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你知道为什么如今的科技初创公司都不愿意上市吗?

你知道为什么如今的科技初创公司都不愿意上市吗?

  英文原文:As More Tech Start-Ups Stay Private, So Does the Money

  文创见首发由 TECH2IPO/创见花满楼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创见干货:你知道为什么如今的科技初创公司都不愿意上市吗?难道上市不是每一个公司追求的远大目标么?可是如今很多科技公司都在有意的推迟上市时间。他们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尽可能过早的陷入到公开市场上的种种规则约束中,在上市之前,自己能够拥有足够多的话语权,战略方向灵活自主的调整能力。更关键的,是这些公司同样能在私人股权交易市场上获得巨额融资。这也就反映出来了传统的公开股票交易市场上的某些弊端了……


  硅谷忽然对华尔街嫌弃了

  就在不久之前,如果你是一家非常年轻,锐意进取的初创公司,带着某种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你很值得好好花费精力和时间来打造你创业史上的里程碑:也就是带领你的公司上市。

  尽管无数科技行业中的带头大哥都曾经表示过对风投公司或多或少的不信任,甚至于某种程度上的敌意,但是科技圈里大家的目光还是不由自主的望向了华尔街的交易公告牌。这是全社会默认的,企业能够获得某种认可的权威方式,更别说后续带来的真金白银了。

  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似乎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股票首次公开上市变得不再具有吸引力,硅谷大大小小的初创公司的眼中,首次上市公开募股不再是一个主要的目标。相反,很多创始人都认为上市有必要尽可能的推迟,他们认为太早上市弊大于利。

  硅谷突然对 IPO 的嫌弃,究其原因,部分在于市场对科技股的怀疑陡升,这也许可能成为影响如今这一轮科技泡沫的最重要的心理变化。尽可能长时间的让公司保持私人性质,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经理人再也不用担心外面人怎么评价公司的了,同样也省却了每个季度做营收汇报的烦恼。

  这也意味着华尔街在上一次科技泡沫中没有做好的事,在这一次科技浪潮回归过程中同样没有做好。即华尔街仍然利用一些传统指标,比如增长性、盈利率来给公司定价。比如,投资人已经不看好 Twitter 了,因为它的用户增长越来越慢;投资人也不看好 Box 了,因为这家云存储公司于去年上市,但是到今年都没有实现盈利;同样电子商务公司 Zulily 也是于去年上市,也无法明确销售计划的情况下受到了市场的惩罚。

  著名的风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的执行合伙人 Scott Kupor 和他的同事在最近的一次报告中表示:尽管初创公司在最近这么些年获得了外界大量的关注,但是科技股的价值并没有随之上扬。实际上,科技股跟整体市场相比,它的价值几乎在 14 年的时间里几乎原地踏步,离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高点还离的很远。

  市场不太愿意将过多的宽容留给科技公司,人们总是会想:如果泡沫像上一次一样破掉那该怎么办呢?

  私人股权交易市场上倒是火热的很

  另一方面,那些私人市场投资者(选择在上市之前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又将大把的赌注下载了「独角兽公司」身上。这些获得「独角兽」称号的公司,都是能够代表硅谷创业某种风潮的旗舰级公司,其估值都超过 10 亿美金。如果这些独角兽公司在未来某一天轰然倒塌,绝大多数的美国人都会安然无恙。因为造成的损失仅仅局限于一早开始购买科技初创公司股份的风投资本家和风投基金公司,当然科技公司创始人和雇员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也正是因为广大初创公司不愿意上市(当然有些时候也是它们没有能力上市),促成了这些独角兽公司的出现。它们现在更加凭借的是私人投资者的钱,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打磨出更加坚实靠谱的盈利模型。诸如 Airbnb,Dropbox,Palantir,Pinterest,Uber 等初创公司都在刻意的推迟上市时间,与此同时它们私下的融资规模都几亿美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十亿美元,而这原本是在首次公开募股才能拿到的融资。

  风投公司 Maveron 的执行合伙人 Dan Levitan 最近接受笔者采访时称:「这些公司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上市,不过是在私人市场来完成的。」他更明确的指出,那些本来应该在 IPO 之后才会去购买公司股票的风投公司和投资人,现在都在私人市场上寻求投资机会,往往是在初创公司的成熟期参与到数轮融资过程中。现在,甚至于专门有一个词来形容「把本应在公开市场上的 IPO 换到私人市场中去融资的行为称作「私人 IPO」。

  金矿早已经从公开市场转移到了私人市场

  这种不断推迟 IPO 的做法也彻底改变了某些风投公司的业务方式。就拿 Maveron 公司举例,它没有选择安安静静的等待首次公开募股,而是将早期介入到某个初创公司所购买的股份卖给其他大型的私人市场投资人,往往这样的获利都是原先投资的 100 被,而这样的盈利能力原本只有在 IPO 之后才能发生。

  但是这么做是有着弊端的。当独角兽公司真的到最后上市了,并且股价一飞冲天,这个时候最终的赢家是私人市场的投资人,因为他们在前期承担了大量的风险。而这在过去,是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开市场投资人选择承担这样的风险,并且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如果你在 1997 年的首次公开募股中投资了 1000 美金购买 Amazon 的股票,现在你将获得 25 万美金的回报;如果你在 1986 年,于微软的首次公开交易市场上投资了 1000 美金,你现在这笔钱已经接近了 50 万。但是如今出现在科技圈里里推迟 IPO 的特殊情况,让这样的剧本再也不能重演了。当科技公司真的走向了公开市场,其实这项科技在市场上所创造的大部分盈利已经被私人市场投资人瓜分完了。

  在 2014 年,仅仅只有 53 家科技公司上市,这是自 1980 年以来的一个中期水平,这远远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及 2000 年科技泡沫兴起时上市公司数量。那个时候可是每年有数百家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如今的公司愿意选择更长的时间等待。在 2014 年,平均每家科技公司从创办到上市花了 11 年的时间,而自 1980 年以来,科技公司从创办到 IPO 的平均时间是 7 年。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我走访了好几位创始人和投资人,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愿意耐下心来等。他们几乎都不愿意让我透露他们的公司名字,但是他们的答案倒是出奇的一致:「上市有什么意义呢?」

  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场内和场外资金的博弈

  一般来说,首次公开募股能够给拥有公司很多股票的创始人和员工一些补偿,现在有很多新方式来做到这一点啊,比如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但是还有很多观察家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认为出于信息不透明,对于那些不太了解公司业绩表现的员工来说,这种趋势对他们不是很有利。

  来自 Mattermark 的 Morrill 女士认为:「因为信息不对等,会让员工产生一些误解。比如当公司宣布『我们实际上是在做私人性质的 IPO。』这会让员工觉得没有什么风险存在,其实不然。你也很难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有可能账面上的价值永远兑现不了。因为人们都会一厢情愿的相信最美好的结局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推迟 IPO 已经成为了硅谷的常态,一些观察家表示:科技公司也许需要重新思考补偿员工的办法。Andreessen Horowitz 风投公司的 Kupor 先生认为:「我们也许需要重新彻底的思考私人公司该怎样补偿员工,因为推迟 IPO 已经造成了很多的麻烦和困扰。」

  Marc Andreessen 的联合创始人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这么有趣的一个现象:投资人在公开市场和私人市场上面对同一个 CEO,会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说法。在公开市场上,他们会对 CEO 说:「你最好在这个季度就能给我们拿出来真金白银!」;在私人市场上,投资人会对 CEO 说:「啊,多大点儿事儿,拿去花个 10 年的吧!」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错误会得到修正。私人市场上的估值也永远不可能高过公开市场上的估值。至于到底是私人市场上的估值下来,还是公开市场上的价值上升,那就取决于每个公司的市场实际表现了。

  那么事实就进一步明朗:如果私人市场上的投资人做出的投资决策是错误的,那公司员工、创始人、还有一大堆背后的风投基金公司都会遭受质疑;但是如果他们行驶在正确的道路上,那么就只剩下场外眼巴巴的等着 IPO 的我们,看着他们上演一出又一出的资本狂欢了。

正文到此结束
Loading...