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不惑的李一男:小牛会是下一个小米么?

  69 年出生的雷军和 70 年出生的李一男,两人的经历有太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出生在两湖之地,一个湖北一个湖南。大学都在武汉,一个武大一个华科。雷军是两年修完了所有学分,开始在 IT 行业折腾,和同学一起短暂创业失败之后,22 岁加盟金山;李一男是在华科少年班一路读到研究生,23 岁毕业后加入华为;两人在这两家公司发展的都是顺风顺水,很快就位居高位,雷军 30 岁时已经是金山总经理,之后一直待到 38 岁。李一男 27 岁做到华为副总裁,开始漫长的折腾之旅,先是出走、创业再回归华为,接着去百度、中国移动和金沙江创投,做的都不长久。

  转折点发生在不惑之年。41 岁那年,雷军开始做小米。44 岁那年,李一男开始做小牛。两个成名甚早,但是中途一度丢了准星的选手,在不惑之年再次出山,都是想做出一番大事。

  大成需要借助大势。而大势是一个玄妙的东西,事后诸葛很准,事前预判很难。很多时候,大势和弄潮者是相互借助的,弄潮者借助大势升到高位,再利用自己的势能去维持并推动大势。现在看小米,大家会觉得当时踩到了智能手机迅速普及的大势,但在当时有太多业内人士看衰了。今天的小牛,会踩上短途交通革新这股潜在的浪潮,在大交通市场挣得一席之地么?

  小牛做了一辆电动车,那么电动车这个市场是怎样的?

  1.  国内的电动车是一个大市场,每年出货量在 3000 万台左右,

  2.  主流车型的售价在 3000-3500 之间,续航里程在 50-65 公里;

  3.  售价在 1500-1800 元的简易版也卖的不错,续航里程在 30-40 公里

  4.  电动车的用户群体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三口之家居多,主要用途是上下班代步,其次是家庭买菜、购物等。半数以上用户每天都会用,日行程在 15 公里内,大多为短途出行。

  5.  电动车没有太强的领导品牌,市场份额高度分散,渠道上主要是两级经销商体系,一级经销商主要位于市或者县,一线品牌通常有一千多家一级经销商,基本是靠线下出货。

不惑的李一男:小牛会是下一个小米么?

  总结几个关键 tag:市场够大,份额高度分散,无强势领导品牌,渠道传统,中低收入群体的短途出行利器。

  针对这个市场,小牛做了这几件事:

  1. 用锂电池替换传统的铅酸电池。小牛用了和 Tesla 同款的松下锂电池,自己研发了 BMS 电池管理系统,相比传统电动车,使用寿命、性能和驾驶体验都会有明显提升,同时成本也会大涨。锂电是正确的方向,解决好电池这个问题,以后小牛做其他交通工具才有底气。

  2. 整车的工业和结构设计。先不谈“美”,小牛对这款车的设计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也许很多新的设计都是细小的,但是都是用了心的。比如前座上的手机支架和 USB 接口,电池盒的便携式设计等等。我也觉得 N1 从外观来看属于中规中矩,并无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作为小牛旗下的第一款产品,稳妥可能是他们第一考虑,也是合情理的,众口难调,男女喜好也不一,资源限制只能做好一款车的话,只能适度妥协了。

  3. 借力线上营销渠道。电动车是个大家伙,全转到线上售卖不现实,小牛的方法是线上线下一起走,线上有自建的电商渠道,线下会合作开设 3000 家体验店,做产品展示、试骑和售后维修所用。这个做法有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做出电动车的新品牌。

不惑的李一男:小牛会是下一个小米么?

  对比下小牛做出来的产品和电动车市场的现状,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冒出来了。目前电动车主流消费群体,对小牛的几个核心卖点基本不怎么感冒,那么,小牛到底是卖给谁的?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小牛的联合创始人和投资人,他们给出的答案并不清晰,大概思路是这样的:

  1. 首批用户可能主要还是科技圈的,愿意为新技术和好设计买单,通过这批用户把口碑做起来,然后去影响更大的群体。用户在购买电动车时很看重熟人的推荐,早期口碑如果做的好,很有机会。

  2.  除了现有的电动车用户,小牛还会吸引到一批本来不用电动车的用户。在堵车严重的城市,有时候开车还不如走的快,碰到这种时候,换电动车做短途出行其实更方便,一批本来有车的人可能会把小牛电动车作为备选出行工具。

  3.  综合来看,小牛想从高端市场切入,慢慢渗透,同时还会吸引一批新用户进入电动车市场,这群人的共同特点是,对价格不太敏感,愿意为新技术和好设计买单。小牛在发布会上的说法是,给那些“牛气的年轻人”。

  这个思路其实更像苹果,而不是小米。初期的表现可能不会太亮眼,第一年的出货量也许不到 50 万台,后续品牌形象稳固,市场接受度上来之后,可能形势会好很多。

  暂时把小牛放在一边,我们来看看国内的城市交通问题。

  相比发达的高铁网络,现在城市里的交通状况非常不理想,一二线城市的拥堵都很严重,汽车保有量还在稳步增长,同时造成的污染也是个大问题。政府和私人公司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1.  新式出行工具比如小牛,还有电动汽车,两轮电动汽车,自行车等 。

  2.  政府在大力发展的公交系统。

  3. 各类共享经济,租车、专车、 拼车等。

  基本思路是一致的,要么改用新能源,要么增加交通效率,比如发展公共交通,用算法优化出租车效率。

  对小牛这样的新公司来说,比较下现有几种新出行工具,电动汽车、新自行车、平衡车或者两轮电动汽车,你会发现电动车可能是最适合切入的了。其他市场现有规模更小,市场接受度更低,更容易走向小众。如果目标是用电能改变大众出行市场,小牛选的这条崎岖之路,可能已经是当下的最优解了。

  出行是一个万亿级的基本市场,同能源、政府和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和大众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这样的行业要想往前进通常遇到的阻力也非常大。小牛已经遇到了很多问题和质疑,以后还会有更多,比如政策这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但是,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好好做下去,也许是把电动车做到足够好,解决一些堵车问题,也许是做好一台电动汽车,获得市场的认可。总之,我希望能有更多好公司出现,一起努力让人们的出行能更美好更方便。

  至于小牛会不会是下一个小米,一年后再看。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