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别让那些书单虐了心,它们不过是另一种鸡汤

别让那些书单虐了心,它们不过是另一种鸡汤

  有一种鸡汤叫书单。

  仅从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书单数量,中国人便可名列全球最爱读书国民前茅。书单也确实多,各大小新老媒体、各大小出版社、各大小线上线下书店、各大小真伪学术机构甚至各大小学人等都要推出自己的书单。

  拜托移动互联时代资讯无国界,我们不仅要转发自己的书单,还要转发各国人民的书单。目前的最新趋势是不仅要盘点,而且要前瞻,各种 2015 最值得期待榜单也已经纷纷出炉或炮制中。

  理解中国的事情,逆向思维一般比较靠谱。有句老话叫缺啥补啥,以此为准绳来测度很多时髦的事情绝对精准。我们追捧慢生活,因为我们忙得团团转。我们向往远方,因为我们弄糟了当下。我们鄙薄财富,因为我们挣得不够多。我们怀念纯真的童年,因为我们整天勾心斗角。我们推崇极简主义,因为我们家中堆满了网上抢购来的东西。我们热衷跑步,因为我们坐得太久。我们热衷吃素,因为我们活得太油腻。我们希望相忘于江湖,因为我们已经不习惯彼此真诚相望。

  没有失望,哪来的渴望,而微信朋友圈让望梅止渴这事儿来的又如此便利。以此观之,我们如此高调地转发或发布书单,可能恰恰因为我们没有太多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而又想多少有所弥补。

  爱读书单,爱转书单,当然不是什么浅薄之举,至少不比被终南山的画室、花十年整了个美到没朋友的山洞、终其一生做陶器的女艺人、他们就这样走遍了全世界这样的童话感动的热泪盈眶更幼稚到哪儿去。这至少说明我们还没有被世俗的生活折磨的失去了初心,我们还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我救赎,虽然我们的倾慕中总带着那么一点怨艾和自怜,但我们至少比那些麻木的、庸庸碌碌的甚至乐俗不疲的人要不俗很多吧。

  而且书单确实能增广见闻,因为毕竟我们的视野都有着各种局限,发现以前自己脑海里的蒙昧之地居然有若干深耕的良田,还是很让人惊喜的,而且多看几份书单,至少能让人适度避免当别人提到某本畅销书时一脸茫然的尴尬。

  书单也确实能提供按图索骥的功能,如果你恰巧对某一领域感兴趣而又有日子没有跟进相关进展的话。而看到自己喜欢的作者又出了新著,或者发现某个心仪的系列又推出了新作,那种毫不费力就久别重逢的快感还是很让人满足的。

  到此打住就很好,甚至你忍不住下了几本书的订单也还凑合。但千万不要再往前多走一步,没有比照书单全收然后和别人发起一场谁先读完的竞赛更愚蠢(如果不是可笑)的事情了。这当然不是因为书单制作过程中的种种猫腻,这些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也不是为了践行“读书是很私人的”小清新姿态,而是因为我们确实要承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局限,而人生苦短我们基本上已没什么可能去大幅拓宽其边界。比如说如果你此前对于戊戌变法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六君子的名字勉强能记全的段位,那又有什么必要用茅海建先生的《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来拷问自己呢,虽然这本书频频出现在各个书单上。比如说你虽然对于收入分配不公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你确信自己愿意梳理过去一百多年欧美国家人民收入的变迁吗,如果答案不是那么确定,那么又何必非要把那么大部头的《21 世纪资本论》扛回家呢,虽然这本书经常高居各个书单的榜首,除非你想用它来做案头清供。有那么多书评和专家解读,你直接跳到结论部分也不会离题太远,只要你别只看一家之评。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说到底,别人的书单都是他自己树上结出来的果儿,是他自己学养和志趣的延伸,肯定不会完全适合你,一如别人的人生只能借鉴无可复制。而那些群选出来的书单,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五光十色兼五味杂陈,照单全收肯定会吃坏了胃口。

  总之,千万别让那些书单虐了心,那比看了书单不走心更糟糕。还是那句话,我们对很多美好事情的渴望是因为我们当下的失衡、焦虑和混乱,而这种综合症状很难靠类似读书这种单兵突进的方子来治愈。来自生活的问题,只能够回到生活去解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我们真正把生活理顺了,其实会发现读什么书、读多少书根本没那么重要,否则这世界早就由柏拉图心目中的哲人王来统治了。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