴、快的分别背靠腾讯、阿里都能合并的“前车之鉴”之下,有着同样投资方的 51 用车和天天用车在未来合并的可能性无法忽略。

  无论是出租车、专车、快车还是即将登场的顺风车,滴滴快的一直都在借助资本补贴的巨大力量聚拢用户、抢占市场。包括出行市场的其他玩家在内,竞争背后的关键其实在于,提高接单率,完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

  (本期分析师:相欣)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